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可诱导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质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BMP4)的正常来源及隐睾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比较两者体外定向分化的差异,为研究部分隐睾患儿成年后不育的原因提供具有人类遗传背景的体外研究模型。方法①建立可诱导表达BMP4的正常来源及隐睾特异性iPSCs,将正常来源iPSCs作为对照组,隐睾特异性iPSCs作为隐睾组;利用多西环素(doxycycline,Dox)进行诱导,筛选出BMP4表达量最高的细胞株;②将外源性添加BMP4的正常来源iPSCs作为外源性添加BMP4组(外源组),将Dox内源诱导BMP4表达的正常来源iPSCs作为Dox内源诱导BMP4表达组(内源组),此两组共同作为实验组;在细胞形态和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实验组两组间BMP4因子诱导效果的差异;③通过Dox诱导BMP4的表达、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d acid,ATRA)组成的三步法诱导分化方案,逐步诱导人的正常来源及隐睾特异性iPSCs向生精细胞方向分化,在基因及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株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的差异。结果①经Dox诱导后,在正常来源及隐睾特异性iPSCs两株细胞中均可检测到BMP4表达明显升高、同时多能性基因OCT4的表达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d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的3#细胞株与隐睾组的5#细胞株在Dox诱导后BMP4表达量最高;②与外源组相比,内源组的细胞株形态变化更为均一、同步,BMP4的基因表达量更高,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在向生精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对照组及隐睾组细胞的DAZL和PRDM1的表达量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隐睾组的VASA、SYCP3、ACROSIN和TEKT1的表达量于诱导d14和d21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染色结果显示:DAZL的阳性率在对照组和隐睾组细胞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隐睾组的VASA和S
目的对近十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领域内所发表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解析该科研领域的国际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其分析结果对于我国在该科研领域进行科研管理的意义及启示。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检索自2006—2015年发表的有关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文献,借助Web of Science及Citespace软件的引文分析功能,对其进行计量学分析,主要包括发文数量、高影响因子及高被引频率文献数量及各阶段的研究热点。结果本次共检索到4675篇文献,发文量前三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文献占比排名前三为加拿大、美国和法国,我国位居第十位;高被引文献主要出自美国和日本;高频主题词的演变和临床试验进展反映出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结论我国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的文献数量与世界保持同步增长态势,但高质量研究成果仍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该领域正在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移。该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可为将来科研管理部门预测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