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1261)

作品数:18 被引量:112H指数:8
相关作者:张克信王国灿徐亚东曹凯季军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盆地
  • 5篇青藏高原
  • 5篇隆升
  • 4篇青藏
  • 4篇渐新世
  • 3篇中新世
  • 2篇地层
  • 2篇定年
  • 2篇正构烷烃
  • 2篇始新世
  • 2篇年代学
  • 2篇锆石
  • 2篇康托
  • 2篇构造隆升
  • 2篇古环境
  • 2篇古近纪
  • 2篇北阿尔金
  • 2篇层序
  • 2篇层序地层
  • 2篇柴达木盆地

机构

  • 18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成都地质矿产...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安地质矿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辽宁省国土资...
  • 1篇广东省地质勘...
  • 1篇国家305项...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安徽省地质矿...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湖北民族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9篇张克信
  • 6篇王国灿
  • 4篇徐亚东
  • 3篇肖国桥
  • 3篇曹凯
  • 3篇季军良
  • 3篇陈锐明
  • 2篇林晓
  • 2篇王岸
  • 2篇韦一
  • 2篇张智勇
  • 2篇姜高磊
  • 2篇宋博文
  • 2篇洪汉烈
  • 2篇刘函
  • 2篇柯学
  • 2篇黄文星
  • 1篇梁银平
  • 1篇罗亮
  • 1篇殷科

传媒

  • 7篇地质通报
  • 4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秦安中新世风尘堆积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甘肃秦安的新近纪风成红土堆积是东亚大陆古环境演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但相对第四纪黄土而言,对其记录的古环境信息仍缺乏生物标志化合物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秦安QA-I剖面早-中中新世代表性黄土和古土壤层样品开展了初步的正构烷烃分析,并与前人发表的不同时期的风成沉积和水成沉积代表性样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QA-I剖面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C_(14)~C_(35),其中来源于微生物的低碳数部分(C_(14)~C_(20))的含量明显高于来自高等植物叶蜡的高碳数部分(C_(26)~C_(35)),主峰碳处于C_(16)~C_(18),中碳数部分(C21~C_(25))的相对含量最低,这些特征与第四纪黄土及晚中新世-上新世三趾马红土中一些强发育的古土壤层类似,但与弱风化的黄土和三趾马红土及水成沉积明显不同;(2)QA-I剖面样品的高碳数部分虽具有一定的奇偶优势,但碳优势指数(CPI)明显较各类风化较弱的样品低.上述结果显示,秦安中新世风尘红土堆积经历了较强烈的风化成壤和微生物作用,导致其中的长链正构烷烃较显著的氧化和降解,并以微生物贡献的短链正构烷烃为主.微生物对全岩有机质(TOC)的贡献以及对TOC碳同位素的影响需在古环境重建中予以充分考虑.
沈佳恒肖国桥王治祥孙青吴海斌张春霞郭正堂
关键词:中新世风尘堆积正构烷烃古环境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变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始新世—渐新世(E—O)气候转变(34Ma前后)是新生代气候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冷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由"温室"进入"冰室"。这一转变伴随着地球环境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于研究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驱动机制、区域气候对全球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方式、重大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及生物演替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质记录和气候模拟在E—O转变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①不同纬度区的地质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伴随着全球性的显著降温,指示其触发因素是全球性的;②气候模拟研究揭示出大气CO2浓度降低及与之联系的全球碳循环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因,否定了传统认为的环南极流形成导致E—O气候变冷的假说;③深海沉积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过程持续400~500ka,表现为全球降温和南极冰盖形成先后两阶段变化;④海—陆气候记录的对比初步揭示出陆地区域的干旱化可能主要与全球降温(对应于E—O转变的第一阶段)相关。当前对E—O气候转变的研究还存在地质记录分辨率不够高、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不完全吻合、陆地记录相对较少等方面的不足。更精确的大气CO2浓度和温度的重建、更多高分辨率海—陆气候记录的研究以及古气候数值模拟的改进有望进一步揭示出E—O转变过程中气候系统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为更深入认识这一转变的驱动机制提供依据。
肖国桥张仲石姚政权
关键词:全球变冷大气CO2
北阿尔金拉配泉米兰群片麻岩及其中两期基性岩墙群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北阿尔金拉配泉北侧米兰群混合角闪斜长片麻岩被2期基性岩墙群(辉绿玢岩和棕闪煌斑岩)侵位。本次分别对三者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侧年。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中锆石结晶年龄为2007Ma±25Ma,结合西北地区2.0Ga左右广泛的构造-热事件,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汇聚有关。辉绿玢岩和棕闪煌斑岩的年龄结构相似,锆石较老年龄组分分别为1962~2093Ma和1804~2038Ma,系在侵位时从围岩(混合角闪斜长片麻岩)中捕获的锆石的年龄;最年轻的年龄组分(79~94Ma)代表基性岩墙群的侵位时间,与阿尔金北缘断裂伸展活动有关;古生代年龄(288~504Ma)为岩墙群上侵过程中同化混染北阿尔金蛇绿混杂岩带部分岩石的年龄。
刘函王国灿
关键词:基性岩墙LA-ICP-MS锆石U-PB定年
西藏改则盆地晚始新世康托组介形类动物群及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西藏改则盆地新生代陆相康托组地层发育,记录了青藏高原腹地始新世气候变化和隆升历史。本文通过对改则盆地中南部改则县嘎热村康托组剖面进行系统的采样和室内处理,获得363个介形类个体,共鉴定11属27种(包括1个未定种)。通过研究区介形类动物群的特征分子Heterocypris igneus及与东濮、渤海、华北、江汉等地区介形类动物群对比研究,认为康托组上部的沉积时代应为晚始新世。本文首次报道了改则盆地康托组的介形类动物群面貌,据介形类组合厘定了康托组沉积时代,为研究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基础资料。
姜高磊袁爱华张克信
关键词:介形类晚始新世
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与古环境研究
新生代以来随着印度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举世瞩目的青藏高原,强烈的影响了全球和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同时对亚洲现代季风起源和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进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和机制的研究成为国际地学界关注...
艾可可
关键词:植物化石
文献传递
剑川-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构造变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被引量:12
2017年
滇西新生代兰坪盆地和剑川盆地分别位于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两侧,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内,其沉积过程和构造变形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演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这两个盆地古近纪沉积和构造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兰坪盆地和剑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分为三期:始新世早期的强烈挤压变形、始新世中晚期的伸展变形、渐新世的走滑变形。始新世早期的挤压变形主要表现为兰坪地区的褶皱–冲断系统、哀牢山-红河断裂的逆冲活动和剑川盆地的宽缓褶皱。沉积方面,古新统勐野井组(E_1m)较为稳定的细粒滨湖相沉积转变为始新统宝相寺组(E_2b)较粗的具有前陆盆地性质的河流相沉积,特别是宝相寺组底部发育的一套快速堆积的磨拉石建造,可能是对始新世强烈挤压环境下的沉积响应。始新世中晚期伸展变形体现在盆地的构造环境由早期的挤压环境变为伸展环境和该时期大量富钾岩体和岩脉的侵入,沉积学上,下始新统宝相寺组的河流相转变为中始新统金丝厂组(E_2j)具有快速堆积磨拉石特征的曲流河沉积,极可能是对构造体制变革的沉积响应。渐新世的走滑变形则体现在渐新统的缺失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早期左行走滑。因此,我们认为剑川–兰坪地区在始新世中期和渐新世均发生了显著的运动学转换,这一认识也得到了始新世中期兰坪和剑川盆地物源明显变化的支持。结合青藏高原东南部始新世中晚期岩浆的活动,渐新世大型剪切带(崇山剪切带、高黎贡剪切带)的强烈走滑和保山块体的旋转,我们推测青藏高原东南缘古近纪的构造演化为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挤压、始新世中晚期的伸展、渐新世的转换压缩。
沈青强曹凯王国灿徐亚东张克信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
恰什坎萨伊沟玄武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北阿尔金洋盆闭合过程的制约被引量:13
2013年
北阿尔金恰什坎萨伊沟红柳泉以南早古生代蛇绿岩剖面发育两段玄武岩岩片。北段玄武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与前人对南段玄武岩定年结果(晚奥陶世)相近,表明该玄武岩形成于中—晚奥陶世;样品TR050-10-1锆石热干扰年龄为421~412Ma、395~388Ma和283~228Ma,TR050-13-1锆石热干扰年龄为442~434Ma、415Ma和241~221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北段玄武岩和南段玄武岩的岩浆演化过程中均以单斜辉石结晶分异为主,仅表现极轻微地壳物质混染;二者均来自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地幔源区,前者源区为原始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相,后者源区为原始—亏损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过渡相,前者的部分熔融程度更高。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构造判别图解指示其为形成于聚合背景下的E-MORB型拉斑玄武岩,具弧后盆地性质。结合区域资料,提出北阿尔金早古生代洋盆4阶段闭合模式:①早期俯冲阶段(∈2~O1),②晚期俯冲阶段(O1~O3),③俯冲-碰撞转换阶段(O3~S2),④后碰撞造山阶段(S3~D2)。
刘函王国灿杨子江罗彦军高睿黄文星
关键词:北阿尔金玄武岩锆石LA-ICP-MS定年
新疆其木干剖面新近纪沉积序列与西昆仑隆升的耦合被引量:8
2011年
位于西昆仑山前塔西南地区的其木干剖面发育连续完整的新近纪地层,总厚1831.3m。从古近系一新近系的微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向上依次出现中新统乌恰群的克孜洛依组、安居安组和帕卡布拉克组,上新统的阿图什组和西域组底部。其木干剖面克孜洛依组至阿图什组整体为1个二级层序,可划分为9个-2级层序。通过细致分析沉积相与层序发育特征,揭示出这套新近纪沉积序列与西昆仑的隆升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1)Sql层序底界面代表着西昆仑乃至整个高原第一次整体隆升,即喜马拉雅运动A幕。(3)Sql至Sq3沉积时期,盆地挠曲沉降,构造活动强烈,对应喜马拉雅运动B幕。层序发育模式表现为退积型副层序组与进积型副层序组相当。(3)Sq4至Sq5下部沉积时期,盆地进一步挠曲沉降,西昆仑表现出10~8Ma的强抬升剥露期,对应喜马拉雅运动C幕。层序发育模式以进积型副层序组为主,退积型副层序组较薄。④Sq5上部至Sq8沉积时期,构造活动相对平静。退积型副层序组、加积型副层序组和进积型副层序组均较为发育。⑤Sq9沉积时期,盆地开始萎缩,山体再次隆升。层序发育特征表现为进积型副层序组较退积型副层序组发育,高位体系域含多个进积型副层序组。(6)sq9顶界面代表着青藏高原约3.6Ma的一次整体强烈隆升,即青藏运动A幕。
陈锐明张克信陈奋宁徐亚东叶荷陈林
关键词:层序地层西昆仑隆升
西藏改则盆地渐新世-中中新世沉积物中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对气候的指示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揭示西藏改则地区渐新世-中中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化,结合改则盆地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并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对改则盆地的样品进行了全岩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方解石和少量白云石等,通过沉积物中矿物含量变化和石英/长石的比值显示青藏高原改则盆地康托组在气候总体为干冷的大背景下经历了4个阶段:Ⅰ(早渐新世):石英含量最高,碳酸盐矿物次之,长石含量最少,白云石在该阶段出现频繁,且含量变化明显,指示气候以季节性干旱为主;Ⅱ(晚渐新世):石英含量最高,但相比上一阶段有所下降,碳酸盐矿物和长石含量增加,指示气候进一步趋向干冷化;Ⅲ(早中新世):石英含量最高,但相比之前两个阶段进一步减少,长石含量进一步增加,碳酸盐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白云石,相比之前两个阶段含量增加明显以及下降的石英/长石比值,指示气候变得更为干冷;Ⅳ(中中新世):石英含量相对上一阶段有所增加,长石和碳酸盐矿物含量降低,石英/长石比值也有所增长,但相比Ⅰ和Ⅱ阶段仍然较小,指示该阶段气候虽有所回升,但依旧处于干冷环境下。对比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可知改则盆地气候阶段性变化可能是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陈江军洪汉烈刘钊宋鄂平王朝文姜高磊殷科张克信
关键词:常见矿物
西藏南部古近纪放射虫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其相邻南部的沉积地层带中发育大量含有古近纪放射虫的地层。这些放射虫化石的研究,在解释缝合带复杂的地层层序、古海洋盆地演化以及揭示特提斯洋最终关闭及印-亚板块全面碰撞时间、过程等方面,可提供主要的微体古生物学证据。根据近10年已发表的文献、西藏南部1∶25万地质填图资料和我们正在研究的初步成果显示,西藏南部含古近纪放射虫地层的时代为古新世至始新世晚期。放射虫产于蹬岗组、桑单林组、者雅组、郭雅拉组和盐多组中,或者发育于泥砂质混杂岩、玄武(蛇绿)质混杂岩中的硅质岩、硅质泥岩(块)中。尽管西藏南部古近纪放射虫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系统的放射虫研究与地层或混杂岩研究仍然有待系统深入开展。
梁银平何卫红朱杰张克信
关键词:放射虫古近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