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8SJB7500006)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黄伟董芬陈晓峰苏利海周建忠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曾国藩
  • 2篇诗学
  • 2篇平议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创作
  • 1篇审美
  • 1篇审美特性
  • 1篇师范
  • 1篇师范教育
  • 1篇诗学理论
  • 1篇诗学理念
  • 1篇诗学渊源
  • 1篇桐城派
  • 1篇同光体
  • 1篇女性
  • 1篇女子
  • 1篇女子师范
  • 1篇文化
  • 1篇文化浸染
  • 1篇刘熙载

机构

  • 4篇南通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3篇黄伟
  • 2篇董芬
  • 1篇周建忠
  • 1篇苏利海
  • 1篇陈晓峰

传媒

  • 2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曾国藩古文理论平议
2008年
曾国藩在晚清古文传承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桐城派中兴明主"的显赫身份使得曾国藩在文坛上的亮相和表态足以导引晚清文坛的动态和走向。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政治家,曾国藩不仅能顺应时代发展,极力鼓吹文章"经世济民"功用;同时,作为古典文学集大成者,曾国藩也丝毫没有忽略文艺作品的审美特性。他构建了一个囊括古文气度与韵味、质性圆满、体用完备的审美体系,体现了传统古文总结者的开阔视野与艺术修养,也揭示了其前后期审美风尚的变化轨迹。
黄伟周建忠
关键词:古文理论曾国藩平议文化浸染经世济民审美特性
范伯子诗学理论平议被引量:2
2009年
范伯子在晚清诗学发展图谱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被标举为桐城诗派的拓展光大者,且屡屡被援引为宗宋诗派的一面旗帜。震荡开阖、蜿蜒夭矫的诗作为范伯子赢得了"精者直掩涪翁"[1]的美誉,也奠定其岿然灵光的诗坛地位。同时,在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十三代爝火不息、薪传赓续的诗文传承中,范伯子更是以其诗作雄视江表,在晚清诗坛屹然自成一家。饥凤悲时、孤麟泣遇的人生遭际奠定了其恢谲怪玮、兀傲不群的审美基调;"万家忧乐尽关心"与"一世澄清须满志"的胸襟器识,又促使其形成了"凡作诗,必处处有当时在,方不浪费笔墨"[2]的诗学主旨。作为连接桐城姚氏与义宁陈氏这两大文学世家的桥梁与纽带,范伯子标格清俊的文化品格与超逸绝尘的诗学成就,无疑是构建这种精英文化圈的基点。在范伯子的诗学体系中,没有界唐分宋的狭隘门户之见,更多地体现出古典诗学总结期转益多师的集大成特点。"唯有参之放炼间"是范伯子讨源溯流的诗学抉择;"独树一帜非羞颜"才是其一生所恪守的诗学信条,也是其跨越前贤、别营都聚、以成伟观等诗学理念的集中凸现。
黄伟董芬
关键词:诗学理念桐城派同光体
以艺弘道——论范曾先生的艺术创作
2010年
范曾先生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滋养其艺术之树结出累累硕果的源泉,不外乎他在艺术创作中能坚守"以艺弘道,以道驭艺"的创作原则。其中"道"有两个特征:一是艺术家个体价值的高扬,二是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责任感,两者统一于范曾先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依恋感。范曾先生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文艺创作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熔铸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从而解答当下文艺界民族身份认同的困惑。
苏利海
关键词:艺术
范伯子诗学渊源考论被引量:4
2009年
范伯子是晚清诗坛上"以布衣而名满天下"的本色诗人,其诗学理念也呈现出传统诗学大结裹期重总结、善融通等诸多特点。"瓣香前哲无休歇"是范伯子诗学涂辙的法门自述,在其所标举的诗家楷模中,除却备为称道的李、杜、韩、苏、黄诸家之外,桐城派与同光体似乎与范伯子的诗学渊源最为密切。后世学者的研究目光也大都聚焦在范伯子与桐城派、同光体诗学理念的纠结异同上,往往忽视了范氏家族一以贯之的庭训家法对伯子诗学理念的开启熏染之功,也低估甚至忽略了范伯子素所敬仰的"太初师"曾文正与授业恩师刘融斋在其诗学取法轨辙上留下的深刻印迹与导夫先路的重要影响。
黄伟董芬
关键词:诗学渊源曾国藩刘熙载
姚倚云女子师范教育思想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姚倚云1906年开始担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首任校长,成为近代女性教育先行者。置身兴学启智的时代、地域、家族背景下,姚倚云理解支持教育改革,投身女学实践,在教育宗旨、教师延请、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主张和实践丰富深刻,对当今师范教育改革和女性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陈晓峰
关键词:女性师范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