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08ZR1404200)

作品数:13 被引量:113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动脉瘤
  • 10篇颅内
  • 10篇颅内动脉
  • 10篇颅内动脉瘤
  • 7篇动脉
  • 6篇血管
  • 4篇支架置入
  • 4篇栓塞
  • 3篇血流
  • 3篇血流动力学
  • 3篇置入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内支架
  • 3篇值模拟
  • 2篇血管内栓塞
  • 2篇血管内栓塞治...
  • 2篇血管内支架
  • 2篇治疗性
  • 2篇栓塞治疗
  • 2篇流体力学

机构

  • 13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3篇刘建民
  • 11篇黄清海
  • 6篇洪波
  • 6篇许奕
  • 4篇赵文元
  • 4篇王奎重
  • 3篇王盛章
  • 3篇陈家亮
  • 3篇杨鹏飞
  • 3篇卢海涛
  • 2篇方兴根
  • 2篇杨志刚
  • 2篇李振
  • 1篇张海峰
  • 1篇余梦楠
  • 1篇张星
  • 1篇施洋
  • 1篇余钊胜
  • 1篇赵瑞
  • 1篇邵雪明

传媒

  • 4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密网孔支架对脑动脉瘤内流体力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血管内支架已被用于辅助复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并且发挥改变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设计密网孔支架并模拟支架置入载瘤动脉以覆盖瘤颈,研究该支架置入对宽颈及窄颈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黄清海张星施洋余钊胜邵雪明刘建民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瘤内血管内栓塞治疗血流动力学变化脑动脉支架置入
低孔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3
2009年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传统方法是应用弹簧圈进行栓塞,低孔率支架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理念由瘤体栓塞转变为载瘤血管的重建。目前,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初步应用均证明了低孔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即对低孔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与展望进行综述。
王奎重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重建术
弹性颅内动脉瘤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弹性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动脉瘤壁的力学特点对其的影响。方法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采用计算流体-固体耦合分析,研究颅内动脉瘤弹性壁模型中的血液流动和管壁运动的相互耦合过程,及其对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弹性壁时动脉瘤形态发生改变,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夹角也发生改变,使射入流在动脉瘤内的流场分布和壁面剪应力在动脉瘤壁表面分布受到影响。结论CFD数值模拟能直观反映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了更好地进行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定量分析,应该采用更为准确的弹性壁模型。
卢海涛黄清海刘建民陈家亮王盛章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性壁载瘤动脉数值模拟分析后交通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参数
Matrix与裸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2009年
目的比较Matrix与裸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囊性动脉瘤173个,其中裸圈栓塞92个,Matrix栓塞81个。回顾性分析两种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即刻造影结果、栓塞密度、造影随访结果等。结果Matrix组与裸圈组的完全栓塞率分别为56.8%和82.6%(P=0.001),平均栓塞密度分别为(22.0±8.8)%和(25.4±9.1)%(P=0.015)。随访1~32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结束时,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分别为54.1%和79.4%(P=0.024),而再通率分别为21.6%和17.6%(P=0.674)。结论裸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短期疗效优于Matrix,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张海峰刘建民黄清海洪波许奕赵瑞邢国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MATRIX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远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远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及其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远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经验。采用载瘤动脉闭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单纯瘤内弹簧圈栓塞23例,单纯弹簧圈治疗失败后改行开颅手术1例。结果2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获得成功。25例采用弹簧圈瘤内填塞病人中,致密栓塞22例(88.0%),大部栓塞2例(8.0%),部分栓塞1例(4.0%)。术后死亡2例(6.9%),重残2例(6.9%),轻残2例(6.9%),余病人恢复良好。采用DSA随访14例,MRA随访5例;显示复发2例(10.5%),其中1例为术后3年发生再出血病例,行再次栓塞治疗。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远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具有一定的复发率,需长期密切随访。
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封灏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弹簧圈
支架置入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前、后,计算机数值模拟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结合DSA影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单纯使用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未破裂动脉瘤的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前及支架置入后9个月,行血管形态学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包括血液流线、血管壁面压力和剪应力等)。从三维旋转造影图像数据中获得模型,将生理脉动流作为进入流,采用软件生成网格并计算非定常层流的连续动力方程。结果与支架置入前比较,支架置入后,①血管形态学发生了明显改变,大脑中动脉的M1段和M2段下干血管夹角变大(67.7°变为124.1°),瘤体消失。②血流对瘤颈口冲击明显降低,改变动脉瘤内的压力,术前瘤顶平均壁面压力为977.06Pa,瘤颈处平均壁面压力为950.46Pa。支架置入后消除了瘤颈处的高壁面压力区域,9个月时复查该处平均壁面压力为831.31Pa。③改善动脉瘤表面的壁面切应力(WSS)分布,术前瘤顶区域的平均WSS为2.09Pa,瘤颈区域的平均WSS为7.51Pa,9个月复查时变得渐趋一致。结论血管内单纯支架置入通过对血管形态学的改变,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是使动脉瘤愈合的机制。
卢海涛黄清海杨鹏飞刘建民陈家亮王盛章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计算机模拟计算流体力学
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被引量:59
2009年
目的初步评价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支架半释放技术治疗的18例患者共19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15枚,破裂动脉瘤4枚,按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结果本组病例共应用支架31枚,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动脉瘤致密栓塞7例,瘤颈残留3例,瘤体显影9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0分10例,1分4例,2分3例,3分1例。1~3个月的临床随访所有患者恢复良好,临床症状未见加重,亦未发生再出血或新发梗死。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与其他支架释放技术相比,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瘤颈栓塞致密,即刻栓塞结果满意,但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杨鹏飞刘建民洪波杨志刚许奕赵文元黄清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颅内支架
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兔囊状宽颈动脉瘤及对分支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 观察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对兔囊状动脉瘤的治疗作用和对分支的影响.方法 取30只兔宽颈动脉瘤模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B组动物载瘤动脉内分别植入金属覆盖率30%~35%和45%~50%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术后4周造影,3个月后再次造影并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C组动物载瘤动脉内不植入支架,分组后和3个月时造影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B两组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显示造影剂滞留率分别是88.7%和100%,4周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7.8%和85.7%,3个月时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1.4%和85.7%;支架所覆盖的分支血流通畅;动脉瘤颈部和载瘤动脉内薄层新生内膜覆盖支架,瘤腔充满血栓.C组分组后和处死前动脉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植入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是治愈脑动脉瘤的一种可行方法,对分支血流无明显影响.
刘建民王奎重黄清海许奕洪波方兴根李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分支血管
闭塞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经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再通: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eICA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报道并分析我院治疗的2例闭塞性eICAD;Medline数据库检索关于颈内动脉夹层的文献,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多数研究支持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经验性应用。约30%的闭塞性eICAD在起病8d内再通,60%~80%在3个月内再通。治疗期间缺血性卒中复发或残死率在抗凝组为8.3%~14.3%,抗血小板组为7%~23.7%。结论对存在抗凝禁忌证的eICA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有益;无禁忌证者建议及早抗凝治疗。
余梦楠赵文元刘建民
关键词:抗凝抗血小板颈内动脉夹层
渐变网格球扩支架治疗兔囊状动脉瘤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估单纯使用新型渐变网格球扩支架治疗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采用弹性酶诱导方法,在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制作动脉瘤模型,实验组载瘤动脉内植入渐变网格球扩支架,对照组不植入支架。观察3个月,复查造影并行统计学分析,并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对实验组支架植入前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拟合动脉瘤内时间-密度曲线。结果实验组载瘤动脉内均成功植入渐变网格球扩支架,其中1个动脉瘤植入后即刻和3个月造影未见动脉瘤显影,其余5个动脉瘤显影较淡;3个月时,DSA显示支架位置均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支架植入后时间-密度曲线与术前相比,对流相降低而弥散相增加。对照组1只动物造影前死于麻醉意外,其余5只观察3个月,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病理显示:实验组1只不显影的动脉瘤血管内膜已完全覆盖支架,而另5只未愈合的动脉瘤颈部支架仍然裸露;对照组动脉瘤体厚薄不均匀,弹力层均消失。结论单纯使用渐变网格球扩支架可促进兔囊状动脉瘤愈合,且对载瘤动脉无明显影响。
王奎重刘建民杨志刚黄清海许奕洪波陆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时间-密度曲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