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17)

作品数:11 被引量:82H指数:5
相关作者:类彦立徐奎栋孟昭翠孙瑞平代仁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底栖动物
  • 3篇洋底
  • 3篇中国海
  • 3篇小型底栖动物
  • 2篇多毛纲
  • 2篇中国近海
  • 2篇鳃丝
  • 2篇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小型底栖生物
  • 2篇领部
  • 2篇近海
  • 2篇丰度
  • 2篇刚毛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单细胞
  • 1篇单细胞真核生...
  • 1篇底栖生物
  • 1篇动物生态
  • 1篇动物生态学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0篇类彦立
  • 7篇徐奎栋
  • 3篇孙瑞平
  • 3篇孟昭翠
  • 2篇代仁海
  • 2篇杜永芬
  • 1篇张素萍
  • 1篇李承春
  • 1篇和莹莹
  • 1篇于婷婷
  • 1篇王家栋
  • 1篇于子山
  • 1篇吴秀芹

传媒

  • 5篇海洋科学
  • 3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海多毛环节动物多样性及区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多毛环节动物是海洋底栖大型生物群落中最为习见且数量占优势的组成之一,有关其区系分类、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点一直是该类研究聚焦的领域。综合中国海域多毛环节动物的研究记录,基于对已往分类学报道的核实,系统分析了黄海的多毛类物种多样性特点,提订了黄海278种多毛环节动物的最新名录及地理分布状况,同时对黄海及其他中国海域的多毛环节动物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区系概况进行了比较和初步探讨。
类彦立孙瑞平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中国海域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学
中国近海秋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2007年秋季搭载开放航次对黄海、东海、南海3个海域共10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3个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以黄海最高,为(2 132±946)个/10 cm2,东海次之,为(1 954±2 047)个/10 cm2,而南海仅(156±56)个/10 cm2;平均生物量(干质量)依次为(2 193±1 148)μg/10 cm2、(1 865±1 555)μg/10 cm2和(212±22)μg/10 cm2。3个海区分选出的14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中,丰度上均以自由生线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量的85%、89%、85%。在生物量上,黄海以自由生线虫贡献最多(33%),多毛类居次;东海二者比例相近(约为37%),而南海则以多毛类占绝对优势(56%)。在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上,3个海区差异较大:分布于沉积物表层0~2 cm的小型底栖动物在黄海高达90%,东海仅46%,在南海为63%。统计分析表明,本研究站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沉积物中的叶绿素及脱镁叶绿酸含量和底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该结果与本航次之后在广东湛江和海南以东的南海海域开展的908调查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后者的小型底栖动物及线虫丰度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近海受人类干扰影响较大。
王家栋类彦立徐奎栋孟昭翠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
海洋底栖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方法学综述被引量:12
2007年
在浮游生态系统(pelagic ecosystem)中,原生动物是细菌和微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的主要捕食者,又是很多浮游动物(zooplankton)的重要的饵料来源。因此,原生动物被认为是食物网中从微型生物构成(microbial components)到较高营养级的一个能量传递的重要环节。
类彦立徐奎栋
关键词:动物生态学洋底原生动物饵料来源
食物和温度对海洋底栖纤毛虫——叶状突口虫种群增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为了解海洋底栖纤毛虫的种群动力学,揭示不同温度和食物条件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以一种潮间带常见且占优势的大型底栖纤毛虫——叶状突口虫(Condylostoma spatiosum)为对象,通过在室内15℃、20℃及25℃下分别投饲等边金藻、牟氏角毛藻、杜氏盐藻和三角褐指藻,进行种群增长研究.结果显示,叶状突口虫的增长率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15℃下的增长率远低于20℃和25℃下.同时,不同食物也对增长率产生了明显影响:杜氏盐藻投喂组的纤毛虫在3种温度下均获得较高的增长率(25℃下达0.692d-1)和最大的种群数量,等边金藻投喂组则在增长率和最大种群数量上均较小,而15℃下牟氏角毛藻投喂组的种群增长率最低(仅0.103d-1).统计分析显示,食物和温度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叶状突口虫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01).本研究表明,底栖纤毛虫在较高温度和较佳食物条件下可获得更高的种群增长率.由于底栖纤毛虫的多样性(大小、食性等)及食物因子(类型及品质)的复杂性,以及食物与温度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经由不同温度和食物条件测得的种群增长率进而估算的纤毛虫生产力可能产生较大差异.因此,在底栖微食物网模型构建时应同时考虑温度和食物的交互影响.
李承春徐奎栋类彦立
关键词:种群增长率食物温度
海洋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09年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microbenthos)主要包括细菌(bacteria,cyanobacteria)、微藻(microalgae;主要为硅藻)及原生动物(protozoa)(Mare,1942)。底栖原生动物又常称为微型底栖动物(microfauna),主要包括纤毛虫、鞭毛虫和肉足虫等单细胞真核生物。其中,海洋鞭毛虫和纤毛虫常可达极高的丰度,如潮间带沉积物表层的纤毛虫密度可高达2500 ind/mL(Hamels et al.,1998;Dietrich et al.,2000;Wickham et al.,2000),而且原生动物的代谢率可占原生动物和小型动物总代谢率的29%~96%(Hamels et al.,2004)。因此,在底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杜永芬徐奎栋类彦立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小型动物食物网潮间带
2008年浒苔大暴发末期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被引量:18
2010年
在2008年夏季浒苔暴发末期,对黄海33个站位(其中冷水团中22个,浒苔暴发区域9个)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分布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在浒苔灾害严重的南黄海区域,沉积物中的粉砂-粘土含量较往年(2007年)有明显增加;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含量在大多区域较2007年变化不大,但在苏南至长江口近岸海域的含量有明显降低.所获的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垂直分布及各类群对现存量的贡献较往年未见明显差异.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375±793)ind.10 cm-2,生物量为(1203±707)μg.10cm-2.黄海小型底栖动物总体现存量较2007年低约1/3,并在浒苔暴发区域下降尤为明显,而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则略有上升,由此导致南黄海的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分布呈现从中央冷水区向外围减小的反常现象;相较于此,在浒苔灾害影响较小的北黄海则呈从冷水区向外围增加的趋势.统计分析显示,浒苔暴发区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盐度呈正相关,与叶绿素a含量不相关.浒苔的暴发对近岸的小型底栖生物现存量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但导致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并非缘于饵料匮乏,而更可能是浒苔暴发后的沉积与降解过程产生的影响所致.
吴秀芹徐奎栋于子山于婷婷孟昭翠代仁海类彦立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绿潮黄海冷水团
中国海的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 Ⅰ.鳍缨虫属被引量:3
2007年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four species of Branchiomma within Sabellidae (Polychaeta, Sabellida) from China Seas. Except for Branchiomma cingulatum (Grube, 1870) and B. serratibranchis (Grube, 1878), B. nigromaculatum (Baird, 1865) and B. pererai(De Silva, 1965)are the first records from China Seas.
孙瑞平类彦立
关键词:多毛纲鳃丝领部
中国海的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 Ⅱ.麦缨虫属被引量:2
2007年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three species of Megalomma within Sabellidae (Polychaeta, Sabellida) from China Seas. Except for Megalomma vesiculosum (Montagu, 1815), M. heterops Perkins, 1984 and M. bioculatum (Ehlers, 1887) are the first records from China Seas.
类彦立孙瑞平
关键词:多毛纲鳃丝领部
青岛湾小型底栖生物周年数量分布与沉积环境被引量:16
2011年
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对青岛湾潮间带泥沙质和沙质沉积物中的小型底栖生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逐月采样。研究发现,小型底栖生物在两个底质中的数量和分布上差异极大,泥沙质中的年平均丰度高达(4853±1292)个/10 cm2,沙质中为(1528±569)个/10 cm2,生物量则分别为(3186.9±1993.4)μg干重/10 cm2和(1601.5±786.2)μg干重/10 cm2。在季节相上,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在沙质底呈双峰模式(高值出现在6、12月份,低值出现在3、9月份);泥沙质中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1月份。在0—8 cm深沉积物中,48%的小型底栖生物集中于0—0.5 cm表层,分布在0—4 cm的逾86%。共发现13个主要类群,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泥沙质中为95%,沙质中为66%),其它较优势类群在泥沙质依次为多毛类(2%)、甲壳类幼体(2%)和桡足类(1%);沙质底则依次为甲壳类幼体(13%)、腹毛类(8%)和桡足类(6%)。泥沙质中线虫在生物量上的贡献达58%,而在沙质中其所占生物量(25%)低于腹毛类(28%)。聚类分析表明,泥沙质和沙质沉积环境间的相似度为87%,生物丰度组成间的相似度为71%;B IOENV分析表明,温度、盐度、粒度及粘土粉砂含量的组合最能解释月份和站位间的差异(r=0.614)。结合历史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青岛湾近海的沙质环境状况已有明显改观,但泥沙质的污染状况仍然堪忧,这由小型底栖生物的高丰度值、相较耐污的线虫所占的极高比例以及线虫与桡足类丰度的高比值即可看出。
杜永芬徐奎栋类彦立代仁海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生物监测
样品保藏方式与时间对海洋底栖细菌及原生生物荧光计数效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DAPI荧光染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浮游细菌及原生生物的定量研究,但对底栖生物的定量效能尚缺必要的研究。比较了冷冻和冷藏两种保藏方式以及保存时间对DAPI荧光计数底栖细菌、蓝细菌、硅藻、不同粒级自养小鞭毛虫(PNF)和异养小鞭毛虫(HNF)的影响。对黄海冷水固三个站位表层2cm底栖样品进行的4℃冷藏与-20℃冷冻避光保存的比较研究表明,两种保藏方式下两个站位的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显著差异,但另一站位的PNF(2~5μm和5~10μm)的冷藏保存显著优于冷冻保存。对选取的另外两个站位(0~2cm和2~5cm分层)的样品经1个月和4个月冷藏保存后的分析表明,对于底栖细菌、蓝细菌、PNF(5~10μm)、PNF(〉10gm)、HNF(〉10μm)和硅藻在保存1个月和4个月后的计数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PNF(2~5μm)、HNF(2~5μm1、HNF(5~10μm)保存4个月的数量明显低于保存1个月的样品,如其中一个站位的0~2cm分层的PNF(2~5μm)丰度减少了47.4%,2~5cm分层的丰度减少了59.6%,HNF(2—5gm)和HNF(5~10μm)经4个月后丰度降为0。本研究表明,对底栖细菌、蓝细菌以及原生生物的定量计数可因样品、保藏方式及保存时间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对于底栖样品短期内宜采用避光、冷藏保存,并在带回实验室后尽快分析。
孟昭翠类彦立和莹莹徐奎栋
关键词:冷藏原生生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