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B061)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嘉明王庆原方红庆陈增楼巍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道论》的叙事方式及“客观性”问题被引量:1
- 2011年
- 哲学可以有两类不同的叙事方式,《道论》等三本书大体属于"……是什么"的叙事方式,故在寻找某些问题作为切入点方面,我们似乎还可以有更高的期待。此外,《道论》认为客观性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不能放弃或否定"客观性原则"。不过这种统一,应当体现在"理据"之中。如果诉诸"从本体论上"来"担保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由于受时间、空间、行为的目的性等因素的制约,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把客观性建立在"理据"的基础上,或许是一种更为恰当、合理的解释。
- 陈嘉明
- 关键词:叙事方式客观性理据
- 康德与先验论证问题被引量:3
- 2010年
- "先验论证"问题的实质,在于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作为非经验的学说,在论证方式上的可能性。康德所提出的证明有关论题的"正当主张"及其"正当性"、"权利根据"问题,或者说从"学理上"对有关论题进行严格论证的问题,关涉到的正是先验论证的这一实质。中国传统哲学类似"哲学如何能够成为严格的科学"的问题一直没有发生,所以类似"先验论证"之类的问题也无从产生。先验论证所体现的重视学理性论证的精神,我们亟须加以吸收,使之成为学术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陈嘉明
- 关键词:先验论证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哲学
- 从心理学化的哲学到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刍议
- 2011年
- 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其实是反对心理学哲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反对"心理学化的哲学"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心理学化的哲学的错误在于以内在的精神状态或私有的感觉经验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其典型就是把"理解"、"知道"等视为内在精神状态或感觉经验,以为可用心理学方法来对此进行考察。心理学化的哲学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去规划一种毫无希望的私人语言,两者之间存在着隐秘的因果关系。
- 楼巍
- 关键词: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
- 信念伦理学的“克利夫特/詹姆斯之争”——兼论信念伦理学的建构被引量:5
- 2010年
- 1876年4月11日,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威廉·金顿·克利夫特(WilliamKingdonClifford,1845—1879)在英国“形而上学学会”做了一次名为“信念伦理学”(TheEthicsofBelief)的演讲,这篇演讲稿不久发表于1877年1月的《当代评论》上。从此,“信念伦理学”这一术语被引入了学术界。在该文中,克利夫特说:“相信任何没有充分证据的事情,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而言,永远是错误的。”
- 王庆原
- 关键词:伦理学信念形而上学数学家演讲稿学术界
- 试论感性经验与信念确证
- 2012年
- 感性经验如何确证感性信念,这是一个充满争论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感性经验是否有概念的内容,以及感性经验和信念之间是否具有逻辑关系。邦久、斯度帕和马基都试图在感性经验和信念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希望以此来解释感性经验如何确证感性信念的问题。
- 陈增
- 关键词:感性经验信念确证知识论
- 仁者为何应当爱人——兼论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他本人与后来的儒家却未能追问仁者为何应当爱人。未能追问这一根据直接关涉并影响到儒家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孔子哲学的经验性思维方式、儒家伦理的义务论性质、公私观与权利意识缺位,以及中国法律史上的民法缺失的问题,等等。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也由此可见。
- 陈嘉明
- 关键词:儒家伦理义务论
- 斯特劳森的先验论证被引量:1
- 2010年
- 先验论证论题是60年代以来的英美分析哲学界的一大热点和争论点。斯特劳森的先验论证出现在其描述的形而上学建构的最根本的方面诸如对概念图式、物质物体和他心等的论证当中,这突出地表明了先验论证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方法的性质。先验论证的目的在于确立经验的先天要素,试图通过建立概念之间的某种必然的联结而为形而上学奠基,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驳斥怀疑论的功能。
- 方红庆
- 关键词:斯特劳森先验论证形而上学怀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