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1002)

作品数:17 被引量:576H指数:12
相关作者:王根绪常娟陈玲刘桂民程国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5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流域
  • 10篇河流域
  • 9篇黑河流域
  • 7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黑河中游
  • 3篇P
  • 2篇地下水
  • 2篇需水
  • 2篇需水量
  • 2篇蒸散
  • 2篇蒸散量
  • 2篇生态需水
  • 2篇生态需水量
  • 2篇水量
  • 2篇水体
  • 2篇水文
  • 2篇土壤
  • 2篇径流
  • 2篇干旱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5篇王根绪
  • 5篇常娟
  • 3篇陈玲
  • 3篇程国栋
  • 3篇刘桂民
  • 2篇王一博
  • 2篇沈永平
  • 2篇吴锦奎
  • 2篇杨玲媛
  • 2篇丁永建
  • 2篇刘进琪
  • 2篇张钰
  • 1篇张克存
  • 1篇魏智
  • 1篇卢玲
  • 1篇牛丽
  • 1篇马海燕
  • 1篇屈建军
  • 1篇胡宏昌
  • 1篇钱鞠

传媒

  • 4篇冰川冻土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9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被引量:64
2005年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区域水文过程具有深刻影响。利用1960s以来的三期遥感数据和1980年以来的地下水长期观测数据,从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系统两方面,分析了近30年来甘肃省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985年为界,随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强度不同,前后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系统补给的影响分别达到2.602亿m3/a和0.218亿m3/a,对排泄系统的影响分别为2.035亿m3/a和4.91亿m3/a,在保持区域人工开采量不超过3.0亿m3/a的合理幅度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变化起着决定作用;在区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和近10年来人类较大规模开采影响下,甘肃省张掖盆地地下水资源变化出现了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地下水系统的作用与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规划与管理有重要意义。
王根绪杨玲媛陈玲洼田顺平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资源合理利用排泄系统地下水补给
中国干旱内陆流域水体N、P负荷特征与动态变化——以黑河流域为例被引量:8
2003年
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研究区域 ,通过 11年在不同河流断面的长期监测和区域内各类水体如地下水、泉水、水库和河流的空间选点取样分析 ,研究了干旱内陆流域水体N、P等植物营养元素的负荷与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浅层地下水与河水中NO3 N含量普遍较高 ,含量超过 1.1mg/L ,大部分平原水库水中NH4 N含量超过 0 .3mg/L ;河水与浅层地下水TP、NH4 N与NO3 N含量均呈现沿流域从出山口至下游的显著递增变化 ,同时还具有明显的随时间递增趋势 ,其中NH4 N含量在河流出山口及下游断面平均年增加幅度分别为 0 .11mg/L和 0 .114mg/L ;流域水体N、P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黑河流域春季及春夏之交的枯水期大部分河段NH4 N、NO3 N和TP等要素含量为全年最高并出现水质超标污染。控制干旱内陆流域水域尤其是枯水期的N、P污染 。
王根绪程国栋钱鞠常娟
关键词:干旱区硝酸盐氮总磷黑河流域
流域尺度生态水文研究评述被引量:66
2005年
根据国际上生态水文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归纳了现阶段流域生态水文学的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水资源两大主要学科领域及其进展。全球变化下流域生态过程对水文循环加剧的应对策略,基于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流域水土界面可持续管理将是未来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前沿核心问题。以生态需水量为主,分析了生态水资源领域存在的问题,评述了河道内与河道外生态需水量评价的方法与问题,建立更加适用的生态需水量评价体系是目前生态需水量研究的关键问题。
王根绪刘桂民常娟
关键词:生态水文过程生态需水量流域
内陆河流水量演变与河流健康评价被引量:7
2006年
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与水量的时空变化密切相关。基于内陆河流水量遵循增长—顶峰—衰退—消失过程的演变规律和延时变化关系,分析了河流水量演变中各主要指标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结合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因水量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提出了评价河流健康状态的水量演变指标判别标准,结果表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分别处于病态、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刘进琪王根绪
关键词:河流健康土地利用水文循环内陆河
黑河中游地区湿草地蒸散量试验研究被引量:19
2005年
干旱区湿草地蒸散量的估算对区域草地生态环境建设、草场的科学管理和湿地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为止,对湿草地蒸散的观测和研究非常少.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估算了黑河中游湿草地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对5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除Priestley-Taylor法外,其余几种方法计算结果十分接近,相关性好.用FAO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对ET0的变化作了分析: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ET0为1193.9mm,日均3.26mm.d-1.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0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92mm.d-1、2.13mm.d-1、5.33mm.d-1和2.52mm.d-1,其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7.85%、5.02%、70.90%和16.23%.ET0在2月中下旬迅速增大,4月增大幅度最大,此后进一步增大直到7月达到最大,随后逐步减小,在11月中旬随着牧草生长期的结束降至年最低值.确定了牧草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的Kc分别为0.30、0.40、0.90和0.88,计算的牧草地年实际蒸散量为962.0mm,日均2.63mm·d-1.
吴锦奎丁永建沈永平牛丽王根绪
关键词:蒸散量黑河中游
黑河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影响比较被引量:81
2006年
在黑河流域选择两个典型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的对比研究,利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三期遥感数据,通过定量表征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不同空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分异特征,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区域绿洲系统的稳定性和水资源空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35年来两个对比区域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形成了显著的绿洲沿河流的溯源迁移和以基于下游老绿洲的渐进性绿洲外围拓展两种不同模式,前者导致流域水资源过度集中消耗于流域上游和源区,中下游水资源可利用量急剧减少,在35年间下游荒漠化土地增加了85.1%,灌溉绿洲萎缩了25.5%;后者则不同,水资源利用量的空间配置在区域下游具有小幅度集中,区域绿洲系统整体的稳定性较高。从流域整体的水土相互关系出发,合理规划干旱内陆流域土地利用模式和空间土地资源配置,对于促进流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根绪刘进其陈玲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绿洲稳定性黑河流域
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被引量:65
2003年
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例 ,选取土壤质量、土壤有机碳损失以及河流N、P负荷特征与变化等环境要素 ,分析了干旱内陆地区草地耕种利用和耕地荒漠草原化等现阶段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变化形式下这些环境要素的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 :1)耕种利用情况下 ,主要草地类型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下降 ,但在 10a左右山地草甸草地养分含量呈亚稳定态 ,而荒漠草地土壤养分有所增加 ;弃耕所导致耕地向荒漠化草原草地转化时 ,平均N、P流失率可达 2 76 .4kg·hm-2 ·a-1和 5 6 3.1kg·hm-2 ·a-1;2 )区域草地转化耕地的利用方式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变化 ,并使得土壤有机碳排放达 16 7.73× 10 4 tC ,耕地弃耕转化为荒漠草原草地方式导致有机碳排放 5 5 .14× 10 4 tC ,说明干旱内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C源汇性质产生明显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形成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N负荷平均增加了 5 3.1%~ 73.5 %,TP增加了 34 .1%,初步研究认为黑河中游地带水体N、P富集并呈现不断递增的现象 ,与土壤N、P大量流失变化有关 ,成为内陆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
王根绪马海燕王一博常娟
关键词: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壤
干旱内陆流域河道外生态需水量评价——以黑河流域为例被引量:39
2005年
河道外生态系统需水量的合理评价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基于不同植被蒸散发潜力估算模型,依据不同生态系统及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气候与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生态需水规律的特点,提出了可模拟和评价不同时期生态系统需水量的方法,不仅能体现生态系统需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能反映年内不同时间段(月、季节甚至每日)的需水量变化,并提出干旱区生态适宜需水量在不同时期是一个区间。以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其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年平均生态需水量(11.16±2.67)×108m3,其中绿洲生态系统需水(9.13±2.29)×108m3;下游地区生态需水量(16.16±4.04)×108m3,现状绿洲生态体系需水(11.06±2.77)×108m3,现阶段实施的下游分水9.7亿m3/年的方案,可以促使现有绿洲生态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结构与功能,并给出了不同典型年不同月份的生态需水量及其变化。
王根绪张钰刘桂民程雨菲胡宏昌
关键词:生态需水量黑河流域
近20a来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动态变化被引量:31
2005年
在研究黑河中游张掖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对区内地下水进行动态分区的基础上, 总结了区内1981-2001年地下水水位、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1)盆地内部沿冲洪积扇自上而下的 4 个区域内由于赋存条件的差异, 地下水多年动态类型分异显著. 其中, 冲洪积扇中上部 20 世纪 80 年代的10 a内地下水储量累积减少56.47×106m3, 90年代地下水储量累积减少150.83×106m3; 冲洪积扇下部80年代储量减少11.80×106m3, 90年代减少77.50×106m3; 细土平原 2 0 a 内储量累积减少0.56×106m3; 临高河谷平原近20 a内储量增加了 1.78×106m3; 进入 90 年代后, 各区域变化幅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2)各区域内地下水年内动态类型复杂, 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 在进入 90 年代后年内动态变化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杨玲媛王根绪
关键词:地下水储量
干旱区受水资源胁迫的下游绿洲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以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为例被引量:85
2002年
干旱内陆流域下游绿洲的形成与演变对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响应强烈 .采用绿洲生态斑块动态模拟、植被与水盐状态相关分析、生态需水量估算等方法 ,分别对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在不同分水方案与水资源利用情景下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维持现状绿洲面积不再萎缩 ,在考虑水资源利用合理化的前提下 ,其最低净需水量为 5 .7× 10 8m3 ,如果考虑下游地区人畜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 ,同时考虑水量在输送过程中的散失损耗 ,为在近期 (2 0 15年以前 )维持现状绿洲面积 ,狼心山断面入境流量需达到6 .0× 10 8m3 ;而要使绿洲面积恢复到 2 0世纪 80年代初的水平 ,狼心山断面过水量应不低于 8.9× 10 8m3 ,正义峡断面下泄水量要求达到 10 .9× 10 8~ 13.1× 10 8m3 .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
关键词: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干旱区地表径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