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1137)

作品数:12 被引量:140H指数:8
相关作者:孙勇陈丹玲刘良朱小辉赵燕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锆石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地质
  • 4篇年代学
  • 3篇造山带
  • 3篇山带
  • 3篇同位素
  • 3篇盆地
  • 3篇北缘
  • 3篇柴达木盆地
  • 3篇柴达木盆地北...
  • 3篇PB
  • 2篇地质意义
  • 2篇杂岩
  • 2篇闪长岩
  • 2篇前寒武纪
  • 2篇中亚造山带
  • 2篇花岗岩
  • 2篇寒武纪

机构

  • 10篇西北大学
  • 9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国际商贸...

作者

  • 6篇孙勇
  • 4篇朱小辉
  • 4篇刘良
  • 4篇朱涛
  • 4篇王洪亮
  • 4篇赵燕
  • 4篇陈丹玲
  • 3篇曹玉亭
  • 3篇第五春荣
  • 3篇王超
  • 2篇康磊
  • 2篇陈亮
  • 2篇杨文强
  • 2篇周海
  • 2篇王超
  • 1篇李智佩
  • 1篇白建科
  • 1篇马中平
  • 1篇唐卓
  • 1篇赵姣

传媒

  • 5篇岩石学报
  • 3篇地质通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西北地质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山造山带南带中元古代副变质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对北山造山带南带前寒武纪物质演化的探索被引量:6
2018年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主要由一系列俯冲增生杂岩体构成。在其宽缓的造山区内,零散地分布着前寒武纪岩石。由于古生代以来强烈的造山作用和随后的陆内造山作用的改造,造成北山内的前寒武纪岩石和古生代以来的造山带产物难以区分。因此,关于北山造山带内的前寒武系归属问题,一直以来争议很大。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报道了位于北山造山带中部的马鬃山地块内前寒武纪副变质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该岩石较高的变质程度、岩石组合、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均显示其和北山造山带内古生代的残余被动大陆边缘产物不同,属于北山造山带内残余的前寒武纪基底,且沉积时代在中元古代约1.1~1.45Ga之间。结合前人的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北山的前寒武纪物质在中元古(约1.0Ga)之后,显示出和塔里木克拉通、蒙古地块均相似的特征,表明三者均卷入了Rodina超大陆的聚散事件。在中元古代及其之前(约1.1Ga之前)则显示多源区的特征。本文中的北山造山带中元古代副变质岩显示了中元古代及其之前与塔里木克拉通不同,与蒙古地块相似的特征。锆石的Hf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北山造山带前寒武纪副变质岩和敦煌地块均记录了古太古代中晚期的新生地壳加入事件,显示了与塔里木克拉通的差异。这也暗示了敦煌地块和北山造山带在中元古代(约1.45Ga)之前可能具有统一的前寒武纪基底。
周海陈亮孙勇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北山造山带
甘肃敦煌水峡口地区前寒武纪岩石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0
2013年
敦煌杂岩位于塔里木克拉通的东部,探寻和研究其中的早前寒武纪地质体对于探讨敦煌地块早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构造归属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甘肃敦煌水峡口地区的敦煌杂岩主要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以及表壳岩石组成。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得水峡口英云闪长片麻岩和花岗片麻岩原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561±16Ma和2510±22Ma,确证了在敦煌杂岩中存在太古宙岩石。此外,还获得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年龄为1806±14Ma,推测其原岩岩浆可能来自古老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根据已有的资料提出在古元古代晚期(1.80~1.85Ga)敦煌杂岩经历了一期较广泛的变质作用。锆石Hf同位素显示~2.5Ga的岩石年龄在敦煌地块代表新太古代晚期重要地壳生长时期,而~1.8Ga的构造-热事件则是以古老地壳物质循环再造为主。这些资料显示敦煌地块和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经历了类似的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且共同记录了全球性的Columbia碰撞造山事件信息。
赵燕第五春荣孙勇朱涛王洪亮
关键词:地壳生长锆石HF同位素
中天山南缘那拉提构造带达格特闪长岩的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为探讨那拉提岩浆岩带的构造属性,对中天山南缘那拉提构造带中侵位于下元古界木扎尔特岩群的变质地层和中上志留统巴音布鲁克火山-沉积岩系中的达格特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和定年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岩石中含角闪石、黑云母等富水暗色矿物,具有低SiO2(54.17%-56.38%),高MgO(4.00%-4.47%)和高越Al2O3(17.24%-18.04%)的特征,富集Cr(50.40×10^-6~79.00×10^-6)、Ni(35.90×10^-6-43.20×10^-6)、Sr(397×10^-6-454×10^-6)等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Yb(1.89×10^-6-2.51×10^-6)和Y(20.00×10^-6-25.00×10^-6)、发育弱的Eu负异常(8Eu=0.76~0.98),具有低Zr/Nb值(15.62-29.72)、高Zr/Y值(5.37~8)的特征,同时表现出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负异常。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355Ma+9Ma,即早石炭世早期。表明达格特岩体的源岩为壳幔混合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该岩体是大陆伸展作用的产物。
朱涛马中平徐学义王洪亮陈隽璐唐卓孙吉明
关键词:中天山早石炭世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
中天山地块尾亚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格架——来自野外地质和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2017年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尾亚地区分布的主体为岛弧杂岩,被更晚的造山后花岗岩如钾长花岗岩等侵入改造。尾亚地区的岛弧杂岩受造山作用的改造,局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质变形作用。这套变质岩分布局限,变质程度较低且主要为绿片岩相,劈理化强。2个样品YM01、YM02分别为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其原岩分别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闪长岩。2个样品的锆石年龄记录了中天山地块北侧的岛弧岩浆事件,表明古亚洲洋(北天山洋)从奥陶纪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泥盆纪由北向南持续俯冲。俯冲过程在晚寒武世开始,暗示中天山地块北侧在当时已经发生了构造转换,作为一个微陆块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另外,岛弧杂岩体中没有前寒武纪年龄记录的特征,表明区域内的前寒武纪基底物质分布有限,而变质变形强烈的部分多为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在造山带后期改造形成的。
周海周海陈亮
阿尔金淡水泉花岗质高压麻粒岩P-T演化及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岩相学研究表明阿尔金南缘淡水泉一带出露的花岗质片麻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Grt+Kfs+Ky+Rt+Qz,为典型的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利用Thermocalc3.33程序计算的P-T视剖面图和矿物温压计,确定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T=875~925℃,P=14.5~15.9kbar,该岩石后期还经历了以矿物组合Grt+Kfs+Bt+Pl+Sill+Ilm+Qz为代表的麻粒岩相和以Sill+Bt+Pl+Mu+Qz±Ilm为代表的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具有一个早期快速等温降压,后期近等压降温的顺时针型的退变质P-T演化轨迹。锆石的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其原岩的时代为866±5Ma,峰期变质时代为505±5Ma。其中该岩石原岩的形成时代与阿尔金及其周缘地区广泛发育的由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导致的岩浆活动时代一致,而峰期变质时代则与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486~509Ma)一致,说明花岗片麻岩原岩的形成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有关,并在早古生代卷入了陆壳深俯冲事件,构成了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
朱小辉曹玉亭刘良王超王超
关键词:高压麻粒岩THERMOCALC
伊犁地块达根别里新元古代花岗岩的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6
2015年
西天山伊犁地块南缘特克斯县东的达根别里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6.22%~76.86%)、富碱(ALK=7.07~7.93)、贫钙镁(CaO=0.95%~1.21%,MgO=0.10%~0.20%)、弱过铝质(ACNK=1.03~1.08)的特征;稀土元素含量中等,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其具有较高的Rb、Th、Sm、Ga、Nb和较低的Ba、Ti、Sr含量;锆石饱和温度平均为759℃,固结指数为1.07~2.14,分异指数为89.98~92.11,总体显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高分异S型花岗岩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942.5±2.6)Ma。岩体中Nb/Ta值接近上地壳,Mg~#值为4.52~7.33,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其ε_(Hf)(t)值为较低的正值或负值(-0.41^+4.34),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1.41~1.66 Ga,表明该花岗岩岩浆可能是中元古代地壳和新生地壳混合源区部分熔融的产物,同时也暗示了伊犁地块具有形成年龄不小于1.7 Ga的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结合天山地区及塔里木周边地块新元古代岩浆热事件,认为伊犁地块发育与天山造山带各地一样的新元古代花岗岩,这为西天山前寒武纪基底曾经响应过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李婷李智佩白建科李晓英
关键词:新元古代花岗岩地球化学
柴北缘绿梁山地区早古生代弧后盆地型蛇绿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48
2014年
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在柴北缘西段绿梁山大平沟地区出露一套弧后盆地型蛇绿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变质橄榄岩、变火山岩、变辉长岩及斜长花岗岩。其中变火山岩具有LREE亏损,类似N-MORB的稀土配分模式,同时又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应形成在弧后盆地环境。斜长花岗岩为低钾准铝质花岗岩,具有LREE略微富集,HREE平坦的稀土配分型式,显示强烈Eu正异常,其εHf(t)值介于13.7~15.3之间,为变辉长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熔融温压条件可能为P=0.8~0.9GPa和T=~800℃。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变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535±2Ma,斜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493±3Ma,指示本地区弧后盆地拉张时限至少介于493~535Ma之间,而柴北缘地区古大洋俯冲消减作用应早于535Ma。
朱小辉陈丹玲刘良赵姣张乐
关键词:地球化学柴达木盆地北缘
敦煌复合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体的组成和演化被引量:8
2018年
敦煌复合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东端,是连接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历史和现状,系统归纳了区内前寒武纪地质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序列,初步讨论了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规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亲缘性及构造演化过程,提出:(1)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ca.3.1~1.6Ga,构造-热事件主要划分为新太古代(ca.2.7~2.6Ga和2.6~2.5Ga)、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三个阶段;(2)新太古代早期(ca.2.7~2.6Ga)和新太古代晚期(2.6~2.5Ga)是敦煌造山带大陆地壳形成的主要阶段;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主要是古老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阶段,也有少量新生陆壳物质的形成;(3)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初拼合事件可能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2.5Ga),之后经历了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汇聚、碰撞造山过程,直到中元古代早期(1.8~1.6Ga),造山活动结束,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固结,进入稳定发展阶段;(4)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稳定固结之后,即~1.6Ga之后,敦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可能进入长达12亿年的静寂期,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目前没有发现相关的岩浆-变质-沉积记录(类似于地盾状态),直至古生代志留纪开始活化(~440Ma),卷入古亚洲洋南缘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并被强烈改造。
赵燕孙勇
关键词: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
敦煌地块发现~3.06 Ga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被引量:18
2015年
报道在敦煌地块东巴兔山干沟地区发现形成于中太古代(~3.06 Ga)的片麻岩.岩相学和岩石化学数据表明研究样品为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具有太古宙TTG质岩石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锆石核部年龄为~3.06 Ga,表明这套片麻岩形成于中太古代,为敦煌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锆石边部1.92~1.86 Ga的年龄记录了敦煌地块古元古代末期的构造-热事件.锆石核部Hf同位素结果显示,除2个锆石测点的εHf(t)值为5.6和1.2,对应的锆石Hf两阶段模式年龄为3091 Ma和3356 Ma外,其余26个测点的εHf(t)值均为负值,介于–9.4~–0.5,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4.00~3.45 Ga,峰值为~3.82 Ga,表明该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原岩的岩浆源区以古老地壳物质为主,伴有少量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揭示该地区早期地壳物质最初形成的时间至少在始太古代(3.80~4.00 Ga).结合塔里木地块和华北地块前寒武纪地质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敦煌杂岩与米兰杂岩并非同一构造岩石单元;敦煌地块可能曾属于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
赵燕第五春荣敖文昊王洪亮朱涛孙勇
关键词:锆石
敦煌三危山地区晚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5
2015年
本文报道在敦煌三危山地区发现的斜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呈细小脉状、网脉状产出,主要由斜长石(60%~65%)和石英(28%~32%)组成,电子探针分析数据显示斜长石属于钠长石-更长石(Ab=85~99),主要为更长石。岩石样品具高硅(Si O2=71.00%~72.92%)、极度富钠、贫钾(Na2O/K2O=8.54~11.37)的特征;Mg#较高,介于47~64;稀土元素含量极低,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近乎平坦型分布,轻、重稀土元素均亏损,Eu、Sr正异常。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εHf(t)为正值,主体介于+3.1^+6.4之间,表明该斜长花岗岩为M型花岗岩。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组成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均表明该区斜长花岗岩是由起源于亏损地幔源区的洋脊拉斑玄武质熔体中的斜长石堆晶形成的大洋斜长花岗岩,属于蛇绿岩的端元组分,该岩石形成以后经历了后期流体交代作用的改造。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样品21SWS和SWS05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63±2Ma和365±3Ma,表明该斜长花岗岩形成于晚泥盆世。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敦煌地区经历了晚古生代洋盆扩张-俯冲过程,360~370Ma的洋盆扩张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南缘弧后盆地的扩张;伴随着新元古代开始古亚洲洋的扩张-闭合过程,敦煌地块很可能卷入到了一系列与古亚洲洋闭合相关的造山活动,最终构成了中亚造山带的一部分。
赵燕第五春荣朱涛王洪亮孙勇
关键词:斜长花岗岩晚泥盆世中亚造山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