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202)

作品数:11 被引量:92H指数:6
相关作者:马春梅崔安宁张新荣朱诚李亮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泥炭
  • 3篇气候
  • 3篇孢粉
  • 2篇植被
  • 2篇泥炭记录
  • 2篇暖期
  • 2篇全新世
  • 2篇中世纪暖期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晚全新世
  • 2篇小冰期
  • 2篇粒度
  • 2篇花粉
  • 2篇干湿变化
  • 2篇表土花粉
  • 2篇冰期
  • 1篇低山丘陵
  • 1篇低山丘陵区
  • 1篇地层记录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3篇吉林大学
  • 1篇滁州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南京博物院
  • 1篇江苏第二师范...

作者

  • 9篇马春梅
  • 5篇崔安宁
  • 3篇赵琳
  • 3篇朱诚
  • 3篇张新荣
  • 3篇李亮
  • 2篇弋双文
  • 2篇周斌
  • 1篇史威
  • 1篇周鑫
  • 1篇林留根
  • 1篇张文卿
  • 1篇黄铿
  • 1篇郑朝贵
  • 1篇鹿化煜
  • 1篇张愈
  • 1篇田晓四
  • 1篇刘笛
  • 1篇孙文峰
  • 1篇李圆圆

传媒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3篇地层学杂志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西南昌西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选取江西南昌西山地区的表土和苔藓样品做孢粉分析,得出其与植被的关系,并且初步推断西山洗药湖沼泽表土花粉的来源,为钻孔花粉来源分析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南昌西山地区表土花粉组合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当地植被状况。由于沼泽对区域花粉的汇聚作用,其表土花粉谱更能代表整个区域的植被状况。沼泽表层样品中主要花粉类型松属(Pinus)、蒿属(Artemisia)花粉来源于西山地区小区域和东南部季风区大区域;杉木属(Cunninghamia)、大戟科(Euphorbiaceae)等主要来源于洗药湖沼泽周围山地;莎草科(Cyperaceae)等花粉源则为沼泽内部的植物;禾本科(Poaceae)花粉来源相对复杂。聚类分析较难区分马尾松林带和杉木林带;毛竹林带、农田带、沼泽表层带和周围山地带则可以清晰地划分出来。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西山地区表土花粉组合的第一因子是湿度,第二因子是人类活动。
李圆圆马春梅方伊曼崔安宁
关键词:表土花粉植被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南京低山丘陵区表土及捕捉器花粉谱的差异探究被引量:4
2015年
选取南京丘陵地区29处样点,分别搜集表土及捕捉器样品,开展两种采样方式下孢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低山丘陵地区花粉类型以松属、栎属、枫杨属、榆属、蔷薇科、菊科、禾本科为主,表土花粉组合较好地反映了现代植被特征。主成分分析可以大致区分人工草坪区、农田区以及森林区的样品。农田区表土花粉浓度最低,每克仅为4 964粒,农田的翻耕以及微生物环境是造成其花粉浓度低的重要原因;森林区花粉浓度(每克29 176粒)及花粉通量(49 358粒/平方厘米/年)均很高。人类活动的增强可能会造成孢粉浓度的下降。在探究本地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时,可运用孢粉浓度以及与农作物相关的孢粉类型的变化来分析。所有捕捉器样品的乔木花粉百分比均低于其对应的表土样品,其中以松属尤为明显。
方伊曼马春梅孙文峰
关键词:表土花粉主成分分析
长江三峡库区玉溪遗址的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孢粉记录被引量:8
2015年
对玉溪遗址剖面53个地层样品和附近山地的9个现代表土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玉溪文化时期(6 000a.BP—7 200a.BP)孢粉组合以乔灌木为主,草本次之,蕨类孢子含量较少。乔灌木中以松属、桦木属、栎属占绝对优势;草本中藜科、蒿属含量较高;蕨类孢子以凤尾蕨为主。孢粉谱反映了较为湿润的气候特征。表土孢粉以超代表性的松属占绝对优势,可能是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松属植物作为先锋种类表现在演替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结果,表土孢粉组合基本与当地植被状况相吻合。本研究在14 C测年基础上结合其它代用指标发现在剖面上部第4—8层和下部淤泥层中Rb/Sr值较高且乔灌木花粉百分含量明显增加,可以解释为该段淤泥层为古洪水遗迹,洪水可能有利于对孢粉的富集。地层剖面中文化层与淤泥层呈现交互沉积,表明周期性的洪水事件影响到了人类活动的连续性。
崔安宁马春梅朱诚白九江张文卿
关键词:孢粉古洪水三峡库区长江
江西中部玉华山沼泽泥炭记录的过去两千年气候变化初步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过去2ka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时间段,其中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备受关注,但气候阶段的起止时间、温湿配置等还存在争议。本文选取赣中玉华山沼泽泥炭钻孔进行孢粉、粒度、腐殖化度、烧失量、Rb/Sr、Zr/Rb等多指标分析研究过去2ka来气候变化。结果揭示过去2ka研究区域的气候变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1)0~600A.D.期间该地区主要表现为较为冷湿的气候;2)600~850A.D.进入隋唐暖期,气候转暖干;3)850~1400A.D.对应中世纪暖期,中间存在次级波动,整体上表现为湿润气候;4)1400~1900A.D.进入小冰期,处于冷干环境,但是中间存在一些次级波动;5)1900~2000A.D.进入现代暖期,气候较为湿润。对比分析表明,该研究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了东部季风区过去2ka的气候变化趋势。
李亮马春梅鹿化煜弋双文周斌崔安宁黄振辉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浙江天目山千亩田泥炭晚全新世以来Rb/Sr记录的干湿变化被引量:16
2015年
对天目山千亩田2个泥炭剖面的研究显示,样品中Rb和Sr含量变化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 Rb/Sr比值与总有机碳含量(TOC)、烧失量和腐殖化度等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Rb/Sr比值和Rb、Sr含量对古降水有指示意义,三者结合可用来重建过去气候的干湿变化。千亩田泥炭剖面Rb/Sr比值和Rb、Sr含量详细记录了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表明其大体存在3个阶段:4.1-3.2 cal. ka B.P.,季风降水出现大幅下降,气候向干旱演变;3.2-1.2 cal. ka B.P.,气候干冷,且有频繁波动;1.2 cal. ka B.P.以来,气候呈现出向湿润变化的趋势,但伴有大幅波动,其中包含了1.2-0.9 cal. ka B.P.的中世纪暖期暖干气候以及0.6-0.3 cal. ka B.P.的明清小冰期冷湿气候。千亩田泥炭Rb/Sr比值和Rb、Sr含量记录的气候变化与东亚季风区中其他地区的多种高分辨率气候记录具有一致性,表明其共同响应了东亚季风的变迁。
张愈马春梅赵宁史威刘笛朱诚郑朝贵
关键词:气候地层泥炭RB/SR晚全新世
江西玉华山泥炭2000 a BP以来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气候意义被引量:7
2019年
过去2000年是PAGES(Past Global Changes)计划重点研究的时段,其中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的气候变化备受关注。学术界对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起止时间、温湿配置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对江西中部山地玉华山泥炭钻孔YHS2的年代标尺以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腐殖化度、烧失量、抱粉等多指标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气候变化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分布规律,重建该区域过去2000年降水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玉华山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干湿变化。结果表明:在中世纪暖期(800-1450 A.D.),沉积物中Al、Si、Ti等外源碎屑元素含量升高,烧失量处于低值,腐殖化度较低,乔灌木花粉含量高,而旱生草本花粉含量低,各个气候指标的记录都指示该阶段降水增多,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而在小冰期阶段(1450-1900 A.D.),沉积物中Ak Si.Ti等外源碎屑元素含量降低,变化趋于稳定,烧失量处于高值,腐殖化度较高,乔灌木花粉含量降低,而中旱生草本花粉含量升高,各个气候指标的记录都指示在该阶段降水减少,为较冷干燥的气候环境。
邓云凯李亮马春梅调赵琳崔安宁崔安宁
关键词:泥炭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赣中玉华山泥炭地沉积来源的粒度端元法分析与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重建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江西玉华山沼泽泥炭地YSH-2钻孔的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建立年代框架,结合该孔粒度参数、粒级组分、粒级-标准偏差、端元分析法分析,探寻响应气候变化的粒级组分,重建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玉华山泥炭地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细粉砂(4~16μm)为主,中粗粉砂(16~64μm)次之;运用端元分析法得出3个端元,其中端元组分EM1代表水动力搬运来的较细组分,指示气候的干湿状况,EM2是反映土壤的成壤改造作用的组分,EM3是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带来的组分。通过偏差法得出的敏感组分10.473~16.535μm,结合上述3个端元的变化规律,得出近2000 a的干湿变化:(1)0—300 AD阶段,降水逐渐增多,气候由干转湿;(2)300—500 AD气候由湿润转入干旱,但整体较干;(3)500—650 AD气候波动与突发性洪涝灾害都较少,是稳定且持续的湿润期;(4)650—900 AD,气候波动较大,变化频繁,总体偏干;(5)900—1400 AD是较为湿润的时期,其中有100年的频繁波动期;(6)1400—1800 AD为小冰期,此区域的气候变化分为湿-干-湿的3个阶段。
尚广春李亮马春梅弋双文弋双文赵琳
关键词:粒度干湿变化
苏北梁王城遗址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被引量:4
2014年
梁王城遗址地层孢粉、质量磁化率、粒度和Rb/Sr等多环境替代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在大汶口文化产生之前是冷湿的气候环境,大汶口文化时期气候与环境条件好转,略显温暖湿润,但也有较大的波动。西周文化时期,气候整体上较温暖湿润。但在中期出现冷干事件,之后又变暖湿,到晚期又转为冷干,体现出不稳定的气候环境。战国时期,较西周时期气候适宜。前半期较暖湿,后期较冷干,但总的看来,气候属于人类适宜期。北朝时期,早期较暖湿,人类栽培作物花粉含量相对较高,晚期转凉干,有显著的冷干事件。宋朝时期总体看气候环境较适宜,但气候异常事件较多。明清时期孢粉浓度整体较高,但中期较低,木本百分含量也增加,体现出较好的气候条件,但也有波动。孢粉数据显示在本遗址地层中,人类大规模栽培植物可能是从西周开始的。
赵琳马春梅林留根朱诚田晓四黄铿周鑫
关键词:环境演变新石器孢粉第四纪
植硅体记录的敦化北部山地近2 ka泥炭沼泽演化气候背景被引量:2
2020年
对敦化北部山地205 cm深泥炭剖面中的植硅体进行提取、鉴定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重建研究区近2 ka的古气候环境过程,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植硅体组合、有序聚类和植硅体指数变化趋势显示,研究区泥炭沼泽经历了4个显著阶段:即45—680 A.D.暖湿阶段;680—1340 A.D.温暖偏干阶段;1340—1870 A.D.由干转湿的寒冷阶段;1870—2017 A.D.转暖、干湿波动阶段。其中,680—1225 A.D.对应中世纪暖期(MWP),1340—1870 A.D.对应小冰期(LIA)。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沼泽发展经历了由缓慢逐渐加快的过程。对比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变化、石笋δ18O序列、重建的东北地区古温度以及Niňo3.4重建曲线,泥炭剖面的植硅体分析显示MWP和LIA期间的古气候过程受到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ENSO(El Niňo-Southern Oscillation)的控制。
杜玉张新荣平帅飞焦洁钰马春梅
关键词:植硅体气候变迁
松嫩平原南缘现代沉积物磁化率、粒度、色度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20年
深入了解松嫩平原第四纪古气候演化过程,对本区黑土退化的气候影响因素研究有重要理论意义。选择松嫩平原南缘大黑山地垒长春-四平段郭家(GJ)、湾沟(WG)、平安屯(PA)、腰分水岭旁(YP)、西地(XD)、胡家甸(H)、肖家(XJ)7个现代沉积剖面进行磁化率、粒度和色度分析。结果显示:各剖面沉积物磁化率多表现为干燥时期较大、湿润时期较小、寒冷阶段较大、温暖适宜阶段较小的特点。颜色对磁化率影响较大,不同颜色砂或砂质黏土的磁化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红褐色→浅黄色或灰绿色→灰黑色。碳酸盐岩或灰岩物源的存在,使沉积物色度和磁化率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磁化率会随沉积物粒度增大而增大,冻融风化和降雨增多导致沉积物粒度增大,使磁化率升高;但温暖适宜时期,磁化率受物源供给量的减小而减小。磁化率、粒度和色度三指标综合反映出研究区早更新世寒冷干燥→中更新世冷湿-暖湿-冷湿→晚更新世寒冷较湿润的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
张新荣平帅飞焦洁钰刘恩豪
关键词:磁化率粒度古气候环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