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291)
- 作品数:14 被引量:52H指数:3
- 相关作者:金海如王艳新唐帅侯敏王志鹏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十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AM真菌共生系统中硝态氮吸收转运途径及对寄主生长的作用被引量:2
- 2020年
- 利用AM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与毛根农杆菌质粒DNA转化的胡萝卜根(Ri T-DNA transformed carrotroots)建立的双重培养系统,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AM真菌共生系统中硝态氮NO-3转运吸收途径,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合成精氨酸进行研究;并开展农田试验研究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转运对寄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AM真菌菌丝在NH+4和NO3-共存时,优先吸收NH+4。当AM真菌的根外菌丝用NH415NO3处理1周时,虽然根外菌丝的自由氨基酸未被15N标记,包括精氨酸,但是菌根组织中的自由氨基酸被15N标记,揭示了15 NO3-沿着菌丝直接转运至菌根组织而不是来自于精氨酸转运的新模式;而根外菌丝用15NH4NO3处理时菌根组织中只有精氨酸被15N标记,而其他氨基酸合成的氮素主要来自菌丝室运转来的14 NO3-,所以未被标记。AM真菌根外菌丝加13C6-葡萄糖,培养6周后,发现菌根组织的精氨酸和蛋白质均未发现13C,说明其根外菌丝不能利用葡萄糖。菌丝室加13C1.2-乙酸钠后,菌根组织的精氨酸和蛋白质均发现13C,分别为8.5%±2.3%和7.6%±0.7%,说明其根外菌丝能吸收利用乙酸盐中的碳素。菌丝室加13C1.2-乙酸钠+15NO3后,随着氮源的增加,其自由精氨酸浓度提高为54.2%±19.3%,菌根蛋白质中精氨酸浓度变化不大;同时菌根组织的精氨酸和蛋白质中C/N同位素标记丰度大大提高,分别为57.4%±4.8%和50.3%±2.8%,说明菌丝室加碳源乙酸和氮源,可以提高精氨酸的合成。大田试验中,在低磷条件下,接种AM真菌并添加硝酸钾后菌根化甜玉米茎叶重明显提高,相比对照的甜玉米提高了12.28%;硫酸铵则不如硝酸钾对AM真菌菌根化甜玉米株重的促进作用,反而是降低了其生物量8.19%,尿素则降低了13.02%,但尿素再加有机肥则可以缓解对生物量的降低作用。
- 李梦瑶蒋湘艳金海如
-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碳源氮源精氨酸
- 荧光物质(MFA、MFB)的分离、结构鉴定及金华地区高产菌株的筛选
- 2019年
- 采用硅胶柱层析及制备型液相色谱仪对红曲米中两种荧光物质进行分离纯化,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荧光物质纯度,然后使用高分辨质谱(ESI-HRMS)对两种荧光物质进行分析,得到两种荧光物质的分子量分别为356和384,ESI-MS/MS二级质谱把两者鉴定为monasfluore A(MFA)和monasfluore B(MFB);从金华地区红曲米中分离得到10株红曲菌株,经固态发酵采用HPLC法分析,筛选获得1株高产MFA、MFB的菌株WZWZ,该菌株发酵制得红曲米中MFA含量为3.63 g/kg,MFB含量为7.29 g/kg,对WZWZ菌株进行外观形态学及显微观察、ITS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最终将菌株WZWZ鉴定为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 秦朝阳蒋湘艳李梦瑶朱梦圆金海如
- 关键词:红曲米红曲菌
- 不同有机物料及其菌根化对甜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协同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以甜玉米(Zea Mays L.)为寄主植物,丛枝菌根真菌根(AM)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为菌根真菌,施加泥炭、泥灰和有机肥,研究其对菌根化甜玉米产量、氮、磷、根部精氨酸(Arg)、可溶性糖及其蛋白质品质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发现,AM真菌能够侵染甜玉米植物根系,菌根化甜玉米幼苗比正常玉米高出17.5%,施加泥炭和泥灰则分别提高了25.01%和23.21%。施加有机肥时穗重和株重最高,分别为301.16和334.50 g,提高了49.53%和67.83%,且菌根侵染率提高27.7%。AM真菌菌根化玉米与正常玉米相比籽粒中的总蛋白增加12.25%,而施加泥炭和泥灰时,玉米籽粒中的总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约20.1%;菌根化甜玉米籽粒总磷含量比正常玉米提高了50.2%,施加有机肥时,菌根化玉米籽粒总磷含量提高75.1%。施加其他有机物料时效果不明显。施加泥炭和泥灰,玉米根部精氨酸含量最多,分别为3.38和2.97 mg/g。施加泥灰的菌根化玉米籽粒中糖含量为90.3 mg/g,比正常玉米提高了近一倍。施加泥炭和泥灰时,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相对较高。施加泥炭时菌根化玉米籽粒每种氨基酸组分均大于空白组,总氨基酸含量提高14.98%。
- 金海如蒋湘艳夏婷婷
-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甜玉米有机物料生长量可溶性糖
- 红曲菌产荧光物质的研究进展
- 2017年
- 荧光物质在医疗和工业上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从红曲米中发现新的荧光代谢产物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介绍荧光物质的种类、机理的同时着重介绍红曲米中荧光物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的最新进展以及生物体发光的合成机制,并对荧光代谢产物未来研发的方向作了介绍。在肯定荧光代谢物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的基础上,分析指出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王志鹏汪翠翠秦朝阳金海如
- 关键词:红曲菌荧光物质代谢产物
- 外源氮处理对丛枝菌根真菌—根瘤菌产精氨酸的影响
- 2014年
- 以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绿宝六号)为宿主植物,采用三室隔离盆栽培养系统,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根瘤菌及AM真菌和根瘤菌双接种,研究豆科植物接种AM真菌吸收外源氮产精氨酸的影响,外源氮分别为4 mmol·L-1NH4Cl,4 mmol·L-1NH4NO3,4 mmol·L-1尿素(Urea)和4 mmol·L-1精氨酸(Arginine,Arg)。结果表明,不同接种处理下不同外源氮对菌根中精氨酸含量影响不同,单接AM真菌及双接种均在施加外源氮Arg时精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47和3.20 mg·g-1,且双接种明显高于单接AM真菌处理,而单接根瘤菌处理中精氨酸含量变化不明显。与单接种相比,双接种下菌根侵染率、根瘤数、根瘤鲜重及茎叶中总氮含量都有所提高,且在施加NH4NO3时效果最好。由此得出,AM真菌和根瘤菌双接种更利于植物氮源的吸收及生长。
- 刁亚南赵腊梅金海如
- 关键词:AM真菌根瘤菌精氨酸氮
- GR24及氮磷供应对丹参-AM真菌共生体养分吸收及功能物质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了外源GR24(人工合成独脚金内脂结构类似物)、磷水平和氮源对丹参–丛枝菌根(AM)真菌共生体氮素吸收及丹参酮类物质积累的影响,为丹参高质量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同位素示踪试验采用三室系统进行,试验设置3个磷水平[0μmol/L(P0)、35μmol/L(P35)、700μmol/L(P700)]和3个^(15)N标记氮源(硝酸钾、硫酸铵、尿素,^(15)N标记浓度均为4 mmol/L),分析丹参菌根中^(15)N丰度。GR24试验采用砂培方法进行,设置3种总氮浓度为4 mmol/L的氮源:硝酸钾、硫酸铵、尿素;设置3个AM真菌处理:不接种AM真菌(NM)、接种AM真菌(AM)、接种AM真菌+0.1 mmol/L GR24(AM+GR24),分析植株氮、磷积累量、氮磷比及丹参酮类物质的积累。【结果】同位素示踪试验结果显示,磷供应水平和氮源共同影响着丹参菌根对氮的吸收运转。硝酸钾处理下,磷供应水平对丹参菌根的^(15)N丰度无显著影响;硫酸铵处理下,提高磷的供应水平显著降低丹参菌根的^(15)N丰度,且P700相对于P0的降幅远远大于P35;尿素处理下,P35提高但P700急剧降低了丹参菌根中^(15)N丰度,P700的降幅远远大于P35的增幅。P0和P35水平下,尿素处理的丹参菌根^(15)N丰度显著高于硫酸铵和硝酸钾处理。外源GR24提高根系AM侵染率的效果仅限于丹参生长50天内。3个氮源处理下,AM接种均显著提高了丹参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且AM+GR24处理的丹参地上部生物量与AM处理无显著差异,而供应硝酸钾和尿素时,AM+GR24处理较AM处理进一步显著提高了根部的生物量。相比于NM,AM提高地上部和根部氮、磷积累量的效果不稳定,而AM+GR24处理显著提高了丹参地上部和根部氮、磷积累量。AM+GR24处理最有利于丹参地上部氮、磷积累的氮源分别是硫酸铵、尿素;最有利于根部氮、磷积累的氮源均是硝酸钾,其次是尿素。收获的菌根化丹参中,以供应硫酸铵的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含�
- 孙颖盈王欣雨祝晨琳朱梦圆周端顼金海如
- 关键词:丹参AM真菌同位素丹参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