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705806)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4
相关作者:徐小元孙焱魏来田庚善吴赤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肝炎
  • 5篇丙型
  • 4篇丙型肝炎
  • 4篇病毒
  • 3篇慢性
  • 3篇肝炎病毒
  • 2篇慢性丙型
  • 2篇慢性丙型肝炎
  • 2篇干扰素
  • 2篇肝炎患者
  • 1篇代偿
  • 1篇代偿性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乙型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预后
  • 1篇远期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3篇徐小元
  • 2篇王勤环
  • 2篇吴赤红
  • 2篇孙焱
  • 2篇田庚善
  • 2篇魏来
  • 1篇白丽
  • 1篇张励
  • 1篇王豪
  • 1篇王齐欣
  • 1篇窦永青
  • 1篇陈智
  • 1篇颜学兵
  • 1篇王泰龄
  • 1篇徐京杭
  • 1篇杜绍财
  • 1篇李文刚
  • 1篇于岩岩
  • 1篇吴娟
  • 1篇于敏

传媒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
2007年
目的了解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特征。方法对62例血清学标志阴性反复肝功能异常的肝炎患者进行血清肝炎病毒学检测、肝穿刺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查,对其中乙肝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结果62例患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3.2%,慢性肝炎轻度的符合率较高为69.1%。62例患者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示28例(45.2%)HBsAg和/或HBcAg阳性,可确诊为乙型肝炎。28例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均有炎症病变,其中G1最高占13例(46.4%),其次G2占10例(35.7%),G4最少占2例(7.1%);肝纤维化分期S0占12例(42.9%),S1占7例(25%),S4最少占1例(3.6%)。28例患者中10例(35.7%)检测血清HBVDNA阳性,平均(3.3±2.2)×10^3拷贝/ml,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各组之间血清HBV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乙肝患者和非乙肝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学标志阴性HBV感染仍是我国原因不明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且多为慢性肝炎,HBVDNA仍低水平复制,临床表现轻,炎症分级和纤维化程度较轻,但仍可发展为肝硬化。
吴赤红徐小元田庚善王勤环曾争徐京杭王泰龄
关键词:肝炎乙型病理学血清学
我国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评估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了解我国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河北省固安县1988年~1993年41例女性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SF-36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对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51例当地女性非丙型肝炎人群进行评估。 结果 41例女性内型肝炎患者平均年龄(40.0±7.0)岁,随访时间10~15年,自然阴转率为19.51%(8/41)。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社会职能、总体健康、精神健康7个方面的远期生存质量低于非丙型肝炎普通女性人群,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平均感染13年的女性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差。慢性丙型肝炎是影响生存质量的一个独立因素。
郭芳张励孙德贵王齐欣季颖王豪孙焱魏来
关键词:女性慢性丙型肝炎影响因素
丙型肝炎病毒NS5A基因在自然感染过程中的准种动态
2006年
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的准种特性与干扰素的疗效密切相关。体外研究发现,野生型的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5A(NS5A)能与干扰素(内源或外源的)诱导的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结合并相互作用,从而抑制PKR的抗病毒活性。部分揭示了NS5A与HCV持续感染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调查ISDR,PKR-BD,V3和NS5A其他功能区的变异情况,本研究从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年前与10年后血清中扩增并克隆NS5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野生型干扰素敏感决定区毒株在所有感染者中具有选择优势。
樊文梅朱万孚魏来尹利民
关键词:肝炎病毒丙型非结构蛋白5A干扰素
失代偿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第1次出现并发症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89例失代偿性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并对临床失代偿发生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第1次出现并发症时,腹水最常出现占40例(44.9%),其次上消化道出血21例(23.6%),自发性腹膜炎18例(20.2%),肝性脑病10例(11.2%)。在平均62个月(60~66个月)随访过程中,42例患者出现腹水(47.2%),16例出现自发性腹膜炎(18.0%),14例上消化道出血(15.7%),7例肝性脑病(7.9%),10例肝癌(11.2%)。肝癌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1.2%),每年的病死率4.5%。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为第1个失代偿期并发症者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5%、85.0%、75.0%、83.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胆红素为临床失代偿发生的惟一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个缓慢进行性疾病,肝癌是其重要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对预后有影响,这些结果将有利于探讨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的自然病程和临床预后。
吴赤红田庚善王勤环于岩岩窦永青徐小元
关键词:肝硬化预后腹水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ANA、anti—LKM1的检测及其产生机制探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中抗核抗体(AN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KM1)的检出情况,并深入探讨其产生机制。方法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自身抗体产生与年龄、性别、HCVRNA含量、HCV基因型、生化指标及临床特征等指标的关系。结果360例CHC患者中,ANA阳性率为12.5%(45/360),anti—LKM1的阳性率为2.5%(9/360)。CHC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vs2.9%,P=0.006)而低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15%vs47.9%,P〈0.001);女性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HCVRNA含量低于自身抗体阴性组(1.23×10^7vs7.2×10^7拷贝/L,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年龄、HCV基因型、生化指标、肝硬化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干扰素治疗组和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组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C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AIH相关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可能并非由干扰素治疗所诱发;很可能是HCV引发自身免疫,导致自身抗体的出现。
白丽陆海英冯珍如于敏李文刚公维波赵努恩吉雅徐小元
关键词:肝炎丙型肝炎病毒自身抗体
HCV5'-NCR基因变异与干扰素免疫应答关系的探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HCV 1b基因型5’-NCR基因变异株的感染状态。方法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检测119例1b型中5'-NCR基因变异。结果在119例HCV 1b型中存在5种感染状态:①有Mbo I切点变异株占58.0%(69/119);②无Mbo I切点变异株占16.0%(19/119);③有Mbo I切点和无Mbo I切点混合感染株占10.9%(13/119);④有BamH I切点变异株占10.1%(12/119);⑤有Mbo I双切点变异株占5.0%(6/119)。1例干扰素治疗有效的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持续阴性,未检测出5’-NCR变异(有Mbo I单一切点),而2例干扰素治疗12个月和26个月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反复升高,HCV RNA持续阳性样品中,1例检出5’-NCR Mbo I酶切位点变异。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HCV 1b型中5’-NCR基因单一的Mbo I切点的样品,58.0%可能是HCV野生株感染的状态。
邱国华吴娟刘丽君孙焱杜绍财
关键词:干扰素C型肝炎样病毒属基因变异
癌周及癌中心不同截短片段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研究不同截短片段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核心蛋白(CORE)在HCV持续感染和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构建并表达不同HCV病毒株及不同截短片断CORE原核表达质粒。 方法 用PCR扩增基因型为HCV 1 b型的7个不同截短片段CORE基因:氨基酸(aa)长度分别为癌中心株(BT):B:1-172 aa、1-126 aa、1-58 aa、59-126 aa、127-172 aa;癌旁株(BNT):1-172 aa及C191(HCV-J6):1-172 aa,扩增产物用BamH Ⅰ及EcoR Ⅰ双酶切后将其插入到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中,阳性克隆转染到BL21中,IPTG诱导表达GST-CORE融合蛋白,纯化定量,并用western blot加以验证。 结果 7个不同片段CORE在体外都得到相应表达,但表达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较长片段表达量相对较低,其中BT及BNT的1-172 aa截短片段CORE的表达高于同基因型等长度片段的C191,而BT以59-126 aa片段的表达量最高。BT、BNT及C191三株HCV基因1b型病毒株部分截短片段可形成二聚体。 结论 构建不同HCV病毒株及不同截短片段的CORE原核表达质粒获得成功,为研究HCV不同病毒株及不同区域CORE功能奠定基础;不同截短片段的CORE表达量不等,可能与不同片段具有不同的疏水基团、细胞毒性及在HCV结构和在HCV致病性中所起作用不同有关;HCV基因1b型的CORE二聚体的形成依耐于59-126 aa区域。
颜学兵陈智Delphine BOUCREUXNicole PAVIOChristian BRECHOT
关键词:病毒核心蛋白表达质粒蛋白表达丙型肝炎病毒肝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