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27)

作品数:23 被引量:476H指数:16
相关作者:蔡庆华唐涛徐耀阳蒋万祥李凤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枣庄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三峡水库
  • 9篇水库
  • 6篇底栖动物
  • 6篇水华
  • 6篇群落
  • 6篇群落结构
  • 5篇大型底栖动物
  • 5篇藻类
  • 4篇水系
  • 4篇类群
  • 3篇底栖藻类
  • 3篇水生
  • 3篇功能摄食类群
  • 3篇春季水华
  • 2篇藻类水华
  • 2篇水生植物
  • 2篇酸性矿山
  • 2篇酸性矿山废水
  • 2篇矿山废水
  • 2篇蓝藻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枣庄学院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长江三峡...

作者

  • 22篇蔡庆华
  • 10篇唐涛
  • 9篇徐耀阳
  • 7篇蒋万祥
  • 6篇李凤清
  • 5篇王岚
  • 5篇贾兴焕
  • 5篇黎道丰
  • 4篇傅小城
  • 4篇孔令惠
  • 4篇吴乃成
  • 3篇刘瑞秋
  • 3篇谭路
  • 3篇段树桂
  • 3篇张敏
  • 2篇曹明
  • 2篇叶麟
  • 2篇邵美玲
  • 2篇申恒伦
  • 1篇黄祥飞

传媒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生态学报
  • 3篇湿地科学
  • 2篇湖泊科学
  • 2篇生态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0
  • 10篇2009
  • 9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被引量:40
2009年
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通过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量化监测,对三峡水库湖北库区最大河流香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捕食者、滤食者、撕食者相对丰度较小;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明显受时空资源位的限制;香溪河物质循环能力、两岸物质的输入量和粗有机颗粒/细有机颗粒在九冲河明显高于其它河流,在冬季高于其它季节;物质输送能力以高岚河最高,在时间方面以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流速、电导、浊度、总氮、二氧化硅对香溪河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指示作用;二氧化硅和化学需氧量对物质输送能力具有指示作用;水温、水深、二氧化硅、总磷可作为沿岸物质输入量的指标;水温、二氧化硅可作为评估河道中粗、细有机颗粒比例的重要指标。
蒋万祥蔡庆华唐涛渠晓东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拟多甲藻昼夜垂直分布初步研究被引量:17
2008年
具鞭毛的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是三峡水库多数支流库湾春季甲藻水华的优势种类。研究表明,昼夜垂直迁移是鞭毛藻重要的生态学特征。拟多甲藻形态学特征虽然也有鞭毛和自由游泳能力,但至今仍没有关于该种类昼夜垂直迁移的描述。定点昼夜垂直分层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甲藻水华暴发的优势种之一拟多甲藻种3(Peridiniopsissp.3)是绝对优势种,相对丰度达到45%;该物种与其它鞭毛藻相似,有昼夜垂直迁移的生态学特征,白天趋于在水体上层聚集分布,晚上趋于在水柱中随机分布;太阳光的昼夜交替是影响拟多甲藻昼夜垂直迁移的重要环境因素。
徐耀阳蔡庆华黎道丰王岚孔令惠余伟
关键词:三峡水库春季水华光合有效辐射
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被引量:60
2009年
通过大型底栖动物的量化监测,对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97种,隶属6纲68科,其中,四节蜉、高翔蜉、短尾石蝇为该水系优势类群,不同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以冬季最为复杂,春、秋季次之,夏季相对简单.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集食者占优,其次为刮食者、捕食者和滤食者,撕食者丰度最小.典型对应分析表明,不同季节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因子差异较大;夏季和秋季营养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水深对各季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有影响.
蒋万祥贾兴焕周淑婵李凤清唐涛蔡庆华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
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浮游轮虫昼夜垂直分布及迁移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为了了解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浮游轮虫的昼夜垂直分布和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子,在春季甲藻(Peri-diniopsis sp.)水华暴发期间,于2007年2月26日08∶00至27日06∶00对浮游轮虫的昼夜垂直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轮虫虽在各个水层中均有分布,但是呈聚集分布形式。轮虫密度的垂直分布因种类和时间而异,优势种类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和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白天都存在一定的垂直迁移运动,且都是先向下、再向上的迁移过程,夜晚则不存在垂直迁移现象,且聚集程度明显低于白天。光照强度的变化是轮虫垂直迁移运动的重要影响因子。由于溶解氧和叶绿素a的浓度都很高,二者对轮虫的昼夜垂直变化影响不显著。
孔令惠蔡庆华王岚徐耀阳黎道丰黄祥飞
关键词:轮虫密度分布
香溪河水系附石藻类的时空动态被引量:26
2008年
香溪河系长江三峡水库湖北库区内第一大支流.对香溪河2005年7月—2006年6月干流及主要支流上12个样点的附石藻类进行调查,共观察到藻类218种,其中硅藻183种、绿藻24种、蓝藻10种、黄藻1种,硅藻门的线形曲壳藻为绝对优势种.其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时空动态差异显著(或接近显著),总平均值分别为32和1.54.附石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年总平均值分别为8.75×109cells.m-2和14.62 mg.m-2.不同样点的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古夫河支流最高,九冲河支流最低,两者相差一个数量级;不同季节附石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趋势.附石藻类密度及叶绿素a含量与海拔及水流流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总氮呈正相关.
贾兴焕吴乃成唐涛蔡庆华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悬浮物动态被引量:15
2009年
在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春季藻类水华期间开展了水体悬浮物动态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总悬浮物浓度的中位数是6.80mg·L-1,波动范围是0.66~134.92mg·L-1,从河口到库尾入库点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无机悬浮物空间格局与总悬浮物基本相似,而有机悬浮物空间格局与总悬浮物差异较大,与叶绿素a较为相似.回归分析表明:库湾中部水域叶绿素a与总悬浮物、有机悬浮物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分别解释了总悬浮物、有机悬浮物总变异的66.7%~96.7%和58.9%~85.5%;在库湾两端(河口与库尾)叶绿素a与悬浮物参数均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在库湾中部水域,有机悬浮物比无机悬浮物更能解释总悬浮物的变异;在库湾两端,无机悬浮物比有机悬浮物更能解释总悬浮物的变异.这意味着库湾中间水域总悬浮物的动态主要受有机悬浮物内源性生产的影响,而河口或库尾总悬浮物的动态主要受外源性的无机悬浮颗粒物输入的影响.
徐耀阳王岚韩新芹蔡庆华
关键词:春季水华
黄河主要水系水环境与底栖动物调查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2005年5月对黄河水系的42个采样点进行了水质与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黄河水质总体污染严重,干流兰州段以上相对较好,但下游及支流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超标。在这些样点上共采到底栖动物90种,分属5门23科60属。其中,水生昆虫67种(74.4%),寡毛类15种(16.7%),软体动物5种(5.6%),甲壳动物与线形动物各一种(2.2%)。物种组成上水生昆虫的摇蚊幼虫和寡毛类的水丝蚓为主要类群。在数量分布上,全流域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411.1ind·m2。,生物量为1520.1mg·m2。干流密度与生物量(144.3ind·m2和151.6mg·m-2)相对支流(1173.5ind·m-2和5430.1mg·m-2)明显偏低。与1958年和1982年的资料相比,所获得的物种数相近,但组成上有很大变化:而在密度生物量上,这次调查结果相对较低。
傅小城叶麟徐耀阳蔡庆华
关键词:黄河流域底栖动物生态分布
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底栖藻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9
2009年
分别于2004年5月和11月对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22个采样点的底栖藻类进行研究。共采获底栖藻类150种,分属3门(硅藻、绿藻和蓝藻),37属。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96.5%),线性曲壳藻(Achnanthes linearis)和Achnanthesdeflexa为绝对优势种,其相对丰富度分别为35.3%和11.0%。细端菱形藻(Nitzschia dissipata)和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parvulum)是雅砻江(锦屏段)干流的优势种,而线性曲壳藻、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和Achnanthes deflexa是其他支流的优势种。基于底栖藻类的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对两次的采样点进行去势对应分析(DCA),结果发现:两次采样雅砻江(锦屏段)干流样点与其他支流样点在DCA第一轴上得到了很好的分化,表明研究区域底栖藻类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这主要是由干流的特殊生境所致。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影响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有所差异。总磷(TP)是5月份影响底栖藻类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11月份影响底栖藻类空间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为氨氮(NH4-N)和海拔(Elevation)。
吴乃成唐涛黎道丰刘瑞秋曹明蔡庆华
关键词: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典范对应分析
溪流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地适合度模型的构建与河道内环境流量研究——以三峡库区香溪河为例被引量:18
2008年
基于对香溪河河流生态系统的多年研究,以该流域河流大型底栖动物最优势类群四节蜉为指示生物,建立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基于长期的连续的野外现场实测数据的水生生物栖息地适合度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HSM).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文中将河道内环境流量分为3个层次,即河道内最小需水量、最小环境流量和适宜环境流量,并利用水文法和加权可利用面积法(weighted usable area,WUA)分别构建了这3个层次的河道内环境流量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香溪河的最小需水量为Tennant法中描述为差或最小状态的流量(即0.615 m3.s-1),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维系河道景观多样性,应将多年平均流量的42.91%(即2.639 m3.s-1)作为研究地点的适宜环境流量.综合考虑水文和生物因素,从3个层次确定了河道内环境流量,可以为香溪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较准确地计算河道内最小环境流量提供探索性研究.
李凤清蔡庆华傅小城刘建康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不同水生植物对滇池入湖河道污水净化效能的比较被引量:31
2008年
有关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研究已有广泛报道,但现有成果多来源于静态的室内研究,所用植物多为生活型接近的物种。为了比较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河道污水的原位净化效果差异,构建了由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马尾草(Equisetum flu-viatile)、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 Michx.)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等4种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塘系统,研究塘中不同植物对滇池入湖河道污水中氮、磷等指标去除效能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水力冲击负荷能力,能适应河道污水水质和水量均不稳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污水中CODCr、NH3-N、NO3-N、TN和TP等指标均有去除作用;但各种植物对不同指标的去除能力有较大差异,其中浮水植物水芹菜和沉水植物狐尾藻综合净化效能较强。整个植物塘系统对CODCr的去除率最高,达到41.4%;而对NO3-N的去除率最低,只有5.7%。研究成果对滇池入湖河流及其它类似污染水体的生态治理具有示范作用。
黄亮黎道丰蔡庆华唐涛
关键词:水生植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