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340)

作品数:17 被引量:124H指数:7
相关作者:郭津生欧阳阳阳张原青曹忆嵘张哲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6篇星状细胞
  • 6篇肝星状细胞
  • 5篇纤维化
  • 5篇肝硬化
  • 4篇信号
  • 4篇肝细胞
  • 4篇肝炎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慢性
  • 3篇免疫
  • 3篇肝癌
  • 3篇肝脏
  • 2篇蛋白
  • 2篇信号传导
  • 2篇炎症
  • 2篇迁移
  • 2篇迁移率
  • 2篇纤维化发生

机构

  • 17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作者

  • 10篇郭津生
  • 4篇欧阳阳阳
  • 3篇张原青
  • 3篇张哲
  • 3篇曹忆嵘
  • 2篇彭利军
  • 1篇石虹
  • 1篇陈世耀
  • 1篇陶艳艳
  • 1篇徐列明
  • 1篇林成招
  • 1篇刘成海
  • 1篇原子英
  • 1篇曾志萍

传媒

  • 9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肝脏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垆: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张原青彭利军曹忆嵘曾志萍吴玉婧石虹陈世耀郭津生
关键词:肝硬化肝炎乙型慢性肝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促进肝细胞性肝癌发生的机制被引量:24
2016年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HBV感染是HCC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HBV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和促进HCC发生:HBV感染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反复肝脏炎症、损伤、再生和疤痕修复反应,形成炎症、纤维化、免疫缺陷微环境;HBV可整合入宿主肝细胞基因组引起遗传学改变和HCC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HBV表达多种活性蛋白,特别是HBx及S蛋白,可通过反式激活和与细胞内特定蛋白相互作用、活化多种信号途径、诱导异常的表观遗传改变促进HCC发生;此外,HBV突变也影响HBV相关HCC的发生.
张原青郭津生
microRNA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和纤维化发生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21年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的共同转归。肝纤维化的发生是各类肝脏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通过活化多种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导致肝脏内以Ⅰ、Ⅲ型纤维形成性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的过度产生和沉积,最终破坏肝脏组织原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其中,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最为关键。microRNA(miR)是一类能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抑制mRNA表达的短小.单链、非编码RNA,可由细胞外泌体囊泡装载和传递,调节临近和远处的受体细胞的功能。目前已发现许多miR在肝星状细胞活化时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如miR-21、miR-29、miR-708、miR-101、miR-455、miR-146,miR-193等,可通过调节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转录因子等靶基因的表达,调节肝星状细胞的转分化、纤维化发生、增殖、凋亡、自噬等过程,是介导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和表观调节方式。
阿比丹·拜合提亚尔郭津生
关键词:微小RNA外泌体肝星状细胞
永生化人肝星状细胞株WM07的建立
2020年
目的以慢病毒载体介导猿猴病毒40(simian virus 40,SV40)大肿瘤抗原(large tumor antigen,TAg)转染原代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获得永生化HSC株。方法以含SV40 TAg cDNA序列的SV40tsA58质粒为模板,PCR获取全长SV40 TAg序列,经TOPO克隆进入pENTR^(TM)TOPO~?载体,PCR鉴定获得pENTR-SV40 TAg Entrez质粒,再经LR重组反应将SV40 TAg cDNA克隆到目标慢病毒载体pLenti4/V5-DEST,PCR鉴定pLenti4/V5-GW/SV40 TAg质粒,进一步用该质粒转染工程细胞293FT进行假病毒包装,用含包装病毒的细胞培养上清液转染原代人HSC,经博来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SV40 TAg的人HSC株(命名为WM07),并对细胞进行SV40 TAg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检测和鉴定。结果对pENTR-SV40 TAg Entrez质粒及pLenti4/V5-GW/SV40 TAg慢病毒表达质粒进行PCR测序,结果证实所构建的质粒含ATG转录起始位点及SV40 TAg cDNA序列。对经过转染、筛选获得的WM07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V40 TAg在细胞核表达和定位,细胞质内均表达活化的HSC标志物α-SMA。结论 pLenti4/V5-GW/SV40 TAg质粒构建成功。经质粒转染,获得永生化HSC株WM07,可稳定传代并用于肝纤维化研究。
郭津生王满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有认识及治疗进展被引量:11
2021年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给全球带来健康威胁和挑战的重大疾病之一。全世界约有2亿5千万人是慢性HBsAg携带者,在不同地区患病率从低(<2%)到高(>8%)不等[1]。尽管截止2006年我国国内HBV患病率已降至7.18%,仍有约77~97百万人是慢性HBV感染者,其中至少20~30百万人有活动性肝病,7百万人有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HCC)的风险亟需治疗[2]。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宿主的免疫系统针对感染的肝细胞周期性活化以清除病毒。
张星鑫郭津生
关键词:慢性HBV感染重大疾病自然病程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系统慢性HBSAG携带者
慢性肝病病因特异与非特异的肝细胞肝癌发生机制被引量:6
2021年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发病率居第六位。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HCC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环境致癌因素如病毒、酒精、化学物质及宿主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许多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如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发展为HCC。HCC的发生在不同肝病中具有病因特异的发生机制和协同作用,这些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又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遗传学改变、过氧化损伤、炎症、基质纤维化基础上,各类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生长因子、趋化因子、转录因子以及多种信号通路的参与,肝细胞逐渐获得快速增殖、免疫逃避、促血管形成、侵袭和转移等特征,演变为HCC。对HCC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找到治疗靶点以提高HCC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对HCC危险因素的预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阿比丹·拜合提亚尔郭津生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慢性肝病信号通路
活化肝星状细胞的信号传导被引量:4
2012年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急慢性肝损伤的疤痕修复反应的结果,是各种幔性肝病向肝硬化进展的共同环节,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与降解失衡,在肝脏中的过度沉积。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时ECM的主要来源。
欧阳阳阳郭津生
关键词:肝硬化信号传导肝星状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肝脏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1年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含量丰富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在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时可通过主动分泌和被动释放移位到细胞浆和细胞外。近年研究提示HMGBl可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和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被其受体识别而促进肝脏炎症、损伤和纤维化发生信号,并参与肝脏肿瘤发生和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本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张哲郭津生
关键词:肝疾病
Toll样受体4信号传导途径与肝脏疾病被引量:8
2011年
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是天然免疫系统中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受体,属模式识别受体家族,最早在果蝇体内发现。1997年,Medzhitov等。发现在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与果蝇Toll受体结构同源的受体蛋白即TLR。现已发现在人类共有10种TLR,其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是最早发现的哺乳动物TLR蛋白,在人体的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阳阳阳郭津生
关键词:TOLL样受体4信号传导途径肝脏疾病天然免疫系统动物体内病原微生物
虫草酸和虫草素对肝星状细胞炎症及纤维化发生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虫草酸和虫草素对肝星状细胞(Hsc)的炎症表型和纤维化发生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内毒素(LPS,100ng/ml)刺激传代培养的小鼠HSC株JS1的炎症反应,药物处理组在LPS刺激同时用不同浓度(10、50或200μmol/L)的虫草酸和虫草素处理,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炎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CP-1蛋白的分泌。用转化生长因子D1(TGFD1,10ng/m1)刺激HSC纤维化反应,药物处理组在TGFβ1刺激同时用不同浓度虫草酸和虫草素药物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采用双侧t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00umol/L虫草酸和虫草素处理可显著抑制LPS刺激下JS1细胞MCP-1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增加,[mRNA相对表达量:(2.07±0.29)比(3.35±0.26),t=15.90,(1.15±0.23)比(4.17±0.61),t=8.93;蛋白表达量:(1.88±0.06)比(2.33±0.06),t=10.39,(1.47±0.25)比(1.97±0.04),t=4.6,P值均〈0.05];此外各不同浓度药物组可抑制TGFβ1刺激下JS1细胞的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的上调,以200μmol/L药物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结论虫草酸和虫草素可减轻LPS刺激下的HSC的炎症表型以及TGFp1刺激下HSC的纤维化反应,这可能是其对肝纤维化治疗作用的主要机制。
欧阳阳阳张哲曹忆嵘张原青陶艳艳刘成海徐列明郭津生
关键词:肝硬化肝星状细胞虫草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