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201)

作品数:17 被引量:164H指数:9
相关作者:方修琦苏筠魏柱灯尹君郑景云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气候
  • 10篇气候变化
  • 4篇气候变化影响
  • 4篇清代
  • 4篇历史气候
  • 3篇灾害
  • 3篇西汉
  • 2篇社会
  • 2篇历史时期
  • 2篇饥荒
  • 1篇调度
  • 1篇汛期
  • 1篇汛期暴雨
  • 1篇应急
  • 1篇应急响应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语义
  • 1篇语义分析
  • 1篇灾害救助
  • 1篇灾害影响

机构

  • 16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作者

  • 11篇方修琦
  • 10篇苏筠
  • 4篇尹君
  • 4篇魏柱灯
  • 3篇郑景云
  • 3篇罗玉洪
  • 3篇萧凌波
  • 2篇刘璐
  • 1篇葛全胜
  • 1篇万金红
  • 1篇叶瑜
  • 1篇李蓓蓓
  • 1篇黄欢
  • 1篇冯涛
  • 1篇张成鹏
  • 1篇魏学琼
  • 1篇唐菲
  • 1篇贾丹
  • 1篇刘艳飞

传媒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理科学
  • 2篇灾害学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理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财政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以当代历史和经济史著作为资料,建立与历朝财政盈亏状态相关词汇的语义分级标准,重建了中国自秦朝至清末(220 BC^1910 AD)10 a分辨率的财政等级序列,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秦朝至清末的财政平衡大体经历了4个相对充裕阶段(220 BC^31 BC,441~760 AD,961~1210 AD,1381~1910 AD)和3个相对匮乏阶段(30 BC^440 AD,761~960 AD,1211~1380 AD)。财政危机在寒冷-干旱的气候背景下爆发的可能性最大。财政平衡与温度和降水变化均成正相关,财政平衡的趋势性变化受长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影响较为明显。但受多因素的复杂反馈环节影响,两者在某些时段呈现反相位关系。
魏柱灯方修琦苏筠
关键词:语义分析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被引量:37
2014年
过去2 000年气候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PAGES计划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围绕过去2 00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波动、社会稳定性、朝代更替与社会兴衰影响的问题,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上述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出中国历史社会经济与气候变化的时序共振现象中可能确实蕴含着内在的关联机制;暖期气候总体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气候转冷引发的社会经济效应可能与社会发展本身有关,且被社会放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信息的潜力,关注气候—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机理的解释及区域影响差异。
魏柱灯方修琦苏筠萧凌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中国西汉至清代北方农牧民族战争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关联被引量:7
2016年
本文重建了中国西汉到清代(206BC—1911AD)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变化序列,进而分析了民族战争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双方共发生战争832次,平均每10a发生3.9次;根据战争频次可划分为西汉低发、东汉高发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低发期,宋元明清高发期3个阶段;在百年尺度和30a尺度的气候变化上,气候暖期多对应战争高发,冷期多对应战争低发.2)农牧战争中,有71.3%的战争为游牧民族发动,但最终61.1%的战争为农耕民族获胜;相比于暖期,冷期农耕民族主动发动战争的比例增加,但胜利的比例降低.3)气候变化作为战争事件背景,对战争有间接影响.冷期时,农耕、游牧双方实力均有减弱,形成退让态势,战争频次相对较少;暖期游牧民族多次发动战争,可能是由人口膨胀导致的生活资料匮乏、游牧民族强盛时社会结构性需求扩大引起的,同时暖期的气候环境为游牧民族南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战争掠夺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收益也诱使游牧民族引发与农耕民族的战争.
刘璐苏筠方修琦
关键词:气候变化
西汉至五代中国盛世及朝代更替的气候变化和农业丰歉背景被引量:4
2014年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从粮食安全角度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朝代盛世及更替的影响,有助于从过程和机理的角度客观评价气候变化在朝代兴衰更替过程中的作用,从也可为深入认识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历史案例。本文首先界定了210 BC—960 AD(西汉至五代)期间中国社会的朝代更替及盛世时期,并以重建的温度序列和农业丰歉序列为据,研究了西汉至五代时期朝代更替及盛世与气候变化和农业丰歉的对应关系。西汉至五代,朝代更替多发生在冷期/寒冷阶段或者气候由暖转冷,农业收成相对歉收;朝代盛世多发生在暖期/温暖阶段和气候由冷转暖的位相上,农业收成相对丰收。从分裂到统一的朝代更替往往出现在百年尺度冷期末暖期初,气候由冷转暖、农业由歉转丰为乱世的结束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治世的结束、统一王朝的分裂则往往出现于百年际尺度的气候由暖转冷和农业由丰转歉。百年尺度及以上的气候冷暖交替和农业丰歉波动,对应着治世与乱世的更替。朝代治乱随气候变化的交替,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随气候变化的社会敏感时段,往往出现在由暖转冷的气候波动阶段以及百年际尺度上的气候由暖转冷时期。
尹君罗玉洪方修琦苏筠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
清代华北平原灾害赈粮调度数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历史时期政府主持的赈粮调度是水旱灾害背景下社会响应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相关研究可为当前及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极端事件提供借鉴。以清代华北平原和政府赈粮调度为研究区和研究对象,根据《清实录》中的记载重建华北平原的赈粮数量序列,并结合水旱灾害对赈粮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清赈粮调度在时间上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可以分为空白期、发展期、兴盛期、衰落期、回升及消亡期;空间差异亦很显著,直隶省获得的赈粮数量超过总数的一半,其后依次为山东、苏北、豫东和皖北;考虑大灾站次,直隶和苏北在赈粮强度方面较为突出。赈粮数量的时空差异,受国家财政状况好坏、区域政治地位高低以及距离大运河等交通干线远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黄欢萧凌波罗玉洪方修琦
关键词:水旱灾害社会响应华北平原
中国西汉—清代饥荒序列的重建及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粮食安全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长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饥荒”属于粮食不安全的极端情况,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史为鉴,重建中国古代饥荒序列,可为进一步分析饥荒的成因、影响等提供基础数据,为解决当前的粮食问题提供借鉴。本文以《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为主要数据源,《中国灾害通史》辅之,重建中国西汉至清代的饥荒年数、次数、综合指数序列,并分析其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不论是发生年数还是次数,饥荒的时间序列没有显著的周期性,呈一定的波动趋势;(2)从饥荒综合指数序列看,存在6个饥荒相对多发的阶段,其中460~520AD、660~710AD、1420~1560AD饥荒影响范围大、发生时段集中,1160~1230AD、1640~1850AD饥荒频发但区域集中,而1260~1360AD饥荒频发且区域广布,各阶段饥荒的频率、强度特征不同;(3)饥荒本身并非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天灾人祸并行的结果,在有原因说明的记载中,旱灾、水灾、蝗灾、疫灾、赋税等都会引起饥荒。
滕静超苏筠方修琦
关键词:饥荒
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影响-响应的传递过程及其效应被引量:3
2018年
1939年夏季海河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是该流域20世纪发生的重大洪灾之一,基于历史文献记录重建了此次洪涝灾害的影响-响应过程。该年的洪涝灾害由7-8月间3次主要降水过程及其引发的河流决口造成,直接造成灾区人员伤亡并致使约五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淹,其中农田约有350万hm2,并毁坏灾区大量基础和交通设施。生活和生计因水灾被摧毁导致了大量的饥民和流民,流民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的混乱和各种社会问题。为应对水灾及其造成的影响,日伪政府、租界、晋察冀边区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都以不同方式展开了赈灾救灾活动。日伪政府消极救灾致水灾的影响持续至1940年,他们还借灾害之机扩编伪军和骗招劳工;边区政府采取的积极救灾措施积极有效,使其更受人民支持,为日后的反扫荡和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修琦马亚玲李晗孙白万金红万金红
关键词:海河流域洪涝灾害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被引量:22
2017年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基于语义差异的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的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方修琦萧凌波苏筠郑景云魏柱灯尹君
关键词: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北京2012、2013年汛期暴雨响应行为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基于气象数据和报刊信息,构建了2012、2013年北京汛期逐日降水及响应行为序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降水呈极端性,响应行为多(包括15类),可划分出灾害管理的4个阶段,响应次数最多、频次最高的分别是灾后恢复和灾中应急阶段,并没有形成灾前预防的模式,响应峰值期与暴雨致灾-内涝成灾期一致,但在时序上呈现"滞后"到"超前"的变化;2013年多小型降水,响应行为少(仅4类),在汛期内出现次数均衡,与降水量基本无关。
刘璐张琨佳苏筠
关键词:降水序列暴雨
面向历史土地利用研究的苏皖地区耕地分布的影响因子分析及宜垦性模型构建被引量:1
2014年
精确的格点化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是进行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效应模拟的基础。由于缺少充足可信的历史图件等资料,历史网格化数据无法直接获取,通常是根据现代耕地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驱动因素,对某一区域的历史耕地总和数据进行降尺度的格点化分配。本文以苏皖地区为例,基于现代遥感数据分析了耕地空间分布与气候、坡度、海拔高度、土壤、河流湖泊、人口等因子的关系,发现影响苏皖地区耕地分布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河湖及坡度。河流湖泊地区为非耕地的剔除区域,坡度与垦殖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628,苏皖地区海拔未达到气候影响下的耕地垦殖上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耕地空间分布模型,对现代的耕地格局进行10 km ×10 km的模型重建,并进行了模型评估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均值还是从相关系数或标准偏差来看,宜垦性模型的空间分配结果与现代遥感数据的空间格局差异均不大,两者的相关系数R为0.798,标准偏差S为22.2,两者差值的均值为0.09。该现代宜垦性模型能够用于耕地格局重建,可为该区历史时期耕地数据网格化处理提供参考。
袁存叶瑜李蓓蓓李蓓蓓魏学琼
关键词:耕地模型构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