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4AA304B09)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承缘宋琼夏黎明邹明丽胡军武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郧阳医学院太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对心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脏
  • 1篇心脏再同步
  • 1篇心脏再同步治...
  • 1篇血纤溶活性
  • 1篇血压
  • 1篇血症
  • 1篇硬化斑块
  • 1篇再同步
  • 1篇再同步治疗
  • 1篇增殖
  • 1篇增殖指数
  • 1篇致心律失常
  • 1篇致心律失常作...

机构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太和医院
  • 1篇郧阳医学院

作者

  • 1篇冯定义
  • 1篇刘先军
  • 1篇胡军武
  • 1篇熊亮
  • 1篇熊畅
  • 1篇邹明丽
  • 1篇刘为舜
  • 1篇吕家高
  • 1篇刘玉全
  • 1篇夏黎明
  • 1篇任思群
  • 1篇林立
  • 1篇刘志高
  • 1篇宋琼
  • 1篇雷怀定
  • 1篇涂明利
  • 1篇王承缘
  • 1篇王汉琴
  • 1篇白融
  • 1篇辛奠霞

传媒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6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心肌复极的影响及其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以双心室起搏为核心技术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技术(CRT)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时可能引起心肌复极异常而具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危险性。本研究以接受CRT的CHF患者为对象,观察反映心肌复极特性的心电图指标在不同部位起搏时的变化及差异,并结合患者转归探讨其意义。方法21例接受CRT和/或CRT-D治疗的CHF患者入选。在植入术过程中或者复查时,将CRT装置分别程控为右心室心内膜起搏(RV-Endo)、左心室心外膜起搏(LV-Epi)和双心室起搏(Biv),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电图上反映复极时间和复极差异的指标QT间期、JT间期和Tp-e间期,并在不同起搏部位间比较这些参数的差异。结果准确反映心肌复极时间的JT间期和公认代表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Tp-e间期均在LV-Epi起搏时最长[(341.78±61.69)ms,(199.70±62.44)ms],Biv起搏时次之[(325.86±59.19)ms,(184.89±74.08)ms],RV-Endo起搏时最短[(286.14±38.68)ms,(146.41±31.16)ms],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QT间期的变化有类似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9.18±18.38)个月的随访期中,共发生4例死亡,其中1例猝死,1例发生“心律失常风暴”并最终死于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在CHF患者已有器质性心肌病变的基础上,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和目前CRT采用的双心室起搏延长心肌复极时间并增大跨室壁心肌复极离散,从而为促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基质”。
吕家高林立白融Wee Siong TeoRuth Kam王琳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TP-E间期跨室壁复极离散
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通过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探讨MR I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高脂饮食方法建立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不同时期(9、18周)对实验兔进行以右肾动脉水平为中心的腹主动脉段MR扫描,数字法随机将所有实验兔编号,按单数、双数将实验兔分为2组,每组10只,在不同时期扫描结束后处死1组实验兔取其相应段血管进行HE染色,与MR图像进行组织病理学对照。扫描序列为常规的SE T1W I及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加权成像(FSE-PDW I)脂肪抑制序列,并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观察不同序列上的早期斑块在不同时期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对照,评价MR I在早期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斑块的组织学成分及生理病理学的动态发展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兔在高脂饮食后9周,血管内膜即可见明显的局部斑块形成,且具有弱强化性质,SE T1W I序列显示早期病变最佳,18周斑块厚度及范围进一步扩大,斑块及血管壁均可强化,组织病理学显示早期病变主要发生于血管内膜,9周主要以泡沫细胞为主,18周在泡沫细胞周围有大量的基质纤维成分及小的毛细血管存在。结论常规的MR扫描技术能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进行动态观察,并能从组织学水平对其进行评价。
宋琼夏黎明王承缘胡军武冯定义邹明丽
关键词:动脉硬化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组织病理学
腺病毒介导反义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cDNA对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反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R)cDNA转染对培养的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迁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重组反义人AT1R腺病毒(AdCMVahAT1)和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对照腺病毒载体AdCMVLacZ,将培养的PASMC分为DMEM组、AdCMVLacZ组和AdCMVahAT1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因素干预PASMC,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和免疫组化及彩色图像分析法检测AT1R的表达情况,并用改良的迁移小室进行细胞迁移实验。又将培养的PASMC分为DMEM组,AngⅡ组,AdCMVLacZ+AngⅡ组和AdCMVahAT1+AngⅡ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PASMC的增殖指数和凋亡率,绘制DNA合成直方图。结果转染AdCMVahAT1后48h的PASMC,AT1RmRNA明显低于对照组[AT1R/βactin吸光度(A)比值:AdCMVahAT1组为0.48,DMEM组为0.97,AdCMVLacZ组为0.96];AdCMVahAT1组AT1R蛋白表达水平(A值为176.39±21.63)显著低于DMEM组(A值为310.21±29.82)和AdCMVLacZ组(A值为306.45±3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转染AdCMVahAT1后24h的PASMC迁移距离为(40.93±9.69)μm,显著短于DMEM组的(78.23±11.79)μm和AdCMVLacZ组的(77.80±10.6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给予AngⅡ刺激48h,AngⅡ组PASMC的增殖指数(59.69±3.46)
涂明利王汉琴雷怀定罗国仕刘先军刘为舜熊畅刘玉全任思群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行为介导反义DMEMCDNA转染增殖指数
血脂康对高血压病患者高脂餐后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刘志高辛奠霞刘浩熊亮
关键词:凝血纤溶功能高血压病患者餐后高TG血症凝血纤溶活性高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