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3305)

作品数:22 被引量:604H指数:14
相关作者:李博李晓文宋晓龙黎聪陈家宽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入侵
  • 5篇生物入侵
  • 4篇植物
  • 4篇湿地
  • 3篇入侵植物
  • 3篇生态系统
  • 3篇黄淮
  • 3篇黄淮海
  • 3篇黄淮海地区
  • 2篇入侵种
  • 2篇生境
  • 2篇生态敏感性
  • 2篇生态学
  • 2篇湿地生态
  • 2篇湿地生态系统
  • 2篇鸟类
  • 2篇侵种
  • 2篇流域
  • 2篇SPARTI...
  • 2篇SALINE

机构

  • 11篇复旦大学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上海市环境保...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加拿大女王大...

作者

  • 8篇李博
  • 7篇李晓文
  • 6篇宋晓龙
  • 4篇黎聪
  • 3篇陈家宽
  • 3篇张明祥
  • 3篇张黎娜
  • 3篇马志军
  • 3篇赵斌
  • 2篇干晓静
  • 2篇杨殿林
  • 2篇耿宇鹏
  • 2篇任文伟
  • 2篇王卿
  • 2篇李东来
  • 2篇郑钰
  • 2篇吴千红
  • 2篇张贵龙
  • 2篇白军红
  • 1篇屈云芳

传媒

  • 6篇生物多样性
  • 5篇生态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植物分类学报
  • 2篇复旦学报(自...
  • 2篇Journa...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生物学、生态学及管理被引量:209
2006年
近20余年来,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Loisel.在我国沿海及河口滩涂快速扩散,已成为我国海岸盐沼中最重要的入侵植物。本文介绍了互花米草的形态学、繁殖生物学、生物系统学、分布及全球范围内的入侵途径和历史,探讨了互花米草与沿海滩涂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在互花米草成功入侵中的作用,并得出如下结论:互花米草的成功入侵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入侵力(互花米草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与入侵生境的可入侵性(滩涂环境对入侵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入侵可能对被入侵地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乃至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影响。最后,提出对互花米草的控制只能通过早期预测并保持监控、一旦发现便及时根除的方法来进行。同时,我国应加强立法与相关知识的普及,最大限度地降低互花米草乃至其他外来生物入侵的可能性。
王卿安树青马志军赵斌陈家宽李博
关键词:生物入侵生态后果入侵机制互花米草
震旦鸦雀在镶嵌型芦苇收割生境中的巢址选择被引量:15
2015年
大规模的芦苇收割会对在该生境中繁殖的鸟类产生严重影响。为降低芦苇收割对鸟类繁殖的负面影响,许多地区的湿地管理者逐渐采用了镶嵌型的芦苇收割方式。但是,这种新的芦苇管理方式对鸟类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震旦鸦雀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完全依赖芦苇生境而生存的珍稀鸟类,已被IUCN定为全球性近危物种。大规模的芦苇收割导致其适宜生境丧失,被认为是该物种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选择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区,采用AIC信息准则法,从巢址微生境、巢域斑块和全模型3个水平上对可能影响震旦鸦雀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进行了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并重点探讨芦苇镶嵌收割对其巢址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相互效应。结果发现,震旦鸦雀的巢址选择受巢址微生境和巢域斑块尺度双重水平的影响,但巢址微生境因子的影响要大于巢域斑块因子。在巢址微生境水平上,影响震旦鸦雀巢址选择的因素有:1.5—2.5 m旧芦苇的密度、2.5 m以上新芦苇的密度、香蒲密度和巢的可见度;在巢域斑块水平上,影响因素包括芦苇生境类型、旧芦苇斑块面积的比例和植被盖度;在综合模型中,影响因素有1.5—2.5 m旧芦苇的密度、2.5 m以上新芦苇的密度、香蒲密度、巢的可见度和植被盖度。综上,震旦鸦雀倾向于在植被盖度较高、具有一定比例(18.3%)旧芦苇面积、1.5—2.5 m旧芦苇密度较高、可见度较低的生境斑块中筑巢。研究中,78.7%(n=141)的震旦鸦雀将巢筑在新旧芦苇混合的微生境中,其中36.9%的巢址附近旧芦苇的比例在一半以上;53.2%(n=111)的巢筑于新、旧两种芦苇茎秆之上,22.3%的巢的支撑芦苇中旧芦苇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旧芦苇在震旦鸦雀巢址选择和筑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大范围的芦苇收割在微生
李东来魏宏伟孙兴海张正旺
关键词:巢址选择微生境黄河三角洲
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生物学、生态学及管理被引量:75
2007年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原产于南美洲,属于苋科Amaranthaceae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一百多年来,该物种通过压舱水或军马饲料被传播到北美洲、大洋洲、欧洲,以及东南亚和中国等地,成为暖温带-热带湿润气候区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外来入侵种。本文结合对喜旱莲子草在原产地的分布状况的考察、原产地和入侵地喜旱莲子草的比较研究,以及入侵生态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该物种在原产地的地理分布和种内变异、生活史特征、入侵机制和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评述,以提高我国科研人员对这一外来入侵种的认识,为科学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潘晓云耿宇鹏Alejandro SOSA张文驹李博陈家宽
关键词:喜旱莲子草生物入侵种内变异集合种群流域管理
黄淮海地区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被引量:25
2010年
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区域现有湿地保护状况,再基于湿地类型、保护状况和目标保护物种分布,综合考虑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Marxan作为空间优化模型,进行多目标的湿地系统保护预案设计,构建区域湿地不同保护水平的保护空缺和不可替代性格局,确定合理的湿地系统保护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湿地保护体系仅覆盖了区域17%左右的湿地,尚有许多重要生境游离于现有保护区系统外。为完善黄淮海地区湿地保护体系,需要对黄海海区域内28个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调整或者保护等级提升,并在山东(5个县)和河北(4个县),河南、江苏和安徽(各3个县),北京和天津(各1个县)等20个县市内建立新的保护区,与现有湿地保护系统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一个黄淮海地区湿地生物保护网络合理格局。结果表明:同其他相关研究方法对比,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在区域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更具有意义;同时也表明该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广阔。
宋晓龙李晓文张明祥张黎娜李东来
关键词:黄淮海地区不可替代性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被引量:24
2008年
基于1987年、1997年和2005年3期TM遥感数据,对衡水湖的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以农田为景观基质,水体和芦苇沼泽交错分布构成区域湿地生境的主体斑块,其余景观类型呈以小尺度斑块散布于区域中。保护区湿地景观改变较明显,湿地由1987年的20.2%上升到1997年的23.4%,2005年占到22.3%,农田向湿地类型的转变最为显著,农田和湿地类型之间的动态转换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的演变。从景观类型水平来看,表现为水体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由1987年的3.5187hm2减到1997年的2.0187hm2到2005年为4.3997hm2,破碎度指数下降;聚合度指数和最大斑块指数先降后升,而连接度指数先增后减;芦苇沼泽平均斑块面积下降明显,由1987年的2.6169hm2降到1997年的0.5437hm2,到2005年为0.3558hm2,且形状日趋复杂自然,最大斑块指数和聚合度指数持续减少,而连接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但总体上芦苇沼泽沼泽小面积斑块数量仍占相当比例,破碎化程度仍维持较高水平。在景观整体水平上,保护区的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破碎化指数由1987年的51.068增到1997年的74.0985后2005年减为37.88,以农田为景观基质的蔓延度指数则先降后升。景观格局分析表明,衡水湖保护区湿地面积逐步恢复,破碎化程度降低且景观日趋多样化,连通性虽不及1987年历史最高水平却呈加强趋势,湿地生境质量得到优化,2005年湿地恢复的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达到3个时期的历史最高水平,也体现了保护区规划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黎聪李晓文郑钰宋晓龙曾桉
关键词:湿地景观景观指数转移矩阵
Road effects on vegetation composition in a saline environment被引量:2
2012年
Aims Road effects from maintenance and traffic have the potential to alter plant communities,but the exa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effects and changes in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have not often been studied in diverse environments.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and level of community composition changes in saline environment due to road effects,we conducted a study along roads of different ages and in nearby non-road(i.e.natural)area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China.Additionally,to potentially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changes in the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along roads,we evaluated physiochemical changes in soil of roadside and non-road areas.Methods Floristic and environmental data were collected along roadside of different ages and nearby non-road areas.To evaluate plant communities at each site,six 2 m 32 m quadrats were placed at 3-m intervals along roads and six quadrats were arranged randomly in non-road areas.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in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betweenroadside andnon-road areas,wemeasured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abundance of each species,examined species turnover and floristic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areas and positioned plant species and sites in an abstract multivariate space.Plant community(species richness,percentage of halophytes)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pH,salinity,moisture content,bulk density,nitrate and ammonium nitrogen concentration)were compared between roadside and non-road areas(young roadside vs.corresponding non-road areas,old roadside vs.corresponding non-road areas)by using t-tests.Classification and ordination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both roadside and non-road areas.Important Findings For both the young and old roadside areas,species richness in roadside area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non-road areas and high floristic dissimilarity values indicated that roadside and non-road areas differed greatly in community compositio
Sheng-Lan ZengTing-Ting ZhangYu GaoBo LiChang-Ming FangS.Luke FloryBin Zhao
关键词:SALINIZATION
中国东部沿海互花米草种群生活史特征的纬度变异与可塑性被引量:27
2008年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中国,目前已在东部沿海盐沼湿地中广泛分布,成为海岸带盐沼中危害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为了研究互花米草在中国入侵区中的适应机制,揭示遗传分化和表型可塑性在该物种成功入侵中的作用,本研究沿纬度梯度在南起广东(22°N)、北至天津(39°N)的沿海样带上采集了10个种群的样本,通过同质园实验比较了不同纬度来源的种群在生活史和生长特征方面是否存在遗传分化,并平行设置高低两个水位处理以比较互花米草对水位变化(不同高程生境条件)的可塑性反应。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互花米草17个性状中有12个存在显著的种群间差异。其中,平均开花日期和相对生长率(植株高度)表现出显著的纬度梯度变异:随着纬度的升高,开花时间提前,相对生长速率(植株高度)趋于增加。同时17个性状中有9个在不同水位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遗传分化可能是互花米草能够快速占据广阔分布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表型可塑性可能对互花米草在小尺度上占据不同高程环境的过程有重要作用。
张亦默王卿卢蒙贾昕耿宇鹏李博
关键词:SPARTINA表型可塑性入侵种遗传分化
黄淮海地区跨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网络体系优化被引量:15
2012年
运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以集水区为保护规划单元,综合考虑三维(3D)连接性(横向、纵向、垂向)和跨流域调水工程,通过不可替代性分析和保护空缺识别,对黄淮海地区跨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网络体系优化进行研究,并通过与已有保护体系对比,评估了优化体系的效用.结果表明:依据不可替代性大小和连接性原则,湿地保护空缺可分为优先保护空缺和一般保护空缺;黄淮海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经过优化后,湿地保护状况整体上有较大改观,其中所有湿地类型受保护比重由初始的20%左右增长到46.8%,且各湿地类型保护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优化体系中的受保护比重大多在40%以上.无论是从近期还是长远来看,湖泊湿地保护都应给予较多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相整合、保护和恢复相结合是未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研究中应关注的方面.
宋晓龙李晓文张明祥杨殿林张黎娜张贵龙
关键词:黄淮海地区跨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网络
生态系统工程师:理论与应用被引量:14
2008年
生物通过非同化——异化过程影响环境的事实普遍存在,生态学家对此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相应理论框架的指导,使得这些工作的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者Clive G.Jones等提出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概括了此类生态学现象的一般特征,为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介绍了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及相关的理论体系,包括3个术语、2类生态系统工程师、5种生态系统工程概念模型以及工程效应的测定方法。同时,论述了该概念在入侵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最后,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预料,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及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对生态学本质的认识,并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唐龙高扬赵斌梁宗锁李博
关键词: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生物入侵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预案的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本研究设定了3个预案,即:①湿地恢复为主,生境改造为辅,基本不改变湿地原来地形地貌;②生境改造为主、湿地恢复为辅;③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并重;在这3个预案的基础上,满足南水北调水资源调度规划的前提下,通过生态环境需水理论和计算方法分析衡水湖地区3个预案及现状生态环境需水量,并在3个预案之间进行比选。基于不同湿地恢复目标导向,给出了备选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及其需水后果分析,3种情况下生态环境需水量均大于现状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其中预案一生态环境需水量在3个预案中居中,对跨区域调水压力一般;预案二生态环境需水量最小,对南水北调工程调度压力处于最小;预案三生态环境需水量最大,调水压力相对最大。因此,单从生态环境需水方面来讲,采用生境改造为主、湿地恢复为辅的预案更合适,以湿地恢复和生境改造并重的预案较不合适。
黎聪王冀李晓文白军红
关键词:湿地恢复生态环境需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