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06308)
-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梁炯丰易萍华杨泽平王俭宝顾连胜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华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侧向刚度对高位拱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通过分析指出了等效刚度比对高位拱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等效侧向刚度比对结构的自振周期及上部结构的振型曲线影响不大,而对结构的绝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影响较大;等效侧向刚度比为0.8~1.2较合适。除此之外,还应使转换层本层的侧向刚度与转换层相邻上一层的侧向刚度比大于0.6。
- 梁炯丰杨泽平李建海
- 关键词:刚度转换层
- 转换层位置对拱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拱式转换层结构是一种新型转换层结构形式,通过算例分析比较,对高位拱式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受力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转换层位置逐渐上移时,结构周期及振型仅有一些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随着转换层位置的提高,转换层本身的层间位移角变化较小,表明其转换层本身的整体性很强,转换层下部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增大,因此结构设计时,转换层不宜设置过高。
- 梁炯丰侯龙清顾连胜
- 关键词:转换层抗震性能
- 拱式转换层位置对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2010年
- 研究目的:通过算例分析比较,对框架结构在不同高度设置拱式转换层时的内力和位移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带转换层结构与无转换层结构相比,转换层以上的结构构件内力变化较小,转换层以下各层内力变化较大。转换层不同高度的结构相比,高位转换层以下结构构件的内力变化相对较小,以上结构构件的内力变化相对较大。水平荷载下,转换层以上结构变形曲线以剪切变形为主,以下结构则呈弯曲变形特征,转换层处为上、下变形曲线的转折处。顶点位移随着转换层位置的升高而增大。不设转换层时,在结构下部出现一个极大值。设转换层后,转换层往往为层间位移较小处。只要合理设计,拱式转换层结构可具有良好抗震性能。
- 梁炯丰汤蒂莲王俭宝
- 关键词:转换层
- 拱式转换层板厚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2012年
- 通过分析指出了拱式转换层板厚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下弦杆的最大弯距和最大剪力随着上层转换层板厚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下层转换层板厚的增大,上弦杆的最大弯距和最大剪力明显增大,而下弦杆的最大弯距和最大剪力不断减小;随着上、下层转换层板厚的增大,斜腹杆的最大轴力不断增加;竖腹杆的最大轴力随着上层转换层板厚的增大而增加,随着下层转换层板厚的增大而减小。
- 梁炯丰易萍华李爱飞
- 关键词:转换层
- 拱式转换层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2011年
- 拱式转换层结构是一种新型的转换层结构,具有刚度大、自重小,能跨越较大跨度的特点。为研究拱式转换层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转换层本身的整体性较好,不易发生层间位移;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对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以及薄弱层位置影响较大。
- 梁炯丰柴新军易萍华
- 关键词:转换层弹塑性地震反应
- 高位拱式转换层结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 2011年
- 通过对高位拱式转换层结构分别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研究了这种新型转换层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结构的自振周期随转换层位置的上移,变化较小。转换层位置的改变,并没有引起结构振型曲线显著变化。转换层上、下部结构楼层剪力随着转换层位置的上移,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转换层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层间位移角并没有随转换层位置的提高而发生突变。转换层下部楼层的层间位移角随着转换层位置的提高而增大。
- 梁炯丰邓治平程丽红胡鹏
- 关键词:转换层
- 刚度比对拱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指出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对新提出的一种新型转换层结构形式——预应力拱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论:结构的绝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在转换层处发生突变,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两者影响较大。楼层剪力在转换层处会发生突变,等效侧向刚度比偏离1.0较远时,地震作用突变较剧烈。等效侧向刚度比为0.8~1.5较合适。
- 梁炯丰杨泽平王俭宝易萍华
- 关键词:预应力转换层刚度比抗震性能
- 拱高跨比对拱式转换层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 2009年
- 针对常用转换层结构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转换层结构——预应力拱式转换层,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拱高跨比对该转换层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下弦杆截面的设计应考虑轴力的影响,由于下弦杆存在较大的拉力,可在下弦杆施加预应力,形成预应力拱式转换层结构,斜腹杆轴压力较大,可采用钢管混凝土,以改善该构件的受力性能,另外还必须适当控制拱高跨比。经分析,拱高跨比取值范围为0.175-0.35较合理。
- 邓宇梁炯丰韦永乐
- 关键词:高跨比受力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