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422302)

作品数:28 被引量:325H指数:9
相关作者:吴德星郭景松于非林霄沛张志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年际
  • 4篇年际变化
  • 3篇年代际
  • 3篇年代际变化
  • 3篇环流
  • 3篇HYCOM
  • 2篇对马暖流
  • 2篇跃层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水团
  • 2篇圈流
  • 2篇全球海洋
  • 2篇热带
  • 2篇温跃层
  • 2篇近海
  • 2篇混合层
  • 2篇海表
  • 2篇POM
  • 2篇ROSSBY...
  • 2篇SST

机构

  • 19篇中国海洋大学
  • 9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总参谋部
  • 1篇德国汉堡大学

作者

  • 11篇吴德星
  • 8篇郭景松
  • 7篇林霄沛
  • 7篇于非
  • 6篇张志欣
  • 4篇刁新源
  • 3篇陈学恩
  • 3篇葛人峰
  • 3篇郑沛楠
  • 3篇郭炳火
  • 2篇巢纪平
  • 2篇许一
  • 2篇孟祥凤
  • 2篇徐昭
  • 1篇兰健
  • 1篇鲍献文
  • 1篇朱智慧
  • 1篇袁业立
  • 1篇马超
  • 1篇钟贻森

传媒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7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Journa...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太平洋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异常信号的传播
2007年
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SODA)计算了南太平洋逐年的潜沉率,并主要研究副热带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该海域潜沉率的年际变化周期为2~6 a,年代际变化周期大约为32 a;该海域潜沉率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主要受混合层深度平流项影响,在年代际尺度上局地风应力旋度的变化是导致潜沉率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温度异常信号传播和水质点轨迹追踪的研究证实副热带南太平洋东部潜沉区的温度异常信号能够通过海洋内部通道影响热带东太平洋,信号传播时间需要10 a左右。
孙友庆吴德星孟祥凤林霄沛胡海波
关键词: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AND TSUSHIMA WARM CURRENT被引量:4
2009年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TWC) and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TSWC) flow northward over the shelf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which some previous studies regard as a Taiwan-Tsushima Warm Current (TTWC) System. But the roles of the TWC and TSWC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TWC system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This article will show that the TSWC is more important in the TTWC system.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baroclinic model, we conducted several numerical experiments to reveal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C and TSW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C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TSWC, while the TSWC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WC. A source-sink driven mechanism along isobaths may be used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The perennial northward flow through the Tsushima Strait pumps the response over the northern shelf in the ECS that gives rise to the TWC. Although the TSWC is located at the "downstream" region, it could induce about 0.5 Sv to TWC in annual mean values.
ZHENG Pei-nanWU De-xingLIN Xiao-pei
关键词:POM
基于HYCOM的风生大洋环流模拟及季节变化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基于垂向混合坐标系统的海洋模式HYCOM建立了全球大洋气候态环流场。在此基础上与前人研究工作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了全球风生大洋环流场的季节变化情况。从模拟结果看该模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可以合理地模拟南极绕极流、赤道流系、黑潮和湾流等世界各主要大洋流系。从断面温度场、流函数分布和断面流量场等分析显示:南极绕极流堪称世界最强流,湾流整体强于黑潮,3者都具有夏季增强、冬季减弱的特点。HYCOM模式在国外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在国内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该模式的介绍和结果分析,向读者推荐使用该模式。
郑沛楠吴德星陈学恩韩树宗陆泽廷
关键词:HYCOM数值模拟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极涡的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s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Northern Atlantic Oscilation)指数、极涡面积(PVA,Polar Vortex Area)指数、极涡强度(PVI,Polar Vortex Intention)指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冬季PVA指数基本和NAO指数呈反位相变化,冬季PVA指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NAO指数、PVA指数、PVI指数都具有多重周期变化特征,具有较为一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都具有准9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和4~5 a的年际振荡周期;在强(弱)NAO指数年份,极地地区500 hPa高度场降低(升高),冷空气向极地地区收缩(冷空气向中纬度活动),PVA指数偏小(偏大),而PVI指数偏大(偏小),在年际变化尺度上,NAO与极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极涡为2极分布,且极涡偏向大西洋侧,太平洋侧较弱,为典型的北大西洋局地的NAO分布;在1988年左右,冬季NAO指数有一突变现象,冬季PVI指数在1976年前后有一突变现象,比冬季NAO指数的气候突变要稍微提前,冬季PVA指数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NAO指数突变后60°N以北的距平中心位置更靠东,强度更大。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极涡表现为3极,其显著变化中心主要表现在40°N附近的异常高中心,且环球一圈,没有极涡的优势偏心特征。
朱智慧王延凤
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极涡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冬季黄海暖流的诊断计算被引量:13
2005年
采用ECOMSED三维水动力模式,诊断计算了冬季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近海环流状况,重点分析了黄海暖流的演变过程及其垂直结构,并探讨了黄海暖流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黄海暖流于12月初步形成,次年2月发展最强盛,3月开始衰退.黄海暖流在表层和次表层(0~30 m)并不是一支持续稳定的流,其持续稳定性仅在近底层得到很好的体现.对黄海暖流形成机理的分析表明,压强梯度力、垂向摩擦力和柯氏力占主要地位.在表层及次表层,主要表现为风的正压作用,而在近底层,则由海平面起伏造成的正压梯度力和密度场引起的斜压梯度力形成的总压强梯度力与柯氏力基本平衡,因而黄海暖流可基本认为是准地转流.
许一于非张志欣郭景松
关键词:黄海暖流
风浪及地形对渤、黄海夏季温度垂直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对所收集到历史海温实测资料的分析,概括了夏季渤、黄海温度结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卫星风场、有效波高场和地形资料,分析了风浪及地形对温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阔的海域,夏季渤、黄海区较大的有效波高都出现在风区较长的地方,而有效波高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上层海水的混合。渤海中部的双冷核结构和黄海中部温度的台状结构是波浪在海洋表层造成的混合与地形导致的潮汐混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夏季在没有明显上升流和平流的地方,浅水处表层温度与水深的关系满足热惯性机制,有温跃层产生的深水处水深仍然能影响到上混合层的深度。
徐玲玲林霄沛吴德星
关键词:有效波高混合层温跃层地形
黄、渤海断面及海洋站的盐度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被引量:8
2010年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36°N断面、大连—成山头断面和渤海中部断面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讨论了环黄、渤海海洋站之间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6°N断面、大连—成山头断面和渤海中部断面盐度的整体趋势都是升高,黄河流量的减小是造成渤海盐度升高的重要原因。黄海千里岩站1960~2000年间的盐度整体趋势也是升高,年变化率为0.01/a,造成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减少,并且其短期震荡可能和ElNio有关,长期变化则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有关。此外,千里岩站和其他海洋站之间的盐度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只是在时间上存在着1~3个月的超前。对黄、渤海盐度长期变化的系统分析表明,近海盐度可能受到外洋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海环境演变的认识。
马超鞠霞吴德星林霄沛
关键词:盐度
原始热通量资料的海陆分布对近海SST模拟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对于海洋数值模式用以计算海表温度(SST)的热通量资料,本文在插值的过程中引入了1个权重因子f,以探讨由于原始资料和数值模式的分辨率以及相应的海陆分布的不同所导致的近海SST模拟误差。对于原始资料中坐标位于海洋的点,f_O=1.0;而对于坐标位于陆地的点,f_L~[0,1]。数值实验对比了渤海和北黄海的原始数据插值结果和SST模拟结果。通过对比数值模式和原始资料的海陆分布,发现在模拟海区有相当多的模式水点被原始资料的陆点半围绕,在这些点上的插值结果受f_L的取值影响较大。本文的对比数值实验表明,当f_L分别取0.5和1.0时,对SST的模拟差异在部分海域达到了O(0.1℃)的量级,与数值模式本身的误差量级相当,是海洋数值研究中应当给予重视的误差因素。
宋丹Thomas Pohlmann陈学恩
关键词:海陆分布海表温度
全球海洋高频振荡分布特征
2007年
基于1992年10月~2006年6月时间间隔为7 d的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异常(SLA)资料,分析了周期短于165 d的高频波动及其能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功率谱密度计算基础上,分析了各频段所含能量占周期在15~165 d的高频波动总能量的百分比,发现随着最显著波动周期从1个月增大到5个月,其对应的纬度从7°增加到32°,最显著波动周期在全球呈明显的纬向带状分布。由二维方向谱分析上述高频信号主要是第一斜压模Rossby波的信号,并且在每个纬度带上的最显著波动周期与该纬度的Rossby波阈值周期一致。
翟萍林霄沛吴德星
关键词:ROSSBY波
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年代际变化特征与成因初析
2007年
采用有效重力位能的最新算法(Huang,2004)和马里兰大学海洋模式同化资料计算太平洋部分区域的有效重力位能。统计分析表明:整个太平洋的有效重力位能1970年代末期之后有明显减小的趋势;20°N以北的北太平洋的有效重力位能1970年代末期之后是增大的,与整个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的年代际变化相反,但变化趋势的转变时间要比整个太平洋的早;热带太平洋的有效位能变化与整个太平洋的变化较为一致,1970年代末期之后有明显的减小。总体来看,20°S以北的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的年代际变化最为明显。伴随着太平洋及其不同海区有效重力位能的年代际调整,北太平洋中高纬度SST在1970年代末期之后明显变冷;热带太平洋的温跃层也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变浅而热带东太平洋温跃层加深;太平洋的重心深度伴随着气候跃迁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可引起相应海域重力稳定程度的强弱变化,导致有效位能产生年代际变化。
陈珂吴德星孟祥凤林霄沛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