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10005-013)

作品数:84 被引量:703H指数:12
相关作者:李泽庚苏颖李董男罗翌童佳兵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5篇疫病
  • 23篇中医
  • 10篇传染
  • 9篇传染病
  • 8篇温病
  • 8篇辨证
  • 7篇六气
  • 7篇名老中医
  • 7篇老中医
  • 6篇医家
  • 6篇中医药
  • 6篇五运六气
  • 6篇感冒
  • 5篇当代名老中医
  • 5篇证治
  • 5篇染病
  • 5篇流行性
  • 5篇流行性感冒
  • 5篇发病
  • 4篇证论治

机构

  • 2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9篇中国中医科学...
  • 13篇长春中医药大...
  • 10篇广东省中医院
  • 10篇安徽中医学院...
  • 6篇广州中医药大...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北京地坛医院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长春中医药大...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广东金融学院
  • 1篇广东轻工职业...
  • 1篇安徽省立儿童...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

  • 13篇李泽庚
  • 13篇苏颖
  • 10篇李董男
  • 9篇罗翌
  • 8篇王婕琼
  • 8篇童佳兵
  • 7篇黄玉燕
  • 7篇杨程
  • 7篇彭波
  • 7篇王传博
  • 6篇张国梁
  • 5篇张念志
  • 4篇刘兰林
  • 4篇张茂云
  • 3篇岳冬辉
  • 3篇聂金娜
  • 3篇顾植山
  • 3篇王玉光
  • 3篇柯资能
  • 2篇金晓阳

传媒

  • 18篇中国中医基础...
  • 9篇时珍国医国药
  • 4篇中国中医急症
  • 3篇中医杂志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浙江中医药大...
  • 3篇临床医学工程
  • 2篇中国中医药信...
  • 2篇中医研究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医文献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实用中医内科...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计算机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9篇2014
  • 11篇2013
  • 19篇2012
  • 32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先秦两汉时期热病、伤寒和温病概念辨析被引量:10
2013年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分析,探讨了伤寒概念内涵及其与疫病的关系,解析了温病概念之滥觞,辨析了热病、伤寒与温病概念。指出热病并非必"伤于寒",而是有外感、内伤两种起因,外感方面,六淫皆能致热;伤寒与热病概念有部分重合,广义伤寒与外感热病概念常混用;温病概念与外感热病接近。三者都包括部分疫病。《内经》使用热病概念较多,《伤寒论》主要使用广义和狭义伤寒概念,温病概念在这一时期运用较少。
张宏宇李董男
关键词:先秦两汉热病伤寒温病
中医疫病发病理论源流被引量:8
2013年
古代医家对疫病发病的认识不断发展。唐以前医家侧重讨论疫病的"非时之气"病因。宋金元时期对疫病分类与发病条件的认识进一步细化。明清时期则在疫病病因与传变规律等方面有了创新性的认识。
黄玉燕
关键词:疫病发病源流
动态社会网络上的传染病传播问题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随着对传染病传播问题研究的深入,研究中常用的传染病传播模型也越来越接近于现实世界.复杂网络视角下的传播模型,考虑了复杂动态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好的刻画传染病传播问题.依据传染病的生物学特征和人类社会关系网络的一般属性,本文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在适应性网络中加入了潜伏期和"随机重连"机制,提出动态社会网络中的传染病传播模型,并以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病毒——HIV病毒为例,阐述了该模型在动态社会网络中的应用.
张晶胡树光樊瑛
关键词:潜伏期HIV病毒
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谈对当前甲型H_1N_1流感的认识被引量:21
2009年
今年疫病的中医病机和证候特征,应注重于湿、寒方面。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建议:(1)根据甲型H1N1的证候特点,在检测和排查嫌疑对象时不能只重视发热指标,对有感冒症状而未发热者及原因不明腹泻病人也应注意,并加强检测观察。(2)病毒已变异,症情也有了变化,故不宜照搬过去的老套路。(3)依据今年的运气特点从5月以后即以湿寒为主,又根据湿、寒阴邪易伤脾胃之阳的特点,治疗甲型流感初起宜以化湿透表达邪为基本治则,且处方药量宜轻,并慎用大剂量苦寒或攻下易损伤脾胃阳气的方药。
顾植山顾植山
关键词:甲型H1N1五运六气伏邪学说
中医疫病传变规律探讨被引量:21
2014年
疫病有多种独特的传变规律,可概以六经传变、表里传变、三焦传变、十二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等。疫病的六经传变包括逐日循经传变与六经表里传变;表里传变包括一般由表入里传变、逐日入胃传变与表里分传;三焦传变包括"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与"始上焦,终下焦";十二经传变主要以疫疹类热疫的以胃为中心传于十二经为代表;卫气营血传变借鉴温病传变规律,常为自营血分发出的逆传。本文对各类传变规律在发病时的病位、病性与传变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临床应先把握邪气性质,确定其一般传变规律,再分析正邪相争情况,把握其病情传变程度与变局。
黄玉燕
关键词:传变规律六经表里十二经卫气营血
明代医家张凤逵论治暑病的贡献与特色探析
2015年
明代医家张凤逵对于暑病证候特点、诊断和治疗有独到见解,在温病学认识暑病方面起着先导和开创性作用。故从明辨暑病病因、详论暑病诊断、立论善于推陈出新和防治暑病方药特色等4个方面对张凤逵《伤暑全书》中暑病论治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医学思想和对暑病的独到创见,对于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充实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岳冬辉毕岩苏颖
关键词:暑病温病
熊立品《治疫全书》医学思想概述被引量:5
2013年
熊立品《治疫全书》在温病学历史上承前人治疫之学,综各家治疫之脉证治,启后学之功显著。本文从熊氏集撰前人疫病脉症方治并分类登注及其防治温疫之特色两大方面,对熊氏在疫病临床诊治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以期对当今传染性疾病的辨证治疗起到更进一步的指导作用。
张茂云苏颖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医案72则的中药配伍及方证规律关联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药配伍及方证规律。方法收集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医案,采用SPSS Clementine统计软件进行病因与中药、证候与中药、症状与中药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从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医案72则与中药关联分析结果提示:风邪所致流行性感冒与连翘、金银花和桂枝关联度较高,火邪与连翘、金银花关联度较高,寒邪与桂枝、麻黄关联度较高,暑邪与香薷关联度较高;风热犯表证与连翘、金银花和黄芩关联度较高,风寒束表证与桂枝关联度较高。恶寒症状与麻黄、桂枝、荆芥、防风关联度较高;发热症状与连翘、金银花、黄芩、柴胡关联度较高;头痛与羌活、桂枝关联度较高;喷嚏、鼻塞流涕与荆芥、防风、麻黄关联度较高;咳嗽与桔梗、百部、黄芩、天花粉关联度较高。结论关联规则能挖掘名老中医关于流行性感冒病因与中药、证候与中药、症状与中药之间的对应规律,其结果得出的中药配伍及方证规律有助于指导流行性感冒的临证实践。
郑丹文刘擎金晓阳罗翌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中药配伍方证
甲型流感与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比较
2015年
目的:比较甲型流感与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纳入64例甲型流感(A组)、发热上呼吸道感染(B组)患者,从一般资料、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等分析。A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中医辨证治疗;B组给予西菝常规治疗加中医常用方。结果:A组接触史高于B组,A组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较B组明显,2组患者均无皮疹。A组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血小板(BPC)低于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A组93.75%,B组10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发热患者常规行血常规检查,血象低者需进一步行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体检测,流感患者需进一步完善胸片;治疗上应尽早规范口服奥司他韦,结合中药辨治常获良效。
龙亚秋何文星罗翌覃小兰
关键词:甲型流感辨证治疗奥司他韦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艾滋病的辨证论治经验统计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整理并分析期刊文献及著作中关于当代名老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内容,总结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和规律。方法将纳入的14篇文献及4本著作(共计18篇)中涉及各当代名中医辨证治疗艾滋病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期刊文献及著作共涉及11种证型,其中中气不足、脾虚不化两种证型出现频次最高;对症治疗涉及8种常见症状,其中消瘦、纳差、乏力、腹泻症状出现频次最高。结论根据当代名中医对艾滋病辨证论治总结的统计,本病以正虚为本,外感邪气内伏为标,病理变化涉及气血津液,病位波及五脏六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辨证治疗变化多端,然总的治疗法则为补虚扶正,祛邪外出。
王大伟金晓阳罗翌
关键词:当代名老中医艾滋病辨证论治症状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