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A01804)

作品数:11 被引量:32H指数:4
相关作者:张胜凯唐学远朱婷婷李斐袁乐先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冰盖
  • 3篇南极冰
  • 3篇南极冰盖
  • 3篇极冰
  • 3篇测高
  • 2篇卫星测高
  • 2篇雷达
  • 2篇海冰
  • 2篇干舷
  • 1篇地面臭氧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定年
  • 1篇对流层
  • 1篇对流层天顶延...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噪声
  • 1篇噪声模型
  • 1篇溶解度
  • 1篇山脉

机构

  • 5篇武汉大学
  • 3篇中国极地研究...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电...
  • 1篇济南市勘察测...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天津市测绘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武汉市测绘研...
  • 1篇江苏北斗卫星...

作者

  • 4篇张胜凯
  • 3篇唐学远
  • 2篇袁乐先
  • 2篇李斐
  • 2篇鄂栋臣
  • 2篇孙波
  • 2篇朱婷婷
  • 1篇丁明虎
  • 1篇张云
  • 1篇杜志恒
  • 1篇李向应
  • 1篇窦银科
  • 1篇崔祥斌
  • 1篇王泽民
  • 1篇肖峰
  • 1篇孙维君
  • 1篇张通
  • 1篇王甜甜
  • 1篇杨元德
  • 1篇张东启

传媒

  • 5篇极地研究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光学仪器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共性误差的CORS站坐标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以某省9个CORS站点为例,采用区域叠加滤波法提取CORS站坐标时间序列中的共性误差;然后,计算剔除共性误差前后TEST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周期功率谱图,分析共性误差对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最后,利用最大似然法确定顾及共性误差的CORS站坐标时间序列噪声模型。结果表明,CORS站坐标时间序列的3个坐标分量具有不同的噪声性质。
吕成亮张胜凯沈飞鄂栋臣
关键词:时间序列噪声模型
利用ICESat/GLAS数据研究北极海冰干舷高度被引量:4
2016年
北极海冰变化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明显,海冰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面积上,而且也体现在厚度上。利用海冰干舷高度可以反演海冰厚度,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地球科学激光测高系统(ice,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geoscience laser altimeter system,ICESat/GLAS)提供了高精度的海冰高程信息。利用ICESat/GLAS测高数据,提取了2003~2008年部分时间段北极区域海冰的干舷高度,分析了2003~2008年间北极海冰季节性以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干舷高度呈下降趋势,并且在2007年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对北极海冰在2007年迅速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利用仰视声呐实测数据对干舷高提取算法存在的系统性偏差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袁乐先李斐张胜凯朱婷婷左耀文
关键词:海冰卫星测高气候变化
基于Elmer/Ice冰盖模式的南极Gamburtsev山脉Lambert冰流区域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东南极冰盖显著地出现降雪增多冰厚增大的现象,然而由于有关东南极冰盖的观测数据相对缺乏,因而很难对东南极冰盖大范围的冰盖动力学、热力学状态细节进行整体性评估。Dome A到中山站断面是横穿南极冰盖计划的核心断面之一。该断面穿越的兰伯特(Lambert)冰川上游、甘布尔采夫(Gamburtsev)冰下山脉和Dome A区域是南极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使用已多次在南极冰盖有过成功模拟应用的三维有限元冰盖模式Elmer/Ice,对该区域的内部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冰盖的流速场和温度场数据,并将模拟数据与传统估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在总体趋势上吻合。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域冰盖的底部温度大部分达到了压力熔点,只有少部分靠近内陆的冰盖底部未达到;在冰盖内陆区域,水平速度场非常小,在靠近冰架区域时,水平速度场突然增大,而垂直速度场只有在冰下地形发生显著波动时,出现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对Elmer/Ice冰盖模式的应用前景和需改进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张良甫唐学远杨树瑚徐申远张云
关键词:南极冰盖
南极冰盖昆仑站深冰芯的雷达内部等时层定年
2020年
目前,中国正在东南极Dome A地区的昆仑站(Kunlun)进行深冰芯钻探工程,截至2018/2019年,经过6个钻探季度的工作,已经钻进超过800m.冰龄和积累率是古气候与冰盖模式的重要边界条件.冰雷达探测得到的冰盖内部等时层可被用来测定冰体的年代并反演过去的冰雪积累率. 2004/2005年中国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和2007/2008年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收集了Dome A冰穹地区以及Dome A至Vostok冰芯钻探点的冰雷达数据.通过连接昆仑站钻探点与Vostok深冰芯钻探点的雷达内部等时层,比较了两个钻探位置的深度-年代关系.基于Vostok的冰芯年代,获得了昆仑站冰芯钻探点50%的冰盖厚度以上的10条连续的内部等时层的年代.这些层的冰龄涵盖从威斯康星(Wisconsin)冰期、Eemian间冰期到海洋氧同位素6期等冰期-间冰期旋回.在表面以下1640m处与最深层相对应的昆仑站冰芯冰体的年代被确定为~160400年.内部层的年代及其几何结构提供了冰芯所在区域冰盖过去上表面地貌信息.利用所得到的年代-深度关系,基于一个一维冰流模式,估算了该地区相应历史阶段的冰雪积累率,计算表明:Dome A区域过去16万年以来的积累率较低,与目前的观测结果一致.基于内部等时层获得的年龄-深度关系和古积累率信息将有助于构建并约束昆仑站深冰芯断代.
唐学远孙波王甜甜
关键词:昆仑站冰芯
生物活性元素Fe来源及其溶解度影响因素研究综述被引量:5
2013年
具有生物活性的元素Fe被认为限制了海洋生物生产力,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碳循环起到调节作用,全球40%~50%的海洋因"高叶绿素低营养盐"(HNLC)"缺Fe"而初级生产力较低。然而,关于生物活性元素Fe的研究不仅涉及海洋科学,还与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紧密联系。近些年,围绕生物活性元素"Fe"开展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还是海洋学家与环境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尽管对于生物活性元素Fe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模型、室内实验及野外观测之间仍存在很大的挑战与不确定性。系统地总结了生物活性元素Fe最重要的自然来源方式,详细介绍了影响生物活性元素Fe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将来的工作提出建议,为我国未来开展类似的研究提供参考。
杜志恒效存德李向应
关键词:影响因素
基于紫外光度法新型臭氧自动监测仪Model 205的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臭氧作为光化学污染气体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也成为我国大气环境保护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对臭氧进行自动监测就成为了我国环境保护与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为了了解2B Technologies公司生产的Model 205新型便携式臭氧自动监测仪的使用方法与精度性能特点,利用符合标准实验室要求的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生产的Model 49i型臭氧自动监测仪器作为对比,使用Model 49i-ps臭氧校准仪对两台仪器分别进行校准,并于2016年7月28~29日进行了22h的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实时监测。通过与Model 49i的监测结果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Model 205的测量结果精度较高,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王树杰田彪丁明虎张东启张通孙维君
关键词:紫外光度法地面臭氧
基于CryoSat-2测高数据的北极格陵兰海海冰干舷高提取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北极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驱动器之一,获取北极海冰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对研究北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格陵兰海是北极海冰剧烈变化的区域之一,采用CryoSat-2的雷达测高数据,获取了格陵兰海的海冰干舷高分布,并利用波弗特环流计划(BGEP)仰视声呐(ULS)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格陵兰海海冰干舷高和分布范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具体体现在格陵兰海海冰从10月份进入冻结期开始,海冰分布范围不断扩张,海冰干舷高也逐渐增大,2月份平均干舷高达到最大(0.2 m),之后格陵兰海海冰开始消融,覆盖范围不断内缩,9月海冰干舷高降至最小(0.13 m)。
魏鑫李斐张胜凯袁乐先左耀文朱婷婷肖峰
关键词:海冰干舷
南极冰盖内部等时层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2
2015年
南极冰盖内部等时层记录了不同时期冰盖表面的特征及其演变,蕴含了丰富的冰下环境信息。目前,已成为研究大空间尺度与长时间尺度上南极冰盖演化及其底部环境的重要媒介。地球物理观测和数值模拟技术的综合使用,实现了南极冰盖内部等时层在大陆尺度上的可视化。通过这些内部等时层,冰川学研究将南极冰盖内部的古冰流与千年至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地貌及冰下环境的变化细节联系起来,得到了一系列数量化的结果。针对南极冰盖,综述产生内部等时层的冰盖动力学物理机理及其在冰川学上的应用,评估在五个方面的运用:(1)深冰芯断代与选址;(2)冰盖动力学过程;(3)冰盖物质平衡;(4)冰盖稳定性;(5)冰下环境。另外,基于对内部等时层的已有认识,对未来在内部等时层研究中可能需要强化的领域进行了归纳:(1)发展更精细描述并测试内部等时层结构时空变化的数值模拟技术框架面临的挑战;(2)如何从内部等时层蕴含的信息推断鉴别以目前南极冰盖作为初始条件的冰盖质量变化;(3)为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内部等时层结构图像,得到关于冰盖内部冰体形变与演化的更多数量化信息,如何强化冰盖冰下环境的重复观测。
唐学远孙波崔祥斌
关键词:地球物理雷达
利用GPS技术遥感北极黄河站可降水量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地基GPS的手段对北极黄河站可降水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可降水量计算的三个因素:天顶总延迟、天顶干延迟和大气加权平均温度,验证了天顶总延迟和天顶干延迟的可靠性,得到了适合北极黄河站区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并且将GPS可降水量与无线电探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两者差值的标准差优于2 mm。
张胜凯赵云鄂栋臣宁新国徐优伟雷锦韬
关键词:对流层天顶延迟可降水量加权平均温度无线电探空
联合GPS和SARAL卫星测高数据构建南极Dome A区域DEM被引量:2
2017年
南极冰盖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对南极环境变化和地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利用GPS实测数据和卫星测高数据建立DEM是构建南极冰盖表面DEM的重要方法。考虑到实测GPS数据的精度较高,而卫星测高的空间分辨率占优,本文探讨综合利用这两种数据构建南极Dome A区域DEM。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共同研制的SARAL卫星是Envisat的后续卫星,搭载的Alti Ka雷达高度计首次采用了Ka波段,可以极大减小电离层的影响,提高测距精度和卫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本文首先利用中国南极第29次科学考察在Dome A区域的实测GPS数据对SARAL数据进行精度评定,然后利用实测GPS数据对SARAL测高数据进行高程修正,联合GPS数据获取得到了Dome A区域300 m分辨率的DEM。结果表明SARAL的高程精度为0.615 m,而联合GPS数据能改善DEM精度,提高到0.261 m。
杨全明杨元德王泽民宋国云刘艳霞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融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