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2164)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龙江启周斯加廖宁波王艳军刘海洋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大学衢州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机械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电动
  • 2篇电动汽车
  • 2篇汽车
  • 1篇电池
  • 1篇电动汽车动力...
  • 1篇电机
  • 1篇动力电池
  • 1篇实验台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汽车动力
  • 1篇汽车动力电池
  • 1篇汽车工程
  • 1篇离心泵
  • 1篇两相流
  • 1篇磨损
  • 1篇教学示例
  • 1篇聚二甲基
  • 1篇聚二甲基硅氧...
  • 1篇混合动力

机构

  • 5篇温州大学
  • 2篇衢州学院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3篇周斯加
  • 3篇龙江启
  • 2篇廖宁波
  • 1篇潘晓铭
  • 1篇刘海洋
  • 1篇王艳军
  • 1篇王财虎

传媒

  • 2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汽车技术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教育...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光学光刻技术的PDMS微纳敏感结构薄膜加工工艺研究
2020年
利用光学光刻技术进行多种形状规格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微纳敏感结构的并行加工。研究了基于光学光刻技术的PDMS微纳敏感结构薄膜加工工艺,并加工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PDMS微纳敏感结构。此外,对加工后的PDMS微纳敏感结构薄膜进行表征,观察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PDMS微纳敏感结构的形貌特征。结果表明:基于光学光刻技术的PDMS微纳敏感结构薄膜加工工艺具有加工效率高,加工过程中不需要刻蚀、激光加工等复杂工艺和昂贵设备的特点,并且实现了大批量PDMS微纳敏感结构的并行加工。同时,掩模板上的微纳图案较好地转移到PDMS薄膜上,具有较好的图案曝光成像和图形转移效果。此外,制备的PDMS微纳敏感结构形状较规则、排列整齐,并且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PDMS微纳敏感结构都具有高度一致性较好,侧面轮廓分明,侧壁角接近90°的特征。
章城赵天晨廖宁波
关键词:光学光刻聚二甲基硅氧烷
功率分汇流风力发电机实验台教学功能开发
2013年
针对一种基于功率分汇流系统的新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进行了实验测试平台的原理设计、功能开发。在对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相关运行特征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开发该实验台教学功能,相应设计了模拟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的实验,使学员可以了解行星轮系的变速调节及功率分汇流原理。
符兴锋王财虎周斯加龙江启潘晓铭
关键词:风力发电实验台教学示例
固液两相流下离心泵内特性和颗粒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固液两相流下的离心泵内特性变化规律、颗粒分布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探索离心泵的磨损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的浓度和密度对离心泵内特性存在一定的影响,总压和湍动能系数k(液相)随着θ角度增大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并且总压和湍动能系数k(液相)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的波动的规律比较相似。在不同的颗粒浓度下,蜗壳中固相颗粒浓度沿着蜗壳半径方向向外逐渐增大,其中隔舌出口附近的蜗壳内边缘处的浓度最高,且在隔舌出口附近颗粒分布较为不均匀。此外,颗粒密度对颗粒在离心泵内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相比于大密度颗粒工况,当颗粒密度较小时,离心泵流道内颗粒分布较为均匀。颗粒速度大小和浓度的分布在叶片的工作面和背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叶片工作面上,颗粒在叶轮进口附近易集中,在叶片背面上,颗粒在叶轮进口附近和叶片末端易集中,从而推断在叶片工作面入口上边缘处和在叶片背面的末端磨损更有可能被磨损。
章城赵天晨廖宁波徐圣永
关键词:计算流体动力学磨损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管理研究及验证被引量:16
2013年
根据电动汽车高压电力驱动系统的结构,参考电动汽车安全法规要求,设计了电动汽车高压电力安全管理系统;分析研究5种典型的高压电力系统故障、危害和对应的处理措施,重点研究了动力电池高压电安全管理系统的功能与设计。基于CAN总线技术对电动汽车高压电力驱动系统状态和关键电气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证明所设计的电动汽车高压电安全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符兴锋周斯加龙江启
关键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管理
HEV侧面碰撞安全性仿真和试验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的结构和特点,建立了车辆侧面碰撞有限元仿真模型,并对其侧面碰撞安全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以仿真分析结果为参考基础,以提高整车侧面碰撞安全性为优化目标,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某款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化计算函数,对车辆侧面碰撞安全性能相关的结构参数和乘员约束系统进行优化计算和影响性分析;以优化计算的结果为指导,对该款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安全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以全面提高侧面碰撞的被动安全性;将优化设计后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进行实车侧面碰撞试验,并将实车碰撞试验结果与仿真侧面碰撞试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仿真优化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如非碰撞侧B柱实测碰撞加速度值与仿真分析值相差仅2.2%,优化计算函数的仿真计算结果是可靠的,优化设计后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明显提高。
周斯加符兴锋刘海洋王艳军龙江启
关键词:汽车工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