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537)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智周承彭国平贾红宇黄茵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4篇基因
  • 3篇树突
  • 3篇树突状
  • 3篇树突状细胞
  • 3篇腺病
  • 3篇腺病毒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表面抗原
  • 2篇毒性
  • 2篇树突状细胞诱...
  • 2篇转染
  • 2篇细胞毒
  • 2篇细胞毒性
  • 2篇细胞诱导
  • 2篇免疫
  • 2篇免疫应答
  • 2篇抗原
  • 2篇CTLA-4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7篇陈智
  • 4篇周承
  • 3篇彭国平
  • 3篇蔡玲斐
  • 3篇黄茵
  • 3篇贾红宇
  • 2篇吴炜
  • 2篇孙雯
  • 1篇吴伟
  • 1篇李淑萍
  • 1篇王明
  • 1篇孙箴
  • 1篇田锋
  • 1篇朱嘉珺
  • 1篇贺纪凯

传媒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HBsAg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在树突状细胞的表达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构建能高效转导HBsA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S,证实其能在小鼠树突状细胞内表达,以用于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方法应用AdEasyTMXL腺病毒载体系统,首先将HBV S基因克隆到p-shuttle-CMV形成重组穿梭载体,用PmeⅠ酶切使之线性化,电转化到BJ5183-AD-1细胞中形成重组腺病毒Ad-S质粒,后者以PacⅠ酶切线性化,转染到AD293细胞包装为重组腺病毒Ad-S。Ad-GFP或Ad-S以MOI为100转染经GM-CSF、IL-4和TNF-α等细胞因子诱导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荧光表达,Western blot、RIA和ELISA法检测HBsAg的表达。结果PCR、序列测定和酶切鉴定证明HBsAg重组腺病毒Ad-S构建正确,扩增到的病毒颗粒滴度为108/ml;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荧光表达率为(92.93±2.35)%,荧光强度达236.67±45.72;Western blot、RIA和ELISA法均检测到Ad-S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能表达HBsAg。结论HBsAg重组腺病毒Ad-S构建正确并能高效转染树突状细胞和表达HBsAg,为进一步研究腺病毒介导HBsAg基因修饰的DC疫苗的免疫治疗作用奠定了基础。
黄茵陈智贾红宇蔡玲斐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树突状细胞腺病毒基因转染
HBsAg重组腺病毒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BALB/c小鼠抗HBV免疫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HBsAg重组腺病毒转染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体内外免疫刺激活性和诱导小鼠抗HBV免疫的特点。方法BALB/c小鼠的骨髓细胞体外扩增为DC,转染HBsAg重组腺病毒Ad-S或被HBsAg蛋白冲击后,流式细胞术分析DC的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的刺激活性;或与pcDNA3.1(+)-S质粒分别免疫小鼠后,LDH法测定脾细胞CTL活性,放免法检测血清抗- HBs;流式细胞术分析体外自体MLR中及免疫后小鼠脾脏T细胞内细胞因子。结果DC/Ad-S、DC/HBsAg和各对照组DC之间的表型和M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均刺激TH和Tc分泌IFN-γ。DC/Ad-S免疫后2周能诱导比DNA疫苗更强产生IFN-γ的TH(P<0.05),以及比DC/HBsAg和DNA疫苗更强分泌IFN-γ的Tc(均P<0.01)和特异性CTL(P<0.05,P<0.01)。但DC/Ad-S和DC/HBsAg诱导的CTL反应及Tc分泌IFN-γ在免疫后4周均明显减弱,且诱导抗-HBs作用弱于DNA疫苗。结论HBsAg重组腺病毒转染的DC比HBsAg冲击的DC及DNA疫苗能诱导更强的TH1/Tc1(Ⅰ型)细胞免疫和特异性CTL反应,是诱导抗HBV细胞免疫的有效刺激细胞。
黄茵陈智贾红宇吴伟蔡玲斐周承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树突状细胞腺病毒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抗鼠CTLA-4单链抗体的构建与表达及其免疫学活性的鉴定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构建具有免疫学活性的抗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单链抗体ScFv(single chain fragment of variety region),为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动物体内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分泌抗小鼠CTLA-4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中扩增mAb的VH、VL基因,并进一步将其组装成VH-Linker-VL型的ScFv片段。将ScFv片段亚克隆至pGMET载体,测序正确后将其克隆至真核分泌型表达载体pSect2-GFP,将pSect2-GFP-ScFv纯化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并进行表达,同时经Zeocin筛选稳定表达株。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cFv融合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ScFv的亲和活性。结果经Zeocin筛选2周后,CHO细胞株可稳定表达GFP-ScFv蛋白。Western blot法证实GFP-ScFv蛋白在细胞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均有表达,大小约55kD。ELISA检测表明,CHO培养上清中的GFP-ScFv蛋白经浓缩初纯后能与重组小鼠CTLA-4纯化抗原结合,并具有抑制亲本单抗与其结合的能力。结论成功构建了抗小鼠CTLA-4的ScFv真核表达载体,并能有效表达出具有免疫学活性的ScFv融合蛋白。
彭国平周承吴炜孙雯田锋贺纪凯陈智
关键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单链抗体真核表达免疫学活性
CTLA-4融合基因免疫策略增强DNA疫苗的免疫应答效应
2008年
DNA疫苗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免疫效力还不够强大,尤其在大动物和人类中。CTLA-4融合基因免疫能同时增强机体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在抗感染、抗肿瘤中显示巨大的应用前景,并且其免疫增强效应已在部分大动物体内得到证实。
周承陈智
关键词:疫苗DNACTLA-4融合基因免疫应答
HBSAg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应答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HBsAg重组腺病毒Ad-S转染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诱导HBV转基因(Tg)小鼠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及其可能的治疗作用。方法Tg小鼠的骨髓细胞体外扩增为DC,转染Ad-S或被HBsAg蛋白冲击后,与pcDNA3.1(+)-S质粒分别免疫Tg鼠,用流式细胞术、乳酸脱氢酶释放法、酶联免疫分析(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别检测脾脏T细胞内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血清HBsAg、抗-HBs、HBV DNA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肝脏组织学及HBsAg和HBcAg表达。结果免疫后1~2周,DC/Ad-S比DC/HBsAg和pcDNA3.1(+)-S诱导Tc分泌干扰索γ(IFN-γ)和特异性CTL均显著增强,而DC/ HBsAg组CTL较pcDNA3.1(+)-S组增强(P<0.05);DC/HBsAg免疫后1、2、4周CTL迅速减弱,DC/Ad-S在1、2周CTL差异不明显,但至4周时明显减弱。免疫后1~4周,对Tg鼠血清HBsAg、HBV DNA及肝组织HBcAg和HBsAg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为DC/Ad-S免疫,其次为DC/HBsAg,显著强于pcDNA3.1(+)-s(P<0.05或P<0.01)。肝脏组织学、血清抗-HBs和ALT水平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S转染的DC比HBsAR冲击的DC和DNA疫苗诱导更强的Tcl和CTL应答,能较迅速抑制HBV转基因小鼠血清HBsAg、HBV DNA和肝脏HBcAg和HBsAg表达。
黄茵陈智贾红宇吴炜蔡玲斐周承
关键词:树突细胞腺病毒科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PD-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意义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分析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PD-1(program death factor-1)分子的基因定量表达情况,探讨PD-1表达水平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并筛选HLA-A2阳性的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9例急性恢复期乙型肝炎患者(AHB)、15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LC)和10例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总T细胞内PD-1的mRNA水平,同时测定其配体PD-L1、PD-L2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记物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以各基因在正常对照组的定量表达水平为基础值,HBeAg阳性CHB组T细胞内PD-1和PBMCs内PD-L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HBeAg阴性CHB组和AH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与L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PBMCs内PD-L2的mRNA水平在各实验组中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所有检测的CHB患者中,外周血T细胞内PD-1表达水平在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07拷贝/ml)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07拷贝/ml)和正常对照组,且与血清HBV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41,P<0.01),但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外周血T细胞中PD-1基因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尤其是在HBeAg阳性组和高病毒载量组明显上调,提示T细胞高表达的PD-1可能通过与其配体PD-L1作用而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并导致病毒持续感染。
彭国平孙雯孙箴朱嘉珺李淑萍陈智
关键词:免疫抑制病毒载量
新型负性共刺激分子-BTLA的研究进展
2008年
BTLA(Band Tlymphocyte attenuator)是近年发现的免疫球蛋白表面分子家族成员,其与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程序坏死因子-1(PD-1)构成了一组抑制性受体,主要在T、B淋巴细胞上表达。BTLA4与其配体结合后,对活化的T细胞可产生抑制效应,从而防止过强的细胞免疫应答,维持耐受,保护机体免受自身免疫反应的损伤。目前对于BTLA的配体,以及BTLA与配体相互作用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故就近年来关于BTLA的分子结构,表达与分布情况,配体分子,及其在免疫应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彭国平王明陈智
关键词:BTLA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