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26)

作品数:21 被引量:405H指数:12
相关作者:宋立荣李林刘永定张婷肖邦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滇池
  • 6篇微囊藻
  • 3篇藻毒素
  • 3篇水华
  • 3篇水体
  • 3篇微囊藻毒素
  • 3篇蓝藻
  • 3篇沉积物
  • 2篇营养化
  • 2篇鱼体
  • 2篇水华蓝藻
  • 2篇水库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金藻
  • 2篇降解
  • 2篇富营养化
  • 2篇沉水
  • 2篇沉水植物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0篇宋立荣
  • 6篇李林
  • 4篇刘永定
  • 3篇李敦海
  • 3篇周易勇
  • 3篇谢志才
  • 3篇肖邦定
  • 3篇甘南琴
  • 3篇张婷
  • 3篇王智
  • 2篇欧丹云
  • 2篇李建秋
  • 2篇李根保
  • 2篇陈伟
  • 2篇刘剑彤
  • 2篇吴幸强
  • 2篇王丑明
  • 1篇万能
  • 1篇沈银武
  • 1篇米玮洁

传媒

  • 9篇水生生物学报
  • 4篇湖泊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Zoolog...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滇池藻类生物量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51
2008年
以滇池全湖选取的40个样点,从2001年9月到2002年8月对全湖水体中的叶绿素a的含量每月进行调查,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细胞数每两个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叶绿素a的含量(月均值)从2002年1月的0.015mg/L增加到2002年8月的0.10mg/L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水体温度也从1月的10℃上升到8月的28℃;叶绿素a含量的全湖均值则显示出南部水域低,北部水域高的态势,其中又以1号位点最高。滇池地区常年盛行的西南风导致藻类向北的水平运动加强对这一结果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种群优势度的结果也显示出蓝藻(Cyanobacterium)的优势度高达100%,其中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又最为常见。但在2002年3月,束丝藻成为了优势种群,表明滇池藻类的优势种群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在各项理化指标当中,叶绿素a(Chl.a)与水温(WT)、总氮(TN)及化学需氧量(CODMn)有极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36、0.970和0.929,p<0.01。结果表明,氮已经取代磷成为滇池藻类生长的营养限制因子,表征有机污染物程度的CODMn也已成为藻类生物量的主要相关因子,由此可见滇池的富营养化程度极高,尤其是有机污染物浓度。
万能宋立荣王若南刘剑彤
关键词:生物量
水位调控法恢复富营养化水体沉水植物技术研究--以无锡五里湖为例被引量:21
2008年
利用降低水位后引种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然后根据水生植物的成活率与长势,逐步提高水位的水位调控方法,成功地在无锡市五里湖的退渔还湖区域大大地提高了水生植物覆盖度,水生植物的多样性也明显提高。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成本低廉的特点,值得在类似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中推广应用。
李敦海杨劭方涛刘景元刘永定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生植被
黑藻对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改善和营养元素的去除作用被引量:21
2009年
通过人工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50、100和150株/m2)的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对富营养湖泊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改善和营养元素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种植黑藻能显著提高水体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DO由3.95mg/L提高到10.42mg/L;沉积物Eh提高了58.6—109.4mV。黑藻的生长有效地降低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磷含量,水体中TP降低了38.9%—57.1%;NH4+-N的含量降低了90.2%;沉积物中TN的含量比试验前中期降低了70.0%。50、100和150株/m2三个种植密度间对水质和沉积物的改善效果差异不明显,说明当单位面积生物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改善效果也趋于饱和,故在富营养湖泊的植被恢复中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吴娟吴振斌成水平
关键词:黑藻沉积物
四斗朱水库蓝藻水华爆发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作为饮用水源的小型水库四斗朱连续几年在早春即开始爆发严重束丝藻水华(属于蓝藻)。水质分析发现,四斗朱水库的水质参数如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以及BOD和COD浓度并不高,但明显高于其上游的石门塘水库,这说明在四斗朱水库的集水区存在污染源。本文分析了在低营养盐浓度情况下四斗朱水库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认为由于集水区内的农业、生活、水土淋失以及自然沉降等途径导致水库营养浓度升高,并由于未知营养、气温回升以及水库生态系统失衡等因素,导致蓝藻水华暴发。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李敦海刘景元邢伟王坎常锋毅潘小洁刘永定
关键词:水库蓝藻水华
背角无齿蚌摄食率及对水中叶绿素a清除能力的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椭圆背角无齿蚌是云南滇池的一种主要贝类物种。为探索该物种应用于滇池水体生物操纵的可行性,采用半野外模拟和原位围隔的方法,文章研究了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及对水中Chla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3—28℃的温度范围内,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IR)和湿重(W)呈现显著的相关冪指数关系:IR=aWb,1龄蚌和3龄蚌符合下列关系式:IR=6.2283X0.45,(R2=0.94);IR=0.0002X2.2,(R2=0.93)。3龄蚌的摄食率高于1龄蚌,且随生物量的增加摄食率有所减少。实验同时证明,背角无齿蚌有良好的清除水体中Chla的效果,对降低CODMn、TP含量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且3龄蚌优于1龄蚌。通过方差分析综合分析得出,在生物量为4.17只/m3时,清除水体Chla的效果最优。
丁涛李林彭亮左艳霞宋立荣
关键词:滇池背角无齿蚌摄食率围隔
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演变与成因分析被引量:30
2011年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高达75%:其次是水生昆虫(39%)。滇池全湖底栖动物密度为1776ind/m2(其中寡毛类1706ind/m2;摇蚊科68ind/m2)。近20年滇池全湖底栖动物的丰度比较发现,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呈一种先急剧上升,而后明显下降的过程,而摇蚊科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寡毛类中的耐污种相对丰度增加,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成为绝对优势种,其平均相对丰度达到了74.1%。摇蚊科相对丰度减少,以前广泛分布的异腹鳃摇蚊(Einfeldiasp.)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细长摇蚊(Ch.attenuatus)、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等耐污种;软体动物种类变得单一,许多高原湖泊特有的软体动物均已消失,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牟氏螺蛳(M.mondi)、光肋螺蛳(M.mansugi)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极危物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也被列入了濒危物种。滇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尤其是草海物种多样性从20世纪50年代的2.70降到现在的0.30。半个多世纪以来总氮、总磷与物种数和多样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底栖动物群落衰退的成因主要是生境破坏、水质恶化、蓝藻爆发、沉水植物消失、种质库匮乏等。
王丑明谢志才宋立荣肖邦定李根保李林
关键词: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布被引量:5
2008年
采样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鲁湖、梁子湖、后官湖、牛山湖、三角湖、龙阳湖、墨水湖、月湖以及太湖)沉积物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分布及其与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湖泊酶的活性明显较高,湖内酶的活性亦有明显的异质性,排污口、水生植物凋落区以及未疏浚点的活性明显较高。在垂直方向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表层显示较高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因此,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均能诱导酶的产生;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深度变化的趋势不明显,且在疏浚与未疏浚点显示相近水平,这种现象可能源于酶与腐殖质的结合;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初步揭示了二者在有机质降解与腐质化过程中的偶联;细菌和放线菌(而非真菌)似为酶的主要生产者。并讨论了氧化还原酶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的作用。
郭亚新2宋春雷2刘云兵李建秋周易勇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湖泊富营养化
微波蒸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鱼体中土霉味化合物被引量:11
2009年
采用微波蒸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鱼体中常见的两种土霉味化合物,即2-甲基异茨醇(2-MIB)和土腥素(Geosmin)。研究并优化了微波蒸馏萃取过程的关键参数(微波蒸馏时间、载气流量),结果表明微波蒸馏6min、载气流70mL/min为土霉味化合物微波蒸馏萃取的最佳条件。在此优化的条件下,土霉味化合物能够充分地从鱼体中蒸馏出来,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方法使馏分中的土霉味化合物吸附于纤维涂层上,将其在250℃高温下解吸,并用GC-MS分析。基于此测定方法,鱼肉中2-甲基异茨醇和土腥素的检测限均达到0.1μg/kg,且其在1—20μg/k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987、0.995。因此,用该方法分析鱼体中痕量的(ppb级)的土霉味化合物,结果可靠。
张婷李林陈伟宋立荣
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宁波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被引量:13
2012年
2009年4月—2010年1月,对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季度调查,并对其环境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4纲28属30种,其中寡毛类5种、水生昆虫18种、软体动物7种.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群落周年次级生产量分别为1 233 m-2、8.0 g/m2(以湿质量计)和35.3 g/(m2.a)(P/B系数法估算),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东钱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长跗摇蚊、菱跗摇蚊和霍甫水丝蚓,红裸须摇蚊为冬季单一优势种.依据底栖动物密度的多维序列分析,可将东钱湖分为4个湖区.基于GIS平台,运用克里格插值法,构建动物参数及BI(Hilsenhoff生物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东钱湖底栖动物群落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摇蚊幼虫多分布在谷子湖及中部湖区,而软体动物主要聚集在中部偏西南及北部湖区.BI评价结果表明,东钱湖的整体水质为中度污染(BI为7.58),其在时空上有较大差异.其中,2009年4、7、9月为轻度污染(BI为6.66~7.33),2009年11月—2010年1月为中度污染(BI为8.32~8.39);在空间尺度上,中部及北湖偏东部湖区污染较轻,其次为谷子湖及五里塘湖区,南湖偏南部湖区污染较重.
熊晶蒋小明王丑明谢志才敖鸿毅刘剑彤
关键词: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微囊藻毒素在滇池螺蛳各组织中的积累及动态分布被引量:6
2011年
螺蛳是我国的一种特有腹足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高原湖泊中,是重要的经济螺类。为了探讨微囊藻毒素(MC)在螺蛳各组织中的分布及季节动态规律,于2008年1月及5~10月间按月采集滇池螺蛳样品,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了肝脏、消化道、性腺及肌肉中MC含量。结果表明,MC在螺蛳的肝胰腺、消化道、性腺及肌肉中MC的含量均值分别为3.38±1.90、2.72±1.63、1.23±0.97和0.35±0.43μg/g DW;统计分析表明肝胰腺和消化道中M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两者显著高于性腺,性腺显著高于肌肉。MC在各组织中含量最高月份出现在7月,含量最低月份出现在5月。相关性分析表明,性腺和肌肉组织中MC含量与周围环境水体中总MC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按照WHO推荐的人体每日可允许摄入量TDI(≤0.04μg/kg人体重)标准进行推算发现,食用螺蛳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张君倩谢志才王智宋立荣李林甘南琴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螺蛳生物积累滇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