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0607)

作品数:18 被引量:228H指数:9
相关作者:金显仕张波唐启升孙耀郭学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浮游
  • 3篇摄食
  • 2篇幼鱼
  • 2篇鱼类
  • 2篇摄食习性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结构
  • 2篇生物标志
  • 2篇生物标志物
  • 2篇食物组成
  • 2篇食性
  • 2篇群落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习性
  • 2篇黄海中南部
  • 2篇功能群
  • 2篇浮游动物
  • 2篇浮游生物
  • 2篇标志物

机构

  • 18篇中国水产科学...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北海道大学

作者

  • 12篇金显仕
  • 9篇张波
  • 7篇唐启升
  • 4篇孙耀
  • 3篇郭学武
  • 3篇戴芳群
  • 3篇林群
  • 3篇邢磊
  • 2篇王俊
  • 2篇左涛
  • 2篇孙晓霞
  • 2篇张海龙
  • 2篇高天翔
  • 2篇庄志猛
  • 2篇赵美训
  • 2篇郭斌
  • 2篇李忠义
  • 2篇刘名
  • 1篇张敏
  • 1篇李富国

传媒

  • 5篇渔业科学进展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水产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6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室内受控条件下黄海鳀鱼的生殖生态学特征被引量:1
2010年
在实验室群体培养条件下探讨了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anicus的生殖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当年生鳀鱼在次年6月下旬发育至性成熟。卵巢发育程度与对应时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予以描述;同一时间内不同体长鳀鱼的卵巢发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鳀鱼卵巢内的卵细胞有着显著同步、批次发育现象;对受精卵胚体发育的连续观察进一步证明,鳀鱼卵巢内卵细胞的发育是序列式的,且每一个发育阶段卵细胞是以同步的、成批的方式排出体外的。鳀鱼产卵活动受光周期控制,主要是在日落后2~3h开始,持续时间约3h。如以初次发育成熟卵巢内能够予以计数的卵细胞计,其个体平均批生殖力为(11.3±5.9)×103粒/ind.,且个体批生殖力与体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除排卵前期,90%以上的鳀鱼卵存在卵裂现象,但其中的(35.4±10.3)%发育至囊胚期前死亡;进入原肠期后,直至孵化前,存活率趋于相对稳定。如采用囊胚期胚胎的存活率计算鳀鱼的受精率,其平均受精率为(54.8±15.1)%。
胡东方孙耀李富国唐启升
关键词:生殖生态学鳀鱼
黄海中南部浮游动物春季和秋季生化成分及能值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2006年秋季和2007年春季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粒径浮游动物的能值、脂肪含量及C∶N比值及其随不同海区和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浮游动物的能值、脂肪含量与C∶N比值无显著差异;仅黄海中部的浮游动物脂肪(P<0.05)和能值含量(P<0.01)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的平均能值和脂肪含量高于秋季;脂肪含量无明显的地理差异,能值含量和C∶N比值有显著的地理差异。统计分析表明,脂肪含量与C∶N比值(春季P<0.01),能值与C∶N比值(秋季P<0.01,春季P<0.01),水分含量与能值(秋季P<0.01,春季P<0.01)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聂丹丹张波金显仕
关键词:黄海中南部浮游动物能值脂肪含量
东、黄海主要鱼类Q/B值与种群摄食量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利用东、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在测定年栖息平均水温、渐进体重、尾鳍外形比以及胃含物分析基础上,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出了东、黄海103种鱼类的Q/B值。Q/B值总体范围从3.09(黄鱼安鱼康)到19.13(七星底灯鱼),平均值为7.97。根据Q/B值和生物量评估了鱼类种群年摄食量。黄海的重要鱼类(鳀鱼、竹荚鱼、鲐鱼、细纹狮子鱼和小黄鱼),共消耗了449万t/年。东海的重要鱼类(竹荚鱼、带鱼、发光鲷、鳀鱼和蓝点马鲛),共消耗了175万t/年。97种鱼类在黄海共摄食约466万t/年,在东海共摄食278万t/年。同时对东、黄海主要饵料生物(磷虾类、鳀鱼、发光鲷、七星底灯鱼、细条天竺鲷、日本枪乌贼、桡足类、樱虾类、细螯虾和脊尾腹褐虾)被摄食量进行了估算。主要饵料生物在这两个海区共被消耗了555万t/年,占整个97种鱼类摄食消耗的74.6%。
欧阳力剑郭学武
关键词:温度摄食量
中日太平洋鲱形态学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由于地理隔离,太平洋鲱在其分布区内常形成若干地方性种群。通过形态学手段阐明黄海群体与北海道周边海域的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期为黄海鲱的资源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黄海以及日本北海道厚岸、石狩湾、鄂霍次克海4个群体的太平洋鲱(127尾)6个分节特征和6个量度特征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间的12个形态特征除脊椎骨外,平均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种群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黄海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在9~11个形态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第Ⅰ,Ⅱ,Ⅲ主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黄海与石狩湾、鄂霍次克群体间差异程度较明显。
刘名王艳君高天翔庄志猛柳本卓樱井泰宪
关键词: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
春季长江口邻近外海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被引量:19
2008年
对2005年春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近江口外海水域网采的浮游生物个体大小的粒径分布进行研究,确定各粒级大小的功能群组成,建立此季该调查水域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样品是用小、中、大型浮游生物网(网孔径为77、160、505μm)采集所得。三网具采集浮游生物个体大小粒径是连续的,其中浮游植物,其等效粒径(ESD)和含碳量范围分别为5~250μm、15pg^146ng;浮游动物,含碳量范围为115ng^7.5mg,ESD分别为120μm^5.8mm、200μm^2cm。所得网采浮游生物的标准生物量谱,总测区的斜率为-0.607±0.059、截距为19.45±0.46;各站位的生物量谱斜率为-0.889^-0.455、截距为12.866~16.863,两特征参数分布规律为南高北低,且具有显著的站位间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截距和回归系数与粒级多样性有关。
左涛王俊金显仕李忠义唐启升
关键词:浮游生物长江口
东海和黄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态重建潜力被引量:12
2008年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但目前还缺乏这一应用的现代证据,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文中作者对东/黄海的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357~3115ng/g,黄海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2898~6714ng/g,硅藻、甲藻和颗石藻生物标志物总量基本具有近岸高、离岸低的趋势,与现场调查资料所得到的趋势基本一致。生物标志物比例结果显示在东海的长江口方向离岸越远硅藻相对比例下降,而在长江口以南则是离岸越远硅藻比例升高。在东海和黄海颗石藻所占比例都很低,但是有离岸越远比例升高的趋势。用生物标志物所重建的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现场调查资料相符,但其绝对值却与现场资料存在差异。本研究为生物标志物重建种群结构提供了现代数据,但是此方法的定量应用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张海龙邢磊赵美训孙耀唐启升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表层沉积物
黄海海州湾小黄鱼幼鱼的食性及其随体长的变化被引量:31
2010年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加,食物中虾类和鱼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桡足类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80mm后有明显的增加。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在体长达到80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可以认为,小黄鱼幼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郭斌张波金显仕
关键词:小黄鱼食物组成摄食习性体长
黄海中南部16种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被引量:8
2008年
2005年4月-2006年7月期间,在黄海中南部水域采集了8种重要的经济鱼种和小型饵料鱼种(小黄鱼、赤鼻棱鲤、凤鲚、黄鲫、皮氏叫姑鱼、黑鳃梅童、棘头梅童和细条天竺鲷)以及8种无脊椎动物(脊腹褐虾、鹰爪虾、葛氏长臂虾、中华管鞭虾、口虾蛄、日本枪乌贼、火枪乌贼和双斑蟳),共计5510尾样品。通过对这些种类的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探讨了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种间差异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黄海生态系统中的16种重要生物资源种类间的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根据脂肪和能量含量将其分为3组:(1)赤鼻棱鳀、凤鲚和黄鲫属于脂肪和能量含量较高的鱼类,平均脂肪含量为8.24%,能量含量为7.15kJ/g;(2)小黄鱼、皮氏叫姑鱼、黑鳃梅童、棘头梅童和细条天竺鲷属于脂肪和能量含量相对较低的鱼类,平均脂肪含量为4.82%,能量含量为5.46kJ/g;(3)无脊椎动物的脂肪和能量含量最低,平均脂肪含量为1.81%,能量含量为3.78kJ/g。各种类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以脂肪和能量含量变化最为显著,脂肪含量的季节变幅最高达207%,能量含量的季节变幅最高达58%。
张波张敏戴芳群金显仕
关键词:黄海中南部脂肪蛋白质
基于Ecopath模型的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研究被引量:37
2009年
根据2000年和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水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2个时期的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能量通道模型,比较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包含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碎屑等17个功能群,基本覆盖了能量流动的途径。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系统总流量比2000年秋季有所下降,碎屑链的重要性略有降低;由于低营养级层次渔获物数量的增加,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有所下降。2个时期长江口及毗邻水域生态系统的再循环率较低,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均处于不成熟的发育期。
林群金显仕郭学武张波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
东海、黄海近代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的分布及其反演潜力被引量:13
2010年
以东海、黄海2006年4月、10月航次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物中生物硅(BSi)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讨论BSi的反演潜力。研究发现,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介于0.018%~2.516%,平均值为0.726%,柱状沉积物中BSi的含量波动较小,相对稳定。整体而言BSi含量与相应年代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变化的趋势相近。经一元线性分析发现BSi含量与硅藻生物量的相关性显著。为进一步证实由BSi含量反演古生产力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采用Tun-nicliffe等的方法探讨了BSi含量在沉积物中的稳定性,调查结果表明,近150 a来BSi几乎没有降解,能够稳定地保存于沉积物中。综上可以初步判断沉积物中BSi含量可作为古生产力指标来反演古生产力的潜力。
杨茜孙耀王迪迪邢磊孙晓霞唐启升
关键词:沉积物生物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