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11B01)

作品数:10 被引量:149H指数:6
相关作者:冯健刘玉倪毅孙楠王永海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城市
  • 2篇遥感
  • 1篇低收入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新农村
  • 1篇遥感和地理信...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农村
  • 1篇欠发达
  • 1篇区域协调发展...
  • 1篇住区
  • 1篇协调发展
  • 1篇流动人口
  • 1篇流动性
  • 1篇经济发达
  • 1篇经济欠发达
  • 1篇居住
  • 1篇居住区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南加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篇冯健
  • 2篇刘玉
  • 1篇祝昊冉
  • 1篇兰宗敏
  • 1篇王永海
  • 1篇刘洋华
  • 1篇孙楠
  • 1篇倪毅
  • 1篇王迎

传媒

  • 4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宏观经济管理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口流出区低收入与高消费并存的庐江模式及其理论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近年中国很多以人口流出为典型特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城或城区出现低收入和高消费并存的现象。这种矛盾的农村收入—消费关系形成一个"经济学悖论",很难获得解释。本文以安徽省庐江县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运用地理学的视角,从区域系统以外寻求解释。发现区域人口流动是形成人口流出区低收入、高消费现象的关键原因,另外,特殊消费群体的带动、传统文化习俗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庐江模式的理论意义在于,它表明即使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系统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已具备开放特征,依靠其自身力量,欠发达地区可以彻底打破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城乡二元分割,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冯健王迎刘洋华
关键词:新农村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以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重点选取和处理了9个年份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信息,结合计算扩展强度、扩展梯度、扩展贡献率、分形维数以及开展相关分析等定量方法,对城市空间形态重构特征和机制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表明:义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但速度出现下降趋势;扩展方向从单方向转变为多方向,扩展重点逐渐远离市中心并向外延伸;分形性质逐渐变好,但总体而言主城区的分形形态优于市域;自然、人口、经济、政策、交通、文化等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重构,但人口、交通和经济构成最重要的3类因素,这实际上反映了义乌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特质。
倪毅冯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扩展分形
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空间拓展分析--以南充市为例被引量:12
2010年
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探讨了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规律。基于多时相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GIS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城市分形理论为基础,结合对城市实体地域空间在不同方向上的拓展分析,系统探讨了南充城市空间在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通过人机交互的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1988、1993、1999、2002和2007年5个年份的南充中心城市实体地域数据,在GIS中进行了叠加。采用半径法进行城市分形研究,发现各个时期南充城市总体上存在分形特征,但维数存在两个标度区,而且标度区之间的维数具有跳跃性,以此判断出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增长动力存在差异——从自然增长主导的扩张模式向多种增长力量共同作用的综合模式演化。在对南充城市实体地域进行分象限拓展分析后,发现南充城市在演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方向性,总体趋势为东北-西南的轴向拓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城市空间扩展模型。
祝昊冉冯健
关键词:城市形态遥感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立法问题研究
2010年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缺少法律规范的约束,实施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应在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探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问题,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刘玉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法律规范
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时间利用以及生活活动时空间结构——对北京5个城中村的调查被引量:28
2010年
基于北京5个城中村的问卷调查,从个体行为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利用特征以及时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工作日中工作活动是支配活动,对其他活动时间起到制约作用,休息日娱乐时间占据主导地位,男女在时间分配特征上体现出较大不同;城中村流动人口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在性别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时间上,休息日大部分活动集中在自家;家中娱乐活动出现较强晚间高峰;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外出娱乐活动多,出行距离更远,女性家务活动多于男性。人群个体日常活动的规律性可以为掌握城市人群生活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参考。
兰宗敏冯健
关键词:城中村流动人口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发展特征与机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被引量:43
2009年
通过对北京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的实地调查,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发现: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居民构成复杂且就业、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弱势群体集中;外来人口规模庞大且具有乡镇集聚指向特点,其生产、生活方式与状态对城乡结合部发展影响深远;土地产权复杂交错,土地征用和土地流转存在诸多矛盾;农村经济的长期影响和居民消费能力等制约了城乡结合部的产业发展层次,新兴产业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服务业难以与当地传统、低端产业对接,辐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基础设施总体欠账严重,其建设主体多元化、交叉化,投资能力存在差异。独特的地域特点、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制度、规划与政策的缺失是影响城乡结合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发展应注重体制、规划与决策的创新。
刘玉冯健孙楠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城乡结合部
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40
2008年
目前国内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偏重于宏观层次,对于微观层次社区社会空间特征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以北京大学周边若干居住区为例,探讨了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的社会空间经历了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的发展阶段;社区居民的社会阶层分异显著;居民的整体流动性较强,且以水平流动为主,垂直流动相对较少;阶层内社会网络联系较强,阶层间社会网络联系较弱,存在明显的阶层分隔现象;空间结构呈现出在高校和社会双重力量作用下,各种类型居民分布既混合又有序的复杂型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外来人口与原住居民共同构建了一种具有高流动性、松散社会网络等特征的社会空间,它为理解社区流动性、社会网络特征和社会空间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带来启示。
冯健王永海
关键词:城市社会空间流动性社会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