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X024)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黄敏刘小涛谭力扬李珍鲍建竹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4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形而上学
  • 2篇语言
  • 2篇语言哲学
  • 2篇哲学
  • 1篇戴维森
  • 1篇信念
  • 1篇休谟
  • 1篇因果关系
  • 1篇因果观
  • 1篇语法
  • 1篇哲学家
  • 1篇哲学解释
  • 1篇哲学理论
  • 1篇真理
  • 1篇真理论
  • 1篇证成
  • 1篇指称
  • 1篇日常语言
  • 1篇同构性
  • 1篇批判性考察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 3篇上海大学
  • 2篇东华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钟山职业技术...

作者

  • 3篇黄敏
  • 2篇谭力扬
  • 2篇刘小涛
  • 1篇鲍建竹
  • 1篇戴晓羚
  • 1篇何朝安
  • 1篇李珍

传媒

  • 2篇哲学研究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哲学
  • 1篇科学技术哲学...
  • 1篇哲学分析

年份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常语言与形而上学--基于转换语法的形而上学分析可行吗?
2013年
从研究语言入手研究形而上学,有逻辑学和语言学两条路可走。万德勒运用转换语法技术区分事实与事件这两个语义范畴,并认为它们分别对应于相应的形而上学存在物。这项研究假定,能够分离出独立于语法的语义范畴,从而能得到独立于语言的存在物类别。但是,对万德勒例子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事件与事实的区分中起作用的是语法而不是语义范畴。至少有些语义范畴不能从语法中分离出来,这就对通过语法研究来研究形而上学提出质疑。如果语义范畴不独立于语法,那么从语法研究将得不到形而上学。
戴晓羚黄敏
关键词:转换语法形而上学
为分析性辩护被引量:2
2012年
自从蒯因在著名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等一系列文章中对分析性做出批评以后,分析传统内已经很少有哲学家再对分析I生概念持肯定态度了;随之受到威胁的是意义以及逻辑必然性的概念。本文以鲍西安(P.A.Boghossian)提出的认识论的分析陛概念为基础,结合前期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关于逻辑命题的重言式解释,给出了关于逻辑命题的分析性的一种辩护。按照这一辩护,我们仍然可以拥有一种基于逻辑自明性的分析性概念;同时,对逻辑自明性也可以从重言式概念中给予解释。
黄敏
关键词:辩护逻辑命题维特根斯坦重言式自明性哲学家
对塞尔意向因果观的批判性考察被引量:1
2012年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解释上的差异,对自然事物的解释是因果解释,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则是意向解释。通常看来,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理由不等同于原因。然而,当代著名哲学家塞尔却认为意向解释必须合乎因果性,才能说明人类行为,为此他提出了一种用以说明的工具——意向因果关系理论。本文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考察,指出它所存在的主要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意向因果关系理论。
李珍
类比实践:实践的类比模型及其建构被引量:1
2014年
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视角为实践建立起了许多实践模型,布尔迪厄的类比实践则是一种典型的类比模型。类比模型以相似的普遍性为基础。布尔迪厄将这种普遍相似性分析为时间序列上的相似性和结构关系上的相似性。相应地,类比实践模型也从生成性类比和关系性类比两个方面予以建构。就前者而言,实践来自对原始习得的反复灌输;就后者而言,实践源自利益最大化和正式化的考量。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类比实践的类比不是解释性的类比,而是实践性的类比;第二,类比实践貌似理性的计算,实则是出自因反复灌输而获得的"习得的娴熟";第三,实践的类比模型只有在分析的意义才分为生成性类比和关系性类比,而类比实践本身是整一不可分的。
鲍建竹
关键词:习性场域
指称收缩论
2013年
在关于真理论的各种讨论中,真理收缩论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观点。真理收缩论可被视为对传统关于真的各种哲学理论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在于:收缩论认为真并非一个实质性的概念,因此严格说,试图为真概念给出实质性哲学解释的诸传统真理论并不是错的,而是误入歧途的。当前任何希望为传统真理论给出辩护和进行发展的尝试都必须以首先回应收缩论的挑战为前提。而在语言哲学的另一个基本领域,类似的情况也开始显现出来。这个领域就是指称问题领域。
何朝安
关键词:指称真理论哲学理论哲学解释语言哲学
“一门语言”的观念与“乱语”的诠释
2014年
维特根斯坦、乔姆斯基、戴维森等人曾先后基于不同理由对"一门语言"的观念提出质疑。戴维森认为,约定论语言观对语言能力的描述需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这三条原则与人们对"乱语"现象的成功诠释不相容。约定论语言观不能解释"乱语"的成功诠释;共享的语言知识对于成功诠释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如果认为一门语言是语言交流实践中双方必须共享的一个受制于约定的规则系统,那么,交流的成功(尤其是对乱语的成功诠释)就表明没有这种意义上的"一门语言"。从这个立足点重构的戴维森论证,既可以避免达米特和巴昂的解读缺陷,又能保留戴维森语言哲学的一些重要洞见。
刘小涛
关键词:戴维森
信念的组合性与信念的形而上学被引量:2
2014年
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的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的组合性特征的阐明,一方面,组合性是信念的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性不是信念的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的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性,而且,一个组合性的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的倾向。因此,在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的组合性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的组合性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的有力理由。
刘小涛
关键词:信念
弗雷格的“涵义”:认知解释与逻辑解释被引量:5
2014年
“涵义(sense/Sinn)”概念的提出,以及涵义与指称(reference/Bedeutung)之间的区分,常被认为是弗雷格对语言哲学作出的最为核心的贡献。人们通常认为,这个贡献在于对句子和表达式的认知意义作出了解释。也就是说,句子或表达式之所以在认知意义上有区别,是因为具有不同的涵义。
黄敏
关键词:弗雷格涵义逻辑解释语言哲学句子
定律的形而上学谱系——从休谟式随附谈起被引量:1
2012年
传统科学哲学中规则系统式定律观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分别代表了定律形而上学观点的最弱与最强的两端,而休谟式随附可以被看作处于这两端之间。这三者构成的定律形而上学谱系,都首先需要承诺对象及其属性的本体论优先性。可是,这时这一谱系的内部区间划分其实并不清楚。于是,对这三种观点尤其是休谟式随附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的哲学分析就是必要的,并且有可能在结合对实际的科学定律案例的分析后获得一种超出了已有形而上学观念的定律观。
谭力扬
关键词:形而上学
超越表达:论科学理论知识的先验特征与先验证成
2014年
一般来说,在科学哲学之中,对科学理论的考察都围绕着理论表达的方式、机制及其恰当性而进行,而且无论是科学理论的陈述观还是模型观都会将表达与同构关系密切地联系起来。这些考察的哲学背景都与关于科学理论的知识论、然后是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有关——尤其是对于知识论而言,是否可能、如何论证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合理性与普适性以及如何证成如此的科学理论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和表达及其恰当性有密切的关系。于是,与科学知识有关的怀疑论、工具主义挑战其实都来自于对基础的科学理论表达机制、被表达项的认定等产生的怀疑与挑战。可是,基于同构性的表达机制不可能完全消除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怀疑论挑战。这时,科学哲学的讨论就需要超越表达并将对科学理论知识的证成引向先验的进路。
谭力扬
关键词:同构性先验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