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1053)

作品数:24 被引量:542H指数:15
相关作者:殷秀琴邱丽丽董炜华王海霞周道玮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绵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7篇土壤
  • 13篇土壤动物
  • 9篇群落
  • 6篇凋落
  • 5篇大型土壤动物
  • 5篇阔叶
  • 4篇松嫩草原
  • 4篇群落生态
  • 4篇阔叶混交林
  • 4篇混交
  • 4篇混交林
  • 4篇红松阔叶混交...
  • 4篇草原
  • 3篇凋落物
  • 3篇凋落叶
  • 3篇动物
  • 3篇多样性
  • 3篇生态分布
  • 3篇土壤系统
  • 3篇自然保护

机构

  • 24篇东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绵阳师范学院
  • 2篇吉林省地方病...
  • 1篇长春师范学院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包头师范学院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辽东学院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黑龙江科技大...

作者

  • 20篇殷秀琴
  • 4篇董炜华
  • 4篇邱丽丽
  • 3篇吴东辉
  • 3篇周道玮
  • 3篇李金霞
  • 3篇齐艳红
  • 3篇王海霞
  • 3篇陈鹏
  • 2篇刘继亮
  • 2篇马立名
  • 2篇张柏
  • 2篇辛未冬
  • 2篇宋博
  • 1篇杨令宾
  • 1篇秦丽杰
  • 1篇胡克
  • 1篇房岩
  • 1篇程莉
  • 1篇张雪萍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3篇土壤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2篇Chines...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稀土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昆虫学报
  • 1篇Curren...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环境
  • 1篇“土地变化科...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营养元素含量关系及分异被引量:27
2006年
根据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同一坡面上不同地形部位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及土壤中N、P、K、Ca、Mg、Fe 6种营养元素含量实测数据,研究了凋落物、土壤动物体内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差异以及坡面上营养元素的纵向分异。结果表明,在较缓的丘陵坡面上,6种营养元素的纵向分异并不十分显著。土壤动物体内N、P、Ca含量明显高于凋落物和土壤,土壤中K、Mg、Fe元素含量则高于土壤动物和凋落物。坡面中部凋落物、土壤动物及土壤中N元素含量高于坡面两端,土壤中的P、K元素含量在坡体上部出现最大值,Mg、P元素纵向分布呈线性分布规律,Ca元素分布波动幅度较大,且呈非线性规律。凋落物、土壤动物和土壤中元素含量线性关系较强。凋落物和土壤动物体内元素的变异对土壤中元素含量变化的贡献率较大。
殷秀琴邱丽丽杨令宾宋博
关键词: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
包钢尾矿坝下风位土壤外源稀土累积及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4
2008年
包钢尾矿坝中含有大量稀土的尾矿在风的作用下扬起并沉降在下风位一定区域内,必然造成土壤外源稀土的累积。为了探求尾矿坝对下风位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用ICP-MS法测定了尾矿坝东南一定区域内土壤中的稀土含量。结果显示,尾矿坝下风位8km^10km范围内土壤稀土累积明显,混合稀土及La、Ce、Nd和Pr的含量均高于我国地带性主要土类的平均含量;距离尾矿坝越近累积越严重,外源稀土主要来源于尾矿坝;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Eu表现为负异常,不同样地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差异明显。研究区土壤外源稀土的累积必然带来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无法预料的生态风险,甚至通过食物链威胁周边居民的健康,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修复。
李金霞红梅殷秀琴
关键词:土壤
中国生物入侵的生态分布被引量:37
2004年
生物入侵已被列为当今世界最为棘手的三大环境难题(生物入侵、全球气候变化和生境破坏)之一。文章阐述了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以时间和地理区域为尺度,初步探讨了生物入侵的生态分布特征。指出其特征是: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影响,入侵生物的数量逐年增加,具有时间动态性;生物入侵的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规律,纬度越低生物入侵的现象越严重;入侵生物的数量具有地理区域性。
齐艳红赵映慧殷秀琴
关键词:生物入侵
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N、P、K的动态特征被引量:59
2007年
根据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和土壤2a的连续采样及测定主要营养元素N、P、K的含量,研究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主要营养元素在各分室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比较主要营养元素在不同分室中的分异,进而分析了土壤动物在该系统营养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比较复杂,阔叶落叶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大于针叶落叶,但不同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的元素损失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研究时段,腐殖土层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高于土壤层;蚯蚓、蜈蚣和马陆大型土壤动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差别较大,其中蚯蚓体内全N含量最高,而马陆体内全P含量最高,蜈蚣则全K含量最高。土壤动物和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凋落叶中的变化趋势不同。N和P在土壤动物分室中表现出一定的富集,而K的富集不明显。土壤动物可以通过其新陈代谢活动加速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不同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含量变化复杂可能是由于不同凋落物种类特性差异造成的。土壤动物在营养元素循环,尤其是N、P元素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
殷秀琴宋博邱丽丽
关键词:土壤动物凋落物土壤养分动态
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被引量:20
2003年
对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与环境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43类、1234只,优势类群是蚁科(Formicidae)和金龟子科(Scarabaeidae)幼虫,常见类群14类,稀有类群27类。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垂直分布类群数上均匀递减,个体数上表聚性明显。夏季类群数和个体数都明显多于秋季。地温对大型土壤动物影响最明显,其次是气温和降水。
王海霞殷秀琴周道玮
关键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
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分布特征被引量:22
2009年
对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10个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组成、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布及群落排序进行研究。从水平分布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多的是人工云冷杉林,类群数最多的是赤杨林,个体数和类群数最少的均为林间草甸。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但各生境的变化情况略有不同。10个生境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人工林和相应的天然林内的变化趋势相反。而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差异不大。排序结果显示云冷杉红松林、云冷杉林、赤杨林和林间草甸与其它生境差异较大。
辛未冬殷秀琴秦丽杰陈颖彪张雪萍陈鹏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豚草发生地土壤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被引量:14
2006年
采用分层取样法、大类群分类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普通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trifida发生地土壤昆虫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共采集土壤昆虫46个科(成虫与幼虫分开单列),隶属于12个目,其中弹尾目个体数占绝对优势(占土壤昆虫总个体数的80.879%),其次是膜翅目(8.765%)、鞘翅目幼虫(3.951%)和双翅目幼虫(3.093%),其余合计占3.312%。在46个科中,优势类群有3科棘跳虫科(Onychiuridae)(占土壤昆虫总个体数的32.756%)、鳞跳虫科(Tomoceridae)(18.869%)和节跳虫科(Isotomidae)(18.178%)。土壤昆虫个体数和类群数,随着豚草生长季的推进而增加,8月达到最高值。豚草降低了土壤昆虫的个体数量和群落多样性,根据逐月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8月和9月对照样地土壤昆虫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豚草样地。豚草表现出对某些土壤昆虫类群的驱避作用,步甲科(Carabidae)成虫、拟花萤科(Dasytidae)幼虫、叶蝉科(Jassidae)、阎甲科(Histeridae)和管蓟马科(Phloeothripidae)在豚草整个生长季从未在豚草样地中出现。豚草对于土壤昆虫的抑制作用在豚草纯群落和植物生长旺季更为明显。土壤昆虫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孙刚房岩殷秀琴
关键词:土壤昆虫豚草群落结构群落动态多样性
Transforma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by Earthworms in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es of Broad-leaved Litters被引量:13
2007年
Earthworms are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in the decayed food web and the main ecological conditioners in the process of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mineraliz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carbon (C) and total nitrogen (N) in the broad-leaved litters ingested by earthworms was researched by means of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broad-leaved Korea Pine mixed forest in Liangshui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47°10′50″N, 128°53′20″E) in the northeastern Xiao Hinggan Mountains of Northeast China.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 and total N in earthworms, leaf litters and earthworm faec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C content was in the fol- lowing order: leaf litters>faeces>earthworms, while total N content was contrary to that of the organic C. The organic C contents in the different leaf litters were in the following order: Tilia amurensis>Betula costata>Acer mono, whereas the total N contents in the different leaf litters were: Betula costata>Tilia amurensis>Acer mono.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 and total N in the faeces from the different leaf litters were almost consistent with the contents of the leaf litters. After the leaf litters were ingested by earthworms, the organic C, which was transformed to increase earthworms' weights, ac- counted for 3.90%-13.31% of the total ingestion by earthworms, while that in the earthworm faeces accounted for 6.14%-13.70%. The transformed organic C through the other metabolism (e.g., respiration) of earthworms accounted for 75.04%-89.92%. The ingested organic C by earthworms was mostly used for metabolic activities. The N ingested by earthworms was less than organic C. It is estimated that 37.08% of total N was transformed to increase the earthworm's weight, 19.97% into earthworm faeces and 47.86% for the consumption of the earthworm's activities. The earthworms not only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 and total N in the soil, but also decreased the values of C/N in the soil and leaf litters. Earthworms play a major
DONG Weihua YIN Xiuqin
关键词:有机碳氮转化
温带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叶与主要大型土壤动物热值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0
2007年
对温带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种类凋落叶、混合凋落叶和主要大型土壤动物的干质量热值及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凋落叶和3种大型土壤动物的干质量热值不同,且其季节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红松凋落叶的干质量热值平均值最高(19.71kJ.g-1),枫桦(18.22kJ.g-1)、紫椴(18.13kJ.g-1)、混合凋落叶(17.91kJ.g-1)居中,水曲柳(16.94kJ.g-1)和色木槭(16.25kJ.g-1)最低.红松和色木槭凋落叶干质量热值随凋落叶分解进行呈逐渐降低趋势,水曲柳凋落叶干质量热值季节变化较小,而紫椴、枫桦和混合凋落叶干质量热值次年有上升的趋势.大型土壤动物中,蜈蚣(22.07kJ.g-1)的干质量热值最高,蚯蚓(16.72kJ.g-1)次之,马陆(13.28kJ.g-1)最低.蚯蚓和马陆干质量热值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蜈蚣干质量热值的季节变化规律则有所不同.凋落叶和3种大型土壤动物干质量热值的季节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殷秀琴辛未冬齐艳红
关键词:热值大型土壤动物凋落叶红松阔叶混交林温带
蚯蚓对不同阔叶落叶的摄食作用被引量:12
2007年
采取室内试验,研究蚯蚓对红松阔叶混交林中几种不同阔叶的摄食量及影响因素、蚯蚓在不同阔叶中的生长状况和对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探讨蚯蚓在东北红松阔叶混交林阔叶分解中的作用。蚯蚓喜食枫桦、紫椴和色木槭分解落叶,不喜食水曲柳分解落叶。试验表明,温度、凋落叶种类和凋落叶的分解时间等因素影响蚯蚓摄食量的大小。蚯蚓对3种喜食分解落叶摄食量平均值为:枫桦>色木槭>紫椴。不同温度条件下蚯蚓摄食量平均值为:20℃>25℃>15℃。凋落叶分解时间越长,蚯蚓越喜食,其摄食量也越大。分解落叶的C/N比新鲜凋落叶低。蚯蚓在3种凋落叶中的日增重倍数和日排粪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温度下蚯蚓日增重倍数的平均值为25℃>20℃>15℃。蚯蚓在紫椴凋落叶中日增重倍数高于枫桦和色木槭分解落叶,在色木槭分解落叶的摄食过程中日排粪平均值高于紫椴和枫桦凋落叶。微生物对落叶中有机碳分解40d的作用小于蚯蚓对落叶摄食20d。蚯蚓摄食20d对增加凋落叶中的全氮含量的作用大于微生物单独分解40d。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蚯蚓对阔叶凋落叶的分解占年平均凋落叶量的10.3%左右。蚯蚓在红松阔叶混交林中阔叶分解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董炜华殷秀琴
关键词:蚯蚓摄食阔叶影响因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