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J4100052)

作品数:8 被引量:153H指数:7
相关作者:尹飚杨波王簕杨富国唐龙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椎体
  • 3篇微创
  • 3篇脊柱
  • 2篇压缩性
  • 2篇压缩性骨折
  • 2篇三维重建
  • 2篇数字骨科
  • 2篇数字骨科学
  • 2篇髓型
  • 2篇前路
  • 2篇椎体压缩
  • 2篇椎体压缩性
  • 2篇椎体压缩性骨...
  • 2篇外科
  • 2篇疗效
  • 2篇节段
  • 2篇颈前
  • 2篇颈前路
  • 2篇颈椎
  • 2篇颈椎病

机构

  • 6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广州市第十二...
  • 1篇遂宁市中心医...

作者

  • 8篇杨波
  • 8篇尹飚
  • 7篇王簕
  • 5篇章波
  • 5篇唐龙
  • 5篇杨富国
  • 3篇方世兵
  • 2篇丁强
  • 2篇万盛钰
  • 2篇谢景开
  • 2篇宋磊
  • 1篇钟世镇
  • 1篇何杰民
  • 1篇毛晓芬
  • 1篇唐雷
  • 1篇李长树
  • 1篇赵洪普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数字医学

年份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被引量:37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1月采用经椎弓根入路行PVP治疗29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术前后疼痛;术前及术后1周、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评估椎体高度恢复及术后1年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 29例均成功完成手术,2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患者均未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9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2月。VAS术前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各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术后较术前恢复(P〈0.05),而椎体后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中部、后缘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近期疗效明显。
黎双庆杨波杨逸禧杨富国尹飚王簕赵洪普
关键词: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数字化虚拟腰椎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研究数字化虚拟腰椎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建立基于中国数字人数据的腰椎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采用南方医科大学虚拟中国人数据集,选取k椎体上关节突上缘至L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连续断层图像,为适当减少后期图像处理工作量,于每两层选取一张,总共185张断层图像。使用Photoshop软件对断层图像进行配准、分割、格式转换等处理。将不同结构的分割图像分别导入Mimics10.01软件中,完成三维重建。将不同结构的STL格式的三维模型导人到Mimics软件中,配合软件中的各功能模块,完成对其结构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研究。结果建立的数字化虚拟腰椎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模型各结构可单独显示,改变透明度,可观察各结构的位置毗邻关系,并具有任意移动、旋转、缩放、切割、三维测量和多重显示等功能,实现了任意视角下的三维可视化,并能为脊柱内镜手术仿真系统提供可靠的三维模型。结论数字化虚拟腰椎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可真实地显示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重要结构,为腰椎解剖学、个性化诊疗规划和虚拟腰椎手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杨波方世兵唐雷钟世镇李长树尹飚宋磊王簕万盛钰谢景开
关键词:腰椎图像处理成像
数字骨科学在微创治疗严重OVCF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数字骨科学在微创治疗严重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1月一2013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33例胸腰椎严重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行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仿真手术。临床行单侧入路PVP或PKP治疗。手术前后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后缘高度,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症状明显缓解。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45.82±3.00分降至术后1周28.70±2.16分,VAS评分由术前8.46±0.97分降至术后1周2.56±1.23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胸腰椎X线片上椎体高度得到一定程度恢复(p<0.05)。两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但未见临床症状。结论:数字骨科学在微创治疗严重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手术中能提高穿刺的精确性与手术成功率。
唐龙杨波章波黎双庆杨逸禧尹飚王簕杨富国
关键词:数字骨科学脊柱微创三维重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脊柱三维定位器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介绍经皮脊柱三维定位器的应用。方法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对6具尸体标本行经皮椎间孔、椎间盘穿刺定位(尸体试验)及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试验)。双侧穿刺,随机一侧使用自主研制的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经皮脊柱三维定位器辅助穿刺定位并设为试验组,另一侧采用常规徒手穿刺并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定位时间、“C”型臂X线透视剂量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尸体试验试验组经皮椎间孔、椎间盘穿刺用时(9.42±1.33)min,对照组穿刺用时(13.59±1.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试验试验组经皮穿刺每椎体平均用时(23.55±6.03)min,对照组(29.86±8.9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体试验试验组每次经椎间孔、椎间盘穿刺中X线透视剂量为(0.40±0.10)mSv,对照组为(0.65±0.1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试验试验组经皮穿刺每椎X线透视剂量为(1.04±0.37)mSv,对照组为(1.33±0.40)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体试验试验组发生不良穿刺2次,对照组8次,临床试验均未发生不良穿刺;临床试验试验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4.62%,对照组为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脊柱三维定位器可个性化精确辅助经皮椎间孔、椎间盘穿刺定位,较传统徒手方法能显著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医患双方的放射性损伤及穿刺并发症,增强手术安全性。
毛晓芬唐龙杨波方世兵尹飚王簕章波黎双庆杨富国杨逸禧
关键词:外科手术微创性脊柱外科器械
数字化医学技术与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背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脊柱外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呈现出数字化、个性化、显微化、精确化和人工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文章检索词为"脊椎(spine);腰椎(lumbar);颈椎(cervical);数字化(digitization);脊柱外科(spinal surgery);数字骨科学(digital orthopedics);有限元模型(the finite elementmodel);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ed design,CAD);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technology);三维重建(three dimensions reconstruction,3D);CT;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仿真(computere mulation);内窥镜(endoscope);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laser-assisted discectomy,PELD)",对有限元、计算机导航技术、微创技术以及医学影像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数字化脊柱外科手术的特点,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数字化医学在有限元模型、计算机导航技术、微创技术、医学影像等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独特的脊柱外科新方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科。有限元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反映集体内部的应力变化情况,有限元分析应用于医学生物力学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数字化影像信息通过媒介体输入计算机工作站,经运算处理后重建三维模型影像,通过相关软件,在此影像基础上进行术前计划并模拟进程,通过高解像度的显示屏从各个方位观察到当前的手术入路以及各种参数,完成微创手术。微创脊柱外科采用微小切口或穿刺通道,运用特殊的器械或装置在影像仪器监视下或导航技术的引导下进行手术。医学影像分析作为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脊柱外科的临床诊断和观察具有参考价值。数字�
杨波何杰民方世兵宋磊尹飚王簕谢景开万盛钰
关键词:脊椎数字化脊柱外科数字骨科学有限元模型微创技术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三种手术方法的初期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60
2015年
[目的]探讨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或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laminoplasty,PCL)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完成至少2年随访的8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37例行ACDF或ACCF的患者归入A组,将32例行PCL的患者纳入B组,其余13例行ACDF联合PCL的患者列为C组。比较分析A、B、C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JOA改善优良率、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结果]截至末次随访时,A、B、C三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少于C组(P〈0.05);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NDI及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A组的NDI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在三组间无差异(P〉0.05)。截至术后2年,B组的NDI劣于A组(P〈0.05),而ROM则优于A组和C组(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此三种手术方法对治疗CSM均可获得良好的初期临床效果,前路手术在颈椎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后路手术,而后路手术在颈椎活动度的丧失方面要优于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
章波唐龙杨波秦楚强黎双庆杨逸禧尹飚杨富国
关键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两种内固定物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比较分析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Zero-p ACIF)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31例双节段CSM患者,其中Zero-P ACIF 17例(A组),传统钛板联合Cage 14例(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型臂X线透视次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椎间融合率。[结果]A组随访10~28个月,平均23.1个月,B组随访8~25个月,平均19.9个月,两组随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及吞咽困难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随访节点NDI指数及JOA评分与各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颈椎X线片见A组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100%,B组有1个节段未见明显融合,融合率为96.43%,未见内固定物及螺钉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颈前路Zero-P ACIF及传统钛板联合Cage治疗双节段CSM,近期临床疗效显著。Zero-P ACIF较传统钛板联合Cage具有术中出血更少、术中透视放射剂量更小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更低等优点。
唐龙杨波章波尹飚王簕丁强黎双庆杨逸禧杨富国
关键词:椎间融合器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近期疗效
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转染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方便后期示踪该细胞,掌握转染的最佳感染复数(MOI)和产生较强荧光强度的时间,可为后期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动物模型体内的示踪奠定基础。目的:观察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找到稳定标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注消化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其置于含有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内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生长情况,消化离心重悬后进行计数,平均分成4组,每组细胞数5.0×105个,接种于24孔培养皿,空白组加入10μL的DMEM无血清培养基,剩余3组加入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进行转染,MOI分别为2,3,4,每组3个皿。结果与结论:分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培养5-7 d可长成单层,光镜下胞体为单层鹅卵石状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检测为阳性。转染后24 h可见绿色荧光,72 h荧光达到最强,细胞转染率与MOI值呈线性增长关系,至21 d时仍可见绿色荧光。转染后0,7,14,21 d,MOI=3组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数量均与空白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不受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影响。提示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效率高,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可持续表达21 d,且标记后不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
丁强杨波王簕尹飚唐龙章波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慢病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