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9AA12Z317)

作品数:23 被引量:315H指数:12
相关作者:许才军温扬茂王乐洋何平刘洋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反演
  • 8篇INSAR
  • 7篇地震
  • 6篇形变
  • 6篇GPS
  • 4篇联合反演
  • 3篇震源
  • 2篇单位权
  • 2篇地表形变
  • 2篇地壳
  • 2篇地壳形变
  • 2篇地震震源
  • 2篇形变监测
  • 2篇震源机制
  • 2篇汶川地震
  • 2篇岭估计
  • 2篇雷达干涉
  • 2篇雷达干涉测量
  • 1篇单位权方差
  • 1篇等价

机构

  • 21篇武汉大学
  • 6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交水运规划...
  • 1篇格拉斯哥大学

作者

  • 19篇许才军
  • 9篇温扬茂
  • 8篇王乐洋
  • 4篇何平
  • 4篇刘洋
  • 2篇鲁铁定
  • 2篇江国焰
  • 1篇曾琪明
  • 1篇李振洪
  • 1篇林敦灵
  • 1篇鄢子平
  • 1篇梁存任
  • 1篇施闯
  • 1篇汪建军
  • 1篇张军
  • 1篇王浩
  • 1篇刘经南
  • 1篇李明峰
  • 1篇李陶
  • 1篇张朝玉

传媒

  • 13篇武汉大学学报...
  • 4篇测绘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Earthq...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确定联合反演中相对权比的两步法被引量:15
2012年
提出确定联合反演中相对权比的两步法。第1步是不考虑相对权比,建立两类或多类数据的联合反演模型,通过赫尔墨特方差分量估计使得两类或多类观测数据的单位权方差相等(或单位权方差的比值接近1),从而理论上确定观测数据合理的权阵,同时对不同种类数据进行归一化;第2步是在获得合理的观测数据权阵之后,建立顾及相对权比的联合反演模型,以目标函数值为最小来确定权比例因子。通过模拟数据,设计多个反演方案,证明两步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王乐洋许才军张朝玉
关键词:联合反演两步法单位权方差
病态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平差的岭估计解法被引量:60
2010年
采用岭估计法处理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平差的病态性问题,推导了相应的求解公式及均方误差评定精度的方法,定义了病态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平差中的模型参数分辨矩阵,并讨论了岭参数的含义及其作用,给出了确定病态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岭估计中岭参数的岭迹法、广义交叉核实法和L曲线法。算例计算了普通最小二乘、普通总体最小二乘的结果,并比较了三种确定岭参数的方法在处理病态加权最小二乘岭估计和病态加权总体最小二乘岭估计中的优缺点。
王乐洋许才军鲁铁定
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的大地测量反演理论及应用研究被引量:28
2012年
对于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中大部分线性模型来说,其系数矩阵并非常数阵,而是由其他方法观测、计算得到的;一般由于数据采样大小、模型化及测量等原因,系数矩阵是具有一定误差的变量矩阵。如何处理系数矩阵和观测向量同时存在的误差,是大地测量反演等数据处理领域研究的新课题之一。
王乐洋
关键词:物理大地测量学反演理论部分线性模型系数矩阵大地测量反演
附有病态约束矩阵的等式约束反演问题研究被引量:25
2009年
讨论等式约束反演问题的求解方法,给出约束矩阵的病态性的定义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推导约束矩阵病态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公式,通过简单的例子说明约束矩阵病态对反演结果的影响;采用处理约束矩阵病态的SVD方法,有效解决约束矩阵病态造成反演结果极不稳定的问题。最后设计多个反演方案进行计算,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王乐洋许才军汪建军
关键词:奇异值分解病态性
利用InSAR数据的汶川地震形变场提取及分析被引量:33
2010年
以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的Mw 7.9级汶川地震为研究对象,由于汶川地震发生在植被覆盖茂密、地形起伏大的龙门山山区,常规的C波段雷达在这些区域几乎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信号,采用日本JAXA的L波段ALOS/PALSAR覆盖震区的震前和震后6个条带的卫星数据,以SRTM-DEM数据作为外部DEM,利用GAMMA软件进行二通差分干涉测量处理,获取了覆盖震区的同震形变场;并使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项目组公布的震区GPS同震观测结果,与InSAR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传统差分干涉获取到的形变量精度可以达到cm级。
许才军林敦灵温扬茂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汶川地震GPS
基于敏感度的迭代拟合法反演玛尼Ms7.9级地震滑动分布被引量:4
2009年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地区发生了Ms7.9级地震。利用欧空局的ERS2卫星获取的干涉同震形变场,结合提取到的断层地表位置,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采用基于敏感度迭代拟合法反演获取了玛尼地震的精细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断层面最大滑动量为6.78m,主要的滑动量分布在沿断层走向的12~112km之间,主要分布深度为0~16km,反演得到的地震矩为2.01×10^20Nm(Mw7.50)。
温扬茂许才军
关键词:INSAR
联合GPS与重力资料反演分析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形变被引量:13
2009年
联合GPS与重力数据,反演给出了川滇地区(96°-106°E,20°-36°N)的活动块体运动速度和主要活动断裂的错动速率。受青藏块体的北东向推挤和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重力势能作用,川滇地区围绕着喜马拉雅东构造作顺时针旋转运动,造成川滇地区东侧断裂作左旋走滑运动,而西侧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鲜水河-夏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是区内最活跃的断裂带,其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12.1±0.6 mm/a,9.0±1.2mm/a,6.4±1.0 mm/a,6.0±1.2 mm/a和8.3±0.5 mm/a。龙行山断裂具有2.6±1.1 mm/a的右旋走滑和1.3±1.2 mm/a的挤压速率。反演结果表明,区内的地壳运动模式更趋向于“连续变形”假说。
温扬茂许才军
关键词:GPS联合反演块体运动
利用PSInSAR研究意大利Etna火山的地表形变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2003~2010年升轨、降轨ASAR数据对意大利Etna火山的地表形变进行PSInSAR处理,获取了该火山区域的高精度形变速率场,在此基础上,对部分特征区域点位进行时序分析。结果显示,Etna火山的东部区域的形变量变化大,LOS方向形变速率约为7~12 mm/a,西部区域变化较小,LOS方向形变速率仅为1~3 mm/a;火山东南和南侧存在两个较大垂直形变区域,其垂直形变速率分别为-4 mm/a和12mm/a。目前,Etna火山东南侧区域地表形变起伏较大,位于东南区域下的火山源岩浆活动活跃、岩浆体积处于补充期。
许才军何平温扬茂
关键词:PSINSAR地表形变
利用GPS资料反演汶川Mw 7.9级地震滑动分布被引量:48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发生Mw7.9级汶川地震,该地震使得北川—映秀断裂、灌县—江油断裂带发生了同震破裂。本文主要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项目组提供的GPS同震位移资料,采用基于敏感度迭代拟合法(SBIF)及分段发震断层模型,分别应用均匀半空间和分层地壳结构两种方法反演分析该次地震的精细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①SBIF反演方法应用于相对较小的GPS数据集仍然可以获得理想的同震滑动分布;②采用考虑分层地壳结构模型的反演结果整体上要优于均匀半空间模型的结果;③同震滑动主要发生在10~19km深度以上,且存在五个滑动峰值区域及北川断裂南西端存在明显的深部滑动区,与震后野外考察结果及余震分布相吻合,同时能够较好地解释GPS观测数据;④青川断裂存在明显的右旋走滑分量,其平均滑动量为1.99m,北川断裂主要发生逆冲滑动,平均滑动量为3.35m,灌县断裂的平均滑动量为0.65m;⑤反演得到的地震矩为8.74×1020Nm(Mw7.90),与地震学结果吻合。
许才军刘洋温扬茂
关键词:汶川地震GPS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2009 M_W7.8 Fiordland (New Zealand) earthquake from L-band InSAR observations
2011年
The 2009 M W 7.8 Fiordland (New Zealand) earthquake is the largest to have occurred in New Zealand since the 1931 M W 7.8 Hawke's Bay earthquake, 1 000 km to the northwest. In this paper two tracks of ALOS PALSAR interferograms (one ascending and one descending) are used to determine fault geometry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is large earthquake. Modeling the event as dislocation in an elastic half-space suggests that the earthquake resulted from slip on a SSW-NNE orientated thrust fault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ubduction between the Pacific and Australian Plates, with oblique displacement of up to 6.3 m.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liminary studies undertaken by the USGS using seismic data.
Zhenhong LiWei QuKateline YoungQin Zhang
关键词:INSAR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