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G[2013]7010)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池馨颜强李鹏刘济明赵晓鹏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小蓬竹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地上部
  • 1篇植物
  • 1篇生态场
  • 1篇生态因子
  • 1篇濒危
  • 1篇濒危植物

机构

  • 2篇贵州大学

作者

  • 2篇刘济明
  • 2篇李鹏
  • 2篇颜强
  • 2篇池馨
  • 1篇文爱华
  • 1篇高攀
  • 1篇赵晓鹏

传媒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小蓬竹种群地理分布及其种群分布格局
2014年
采用Greig-Smith相邻格子取样法,研究了小蓬竹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小蓬竹的地理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种群的分布格局随着样方的增大,呈现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的规律;小蓬竹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空间格局都受到其克隆增殖方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海拔和年平均降雨量是小蓬竹地理分布格局的主要制约因子,而坡度和坡向是其种群空间格局的主要制约因子。
赵晓鹏刘济明李鹏颜强池馨
关键词:地理分布生态因子
濒危植物小蓬竹地上部生态场效应分析
2014年
[目的]分析小蓬竹(Drepanostachyum Luodianense)地上部生态场效应,为建立小蓬竹濒危机制及合理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设置7个小蓬竹种群(Q1~Q7)样地,实测样地内所有小蓬竹竹丛的平均冠丛高、冠丛半径、竹丛株数和竹丛直径,通过构建小蓬竹生态场模型,对小蓬竹地上部生态场的作用特性、空间变化规律和作用范围进行定量研究.[结果]7个样地小蓬竹种群的平均生态势最大值大小次序为φ7> φ4> φ3> φ6> φ1> φ2> φ5,小蓬竹地上部生态势随着与小蓬竹作用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并在场源处达最大值;不同样地小蓬竹生态势的消减形式及刻画生态势空间变化率的生态场梯度曲线分别近似于Gaussian分布与Rayleigh分布;根据经验模型估测得到小蓬竹地上部生态场有效作用距离10.62~14.52 m,作用范围平均为12.08 m.[结论]小蓬竹地上部生态场生态势的大小、生态场梯度、作用范围均与其形态大小紧密相关,场源植物活力参数为影响生态势大小的主导因子.
颜强刘济明李鹏池馨张东凯文爱华高攀
关键词:小蓬竹生态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