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M3018)

作品数:8 被引量:74H指数:6
相关作者:胡小平杨家荣陈婷赵俊兴白应文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棉花
  • 5篇微菌核
  • 5篇轮枝
  • 5篇棉花黄萎病
  • 5篇菌核
  • 5篇黄萎病
  • 4篇轮枝菌
  • 4篇病菌
  • 4篇大丽轮枝菌
  • 3篇棉花黄萎病菌
  • 3篇黄萎病菌
  • 2篇棉花黄萎菌
  • 2篇黄萎菌
  • 1篇抑菌
  • 1篇抑菌作用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原生质
  • 1篇原生质体
  • 1篇植物残体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胡小平
  • 7篇杨家荣
  • 2篇朱荷琴
  • 2篇陈婷
  • 2篇白应文
  • 2篇姚琴
  • 2篇赵俊兴
  • 2篇商文静
  • 2篇徐齐君
  • 1篇胡东芳
  • 1篇魏锋
  • 1篇杨继娟
  • 1篇余真真
  • 1篇张吉光
  • 1篇朱阳阳
  • 1篇徐向明

传媒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菌物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棉花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5种植物提取物及残体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研究5种植物提取物和残体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为利用生物熏蒸技术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棉花黄萎病主要致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XJ2008菌株为试材,测定韭菜、葱、薄荷、藿香和薰衣草5种植物的甲醇、水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将植物残体以质量分数2%添加到600g基质与田园土的混合样中混匀后,测定植物残体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5种植物提取物均对大丽轮枝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植物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甲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略强于水提取物;韭菜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强,藿香次之。植物残体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藿香残体的抑制作用最强,薄荷、韭菜次之,薰衣草最弱。【结论】韭菜、藿香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有作为生物熏蒸材料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王美入姚琴杨家荣胡小平
关键词:植物提取物植物残体大丽轮枝菌微菌核
陕西棉花黄萎菌落叶型及非落叶型的鉴定被引量:3
2012年
应用落叶型和非落叶型大丽轮枝菌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对从陕西采集的67株菌株、矿物油室温保藏的24株菌株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提供的5个大丽轮枝菌进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分子鉴定,以明确陕西是否存在落叶型菌株,掌握不同致病类型菌株的出现频率。结果表明,67株陕西菌株中有21株落叶型菌株,46株非落叶型菌株,落叶型菌株的比率为31.3%;其余29株菌株中14株为非落叶型菌株,5株为落叶型菌株,9株未产生特异性条带,1株用两对引物均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采用无底塑钵菌液浇根法接种冀棉11进行致病性测定,以了解落叶型菌株和非落叶型菌株致病力的差异。结果显示,21株落叶型菌株的平均病情指数为40.5,是19株非落叶型菌株病情指数(17.9)的2.3倍。
朱阳阳徐齐君雷娟杨家荣胡小平
关键词:棉花黄萎菌落叶型
韭菜等几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通过水培法收集韭菜、大葱、野薄荷、藿香和薰衣草的根系分泌物,研究其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而在同一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分泌物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盆栽试验表明,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微菌核对韭菜根系分泌物最为敏感。5种植物中,韭菜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强,野薄荷次之,藿香最弱。
姚琴王美入杨家荣胡小平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抑菌作用棉花黄萎病
土壤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快速定量检测被引量:12
2013年
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和黄萎病的初侵染来源.对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进行定量是黄萎病监测和预警的基础.本研究以大丽轮枝菌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区特异性引物对P1/P2扩增产物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的标准曲线,结合土样水筛法建立了土壤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定量检测体系.同时,建立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实时定量PCR检测灵敏度比常规PCR高10倍,检测下限为1个微菌核/克土,在5.54×102 ~ 5.54×107copies范围内,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Ct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的土壤中微菌核个数n与Ct值之间的关系为n=e 7.3-Ct/3.905.温室人工接种微菌核数量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间的线性关系为y =2.710n +0.251.
魏锋余真真商文静杨家荣徐向明胡小平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水筛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孢微菌核的形成条件被引量:15
2011年
以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XJ2008菌株为试材,研究了培养基类型、pH值、温度等因素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确立了微菌核形成的最佳培养条件,并对采自新疆、江苏、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15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适合于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大量产生的培养基为基础改良培养基(BMM)、pH值为9.5-11.5、温度为20℃。在该条件下,15个大丽轮枝孢菌株在接种后第12天即可产生大量的微菌核,不同菌株产生微菌核的数量及大小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均与病菌的致病性无相关性。
白应文胡东芳胡小平赵俊兴朱荷琴杨家荣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条件及致死温度被引量:17
2013年
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和初侵染源,在土壤中可存活14年之久,其数量及存活状况直接影响着大丽轮枝菌型黄萎病的发生为害程度。以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XJ2008菌株为试材,研究了微菌核萌发的最佳条件、致死温度及土壤温度对微菌核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20℃、pH8.0是微菌核萌发的最佳条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具有很强的耐高温特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微菌核的萌发率呈下降趋势,在55℃及以上处理时其萌发率下降迅速,而在50℃及以下处理时其萌发率下降相对较慢,在55℃处理360min可使微菌核完全致死,而在40℃、45℃和50℃处理1,440min,仍然有少量的微菌核存活,但其萌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土壤微菌核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对微菌核有很强的致死作用,40℃条件下处理4d后土壤中的微菌核已全部死亡。该研究结果为通过覆膜增温防治作物黄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商文静陈婷白应文杨家荣胡小平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致死温度萌发条件
PEG介导的棉花枯萎病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被引量:17
2012年
通过酶解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FOV1和FOV4菌株幼嫩菌丝的细胞壁产生原生质体,PEG8000介导外源DNA随机插入的方法,分别获得具有抗潮霉素及荧光信号的转化子27个和39个,转化效率(以单位质量的DNA的转化子数计)分别为1350 mg-1和1950 mg-1。选取FOV1和FOV4菌株的代表性转化子各3株,经过5代继代培养后,其产孢量、荧光稳定性和致病性均无明显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棉花枯萎菌原生质体的这种转化方法是一种比较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
徐齐君胡小平陈婷赵俊兴
关键词:GFP尖孢镰刀菌原生质体
矿物油室温保存棉花黄萎菌的ISSR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从ITS序列和ISSR分子标记水平对45株棉花黄萎菌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共扩增到178条多态性条带,呈现丰富的多态性。依据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菌株的致病性以及ITS测序结果,可将45个菌株分为弱致病类型大丽轮枝菌、强致病类型大丽轮枝菌和变黑轮枝菌3类,ISSR分子标记多态性与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保存年限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所有菌株均表现出了典型的分子标记模式,仅有菌株394的ITS序列出现了单位点突变。
杨继娟张吉光胡小平朱荷琴杨家荣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菌ITSISS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