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16-1)

作品数:2 被引量:306H指数:2
相关作者:倪四道李迎春韦生吉郑勇马宏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震源
  • 1篇地震
  • 1篇震相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震源机制解
  • 1篇震源深度
  • 1篇汶川地震
  • 1篇发震
  • 1篇发震构造
  • 1篇SPL
  • 1篇M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作者

  • 2篇倪四道
  • 1篇马宏生
  • 1篇崇加军
  • 1篇曾祥方
  • 1篇郑勇
  • 1篇韦生吉
  • 1篇李迎春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强余震(M_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被引量:233
2009年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发生了数十个M>5,数百个M>4以及更多的M>3的余震,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通过利用P波到时数据对M>3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发现余震分布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绝大部分的余震都分布在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向上,但在汶川地震的震中附近有一个北西向的余震分布区.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裁剪-粘贴"法,获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Ms≥5.6).从震源机制解来看,尽管多数较强余震显示出逆冲的性质,但在断裂带的北部余震仍有一部分显示出明显的走滑性质.震源机制解显示北川-映秀断裂(BYF)的南部发生的余震主要为逆冲型地震,和主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在BYF断层的北部余震同样以逆冲状态为主,这和主震在该区域的破裂性质有很大差异.在青川-平武断裂附近,震源机制以右旋走滑为主,且震源深度比较深(~18km).由此猜测主震在北部可能发生在北川断裂和青川断裂两个断裂上,而不是只发生在中央断层上.这种复杂的余震机制显示出龙门山断裂带断层系统的复杂性.
郑勇马宏生吕坚倪四道李迎春韦生吉
关键词:震源机制发震构造汶川地震
sPL,一个近距离确定震源深度的震相被引量:92
2010年
实际地震波形观测表明,对于大陆结构相对简单的地壳中的地震而言,有一震相出现在P波和S波之间.一般在30~50km附近发育得较好,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径向分量,而垂向分量的振幅相对径向要小,切向分量上的振幅很弱,且波形以低频为主,通常没有P波尖锐.在利用FK方法计算合成地震图的基础上,发现该震相是由S波入射到自由地表形成水平传播的P波(文献称为surface P wave,自由地表P波)或者包括S波入射到地表后形成的多次P波或其散射震相.由于该震相是由S波和P波之间耦合而形成,本文将其定义为sPL(s coupled into P)震相.理论波形研究表明,sPL相对直达P波的到时差对震中距离不敏感,而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因此可以很好的约束震源深度.本文以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为例,证实了sPL确定震源深度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观测到sPL震相的情况下,离震源50km以内的一个三分量地震台站的波形就可以帮助获得可靠的震源深度,而不需要精确的震中距离.由于sPL震相出现距离较近,对于较小(三级以上)的地震也可以应用,因此在稀疏台网布局情形下sPL对于确定中小地震深度应该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
崇加军倪四道曾祥方
关键词:震源深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