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06YFJMJC09100)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张丽竺晓凡王书春邹尧杨文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急性
  • 8篇白血
  • 8篇白血病
  • 7篇细胞
  • 7篇儿童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细胞
  • 5篇淋巴细胞白血...
  • 5篇急性淋巴细胞
  • 5篇急性淋巴细胞...
  • 5篇急性淋巴细胞...
  • 5篇儿童急性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早幼粒细胞白...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急性白血
  • 2篇急性白血病
  • 2篇儿童急性淋巴...
  • 1篇蛋白

机构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3篇竺晓凡
  • 3篇张丽
  • 2篇陈晓娟
  • 2篇陈玉梅
  • 2篇杨文钰
  • 2篇邹尧
  • 2篇王书春
  • 1篇刘天峰
  • 1篇王建祥
  • 1篇胡莹
  • 1篇范宝丽

传媒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年份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剂量甲强龙联合方案治疗复发或高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评估大剂量甲强龙(HDM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复发或高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选择2003年6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复发和高危ALL患儿19例,年龄3~16岁,中位年龄7岁;其中男14例,女5例,16例为复发和多次复发,3例为初诊高危组且泼尼松预治疗反应不佳,全部接受大剂量甲强龙联合方案治疗。结果19例HDMP方案再诱导治疗者,CR 17例,CR率94%,NR1例,早期死亡1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有感染、血压增高、肌无力、消化道反应和凝血功能异常。结论HDM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复发或高危儿童ALL的疗效显著,在加强支持对症治疗下不良反应可以控制。
邹尧张丽陈晓娟陈玉梅王书春杨文钰刘天峰竺晓凡
关键词:儿童
全文增补中
Tel/aml1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双向凝胶电泳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本研究采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建立不同预后tel/aml1阳性儿童ALL白血病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探讨此临床亚型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机制。根据初诊时白细胞数、早期治疗反应及临床预后将tel/aml1(+)儿童ALL分为3组:早期复发组、高白细胞组和标危组。取初诊患者骨髓提取蛋白,通过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细胞蛋白质凝胶电泳,对组间差异蛋白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间将tel/aml1(+)儿童蛋白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大于2倍或小于0.5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复发病例与标危病例及初诊时高白细胞(>100×109/L)病例相比,有71个蛋白点表达消失,93个新蛋白点出现,37个蛋白点表达上调,23个蛋白点表达下调;标危病例与初诊时高白细胞病例比较,有6个蛋白点表达消失,56个新蛋白点出现,7个蛋白点表达上调,19个蛋白点表达下调。结论:早期复发组病例蛋白表达谱与其他组别存在显著性差异,部分蛋白在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个体化治疗的新的分子指标和药物靶点。
郭晔范宝丽陈玉梅胡莹邹尧陈晓娟张丽竺晓凡
关键词:儿童ALL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组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以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目前被认为是可治愈的急性白血病,常见于20岁以上的患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预后、治疗及治疗后的并发症与成人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现将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张丽竺晓凡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
68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群体生物学特征现况调查——单中心小样本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通过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探讨我国北方地区儿童急性白血病群体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06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68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发病高峰为1~4岁,其中B-ALL218例,T-ALL34例。154例ALL患儿中高超二倍体占13.0%,低超二倍体占3.9%,假二倍体占5.2%,亚二倍体占5.8%,E2A-PBX1阳性B-ALL占3.9%。2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的发病高峰年龄为10~15岁,以AML-M2最多见。急性杂合性白血病(AHL)占4.2%,中位年龄9岁,74%AHL的患儿在髓系积分中主要以CD13、CD33阳性为主。结论我国北方地区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生物学特性与其他地区及种族之间存在差异,提示在不同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可能存在差别。
郭晔陈玉梅邹尧陈晓娟张丽王书春竺晓凡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儿童
22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疗效。方法将入选的225例儿童ALL患者(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根据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MICM)进行危险分组。标危组患者按传统方案治疗;高危组患者的治疗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每次5g/m^2),并早期加用中剂量阿糖胞苷(每次1g/m^2,每12h1次,共3d)强化。维持治疗采用MM+VP(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长春新碱、泼尼松)。结果①225例患儿3、5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79.0%、72.6%。②标危组3年预期OS率(87.6%)显著高于高危组(66.1%)(P=0.002)。结论①早期采用中剂量阿糖胞苷强化治疗和大剂量甲氨蝶呤进行庇护所治疗,可显著提高高危患儿的疗效,明显提高儿童ALL的长期无病生存率。②高危组采用早期强化疗,加大甲氨蝶呤剂量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率减低。③标危组患儿进行定期强化和增加再诱导次数可显著提高长期生存率。
陈晓娟张丽刘天峰王书春阮敏邹尧陈玉梅竺晓凡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儿童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治儿童ALL应用中剂量阿糖胞苷(IDAC)进行早期强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3年1月-2007年9月初治并接受序贯治疗的81例ALL患儿,根据其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危险分组,分为中危组和高危组。经标准的首次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达完全缓解后,采用IDAC[1g/(m2.次)],每12h1次,持续3h,共6次,在化疗第1-3天应用,联合环磷酰胺、6-硫鸟嘌呤组成的CAM方案或联合替尼泊苷组成TA方案进行早期强化治疗。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患儿的总完全缓解率为97.5%,3a、5a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6.1%和72.3%。中危组3a预期EFS率[(85.9±6.0)%]显著高于高危组[(58.0±9.5)%](P=0.047)。2.不良反应主要为各系血细胞减低、感染等,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1.采用早期IDAC强化治疗可显著提高中、高危ALL患儿的疗效,明显提高ALL患儿的长期无病生存率。2.IDAC强化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中、高危ALL的巩固强化治疗。
陈晓娟张丽刘天峰王书春杨文钰邹尧陈玉梅竺晓凡
关键词:阿糖胞苷儿童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76例随访报告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及预后,并评估砷剂在儿童APL中的疗效。方法对76例初治APL患儿进行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76例APL患儿,6例早期死亡。其余70例患儿依据诱导方案的不同分成3组:1组44例,单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2组7例,单用三氧化二砷(As2O3);3组19例,联合应用ATRA和As2O3。1组的完全缓解率为100%,2组+3组的完全缓解率为100%。6例临床复发,2例分子生物学复发,复发部位均为骨髓。5年累计复发率为13.8%,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EFS)率、无病生存(DFS)率、总生存(OS)率分别为79.5%、86.3%和90.5%。在1组与2组+3组之间的5年EFS、DFS没有明显差异。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是影响儿童预后最主要的因素。结论ATRA治疗儿童APL疗效好。砷剂治疗儿童APL的疗效亦较好,耐受性好。砷剂可以用于不能耐受ATRA副作用的患儿,亦可用于初治和复发的儿童APL。
张丽陈玉梅邹尧陈晓娟杨文钰王书春王建祥竺晓凡
关键词: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急性儿童亚砷酸盐类
16例伴19p13异常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
2009年
目的分析伴19p13异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对16例伴19p13异常的AL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t(1;19)组和der(19)组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伴19p13异常的ALL占同期ALL的4.02%,其中t(1;19)(q23;p13)15例[平衡易位t(1;19)(q23;p13)8例,不平衡易位der(19)t(1;19)(q23;p13)7例],t(17;19)(q22;p13)1例。t(1;19)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der(19)组,而der(19)组的预后较t(1;19)组好。结论19p13异常是ALL的一个非随机的染色体改变;伴有该异常的ALL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不良预后。
贡金英竺晓凡刘旭平陈玉梅邹尧秘营昌王建祥
关键词:易位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