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X045)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郑伟平魏燕侠杨红玉仲霞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信念
  • 2篇哲学
  • 2篇知识
  • 2篇主义
  • 1篇大众
  • 1篇多德
  • 1篇心理学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哲学论
  • 1篇哲学论证
  • 1篇知识论
  • 1篇直觉
  • 1篇认知逻辑
  • 1篇实用主义
  • 1篇皮尔士
  • 1篇启蒙运动
  • 1篇祛魅
  • 1篇谓词
  • 1篇现代哲学
  • 1篇现代主义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 2篇华侨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作者

  • 5篇郑伟平
  • 2篇杨红玉
  • 2篇魏燕侠
  • 1篇仲霞

传媒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哲学研究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世界哲学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哲学分析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弗雷格的量词—变元理论
2013年
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也是语言哲学的创始人,在对逻辑和哲学的诸多影响中,起关键和基础作用的是弗雷格的量词—变元理论。在弗雷格事业的开端,出于对自然语言表达方式和传统逻辑表达能力的不满,弗雷格将数学中的函数概念引入对句子结构的刻画中,并在此基础上引进量词和约束变元,从而使得包含个体词和多个量词的句子的结构都得到准确的刻画,逻辑表达能力和推导能力因此大为加强,新的逻辑呼之欲出。也正是量词—变元概念的发现,导致弗雷格改变了他后来对哲学的看法,量词—变元理论是弗雷格逻辑体系和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理论。
杨红玉
关键词:弗雷格
当代信念伦理学的“第四条道路”--论皮尔士的信念规范理论
2014年
皮尔士认为信念的对象是命题,信念表现了当事人进行特定行动的倾向。人们为了消除怀疑,意图通过探究来确定信念。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免除怀疑。通过与固执方法、权威方法和先天方法的比较,皮尔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进而持有信念规范主张: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当代信念伦理学的证据主义、实用主义和兼容主义都面临着理论困境,而皮尔士的外在主义走出了"第四条道路"。出于科学方法的实在性、普遍性与可操作性,皮尔士的主张能够解答普遍性问题。
郑伟平
关键词:皮尔士实用主义
四谓词理论中的“本质”——兼论现代哲学中本质主义的困境被引量:2
2013年
四谓词是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第一个逻辑理论。在四谓词理论中,"本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划分四类谓词的两个标准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四类谓词中,属和定义谓述主词的本质,而偶性和特性不谓述主词的本质;本质指的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属性;而判断一个谓词是否谓述本质的标准是是否"更在先的"和"更清楚的"。在四谓词中,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类的本质,而非个体的本质。本质在四谓词理论中既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又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本质的双重性质,决定了亚里士多德四谓词理论的失败,也体现了现代哲学中本质主义的困境。
杨红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本质主义
论信念的知识规范被引量:11
2015年
信念规范问题是当代知识论的研究热点。知识是人们进行相信行为所要遵循的规范,即S应当相信p,当且仅当S知道p。我们之所以选择知识规范,乃是因为知识有着充分高的信念度。知识对信念的范导作用是通过确证完成的。在确证过程中,证据被加以收集和评估,并对信念度的改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实用考量和情绪也会通过证据抉择间接地影响信念度。真之规范面临着应用难题,证据规范则派生于知识规范,也是有缺陷的。
郑伟平
论形式知识论的句法传统——以认知逻辑S5的合法性论争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形式知识论的句法传统指的是在某个逻辑系统中通过句法演绎得出某些具有哲学直观意义的定理,并借助这些定理来讨论某些逻辑与哲学问题。辛梯卡、伦岑与拉尔森在不同时期所给出的反S5论证体现了这一传统。句法传统的缺陷在于它依赖于直观语义,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依靠句法演绎评价整个逻辑,具有不合理性。从形式语义学出发对S5作出评价的语义进路是一条正确之路。基于语义分析所进行的逻辑与哲学讨论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形式知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魏燕侠郑伟平
信念概念的不可或缺性论证
2015年
基于对以信念概念为核心的常识心理学的不同解释,消除主义代表人物丘奇兰德与反消除主义代表人物戴维森、邓尼特以及福多等人进行了激烈的哲学论争。前者主张信念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不正确的、过时的哲学概念,信念乃至常识心理学应该予以消除;后者则认为前者的攻击无的放矢,常识心理学是规范和抽象的,因而是免于经验检验的。事实上,信念概念的本体论证明不应该纠缠于常识心理学这一局部的前科学理论,而应回归信念这一全局的抽象概念本身;信念概念之所以是不可消除的,乃是因为对于人类主体的能动性与求知行为而言,它是不可或缺的。
魏燕侠郑伟平
关键词:信念常识心理学
知识与信念关系的哲学论证和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当代知识论中存在着一个教条,即"知识蕴涵信念"。它衍生了两个错误推论,即信念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以及知识是一种信念。以罗素为代表的多元认知理论表明,人们认识某个事物并不以相信该事物为前提条件。知识与信念之间是交叉关系,而非种属关系,首先信念是度量的,而知识则不是度量的。其次,信念以接受为前提条件,知识则不以接受为前提条件。大众直觉的实验研究结果验证了无信念的知识的存在。
郑伟平
浪漫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关系之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浪漫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均为西方人文领域的重要思潮,对学术界和社会各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的交汇点在于共同致力于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因而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但是,浪漫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诸多显著差异,以故对其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仲霞
关键词: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启蒙运动祛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