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504)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映红李小珍青玲李雪燕田艳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二点叶蝉
  • 4篇玉米
  • 4篇玉米鼠耳病
  • 2篇生命表
  • 2篇昆虫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病理
  • 1篇植物病理学
  • 1篇生命表参数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受害
  • 1篇饲养
  • 1篇人工饲养
  • 1篇种群
  • 1篇自然种群
  • 1篇温度
  • 1篇媒介昆虫
  • 1篇寄主
  • 1篇寄主植物

机构

  • 6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刘映红
  • 7篇李小珍
  • 3篇青玲
  • 3篇李雪燕
  • 1篇田艳
  • 1篇张玲
  • 1篇魏劲
  • 1篇周利飞
  • 1篇周利飞
  • 1篇赵志模
  • 1篇牛颜冰

传媒

  • 2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植物保护
  • 1篇Zoolog...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玉米鼠耳病及其媒介昆虫二点叶蝉消长动态和玉米受害损失测定被引量:2
2007年
对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二点叶蝉及其所传播的玉米鼠耳病的田间消长规律以及玉米受害后的产量损失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6℃时,玉米不发病;28℃和31℃时玉米鼠耳病的潜伏期较短,分别为4·85和4·64d。在高、中、低3个海拔高度上,玉米鼠耳病的田间消长动态受二点叶蝉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并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5·75、10·97和9·09。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均受到玉米鼠耳病发生程度的影响,随着该病病级的上升,玉米株高、地面直径、穗长、穗粗、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均相应下降。通过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对玉米单穗籽粒重损失率作通径分析,表明在玉米的产量构成中,千粒重下降是导致产量损失的主要因子。
李小珍刘映红周利飞张玲
关键词:玉米鼠耳病二点叶蝉
二点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被引量:7
2004年
二点叶蝉是玉米鼠耳病的一种重要介体昆虫,以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为食。研究表明该种群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和趋嫩绿性等特点,若虫共5龄。二点叶蝉对玉米的选择性最强,画眉草的选择性最弱。四川北部地区该虫1a发生3代,以越冬代和第1代危害严重。室内饲养二点叶蝉种群时,以5~7叶龄的玉米最佳。
李小珍刘映红
关键词:二点叶蝉生物学特性人工饲养
玉米鼠耳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玉米鼠耳病是一种重要的玉米病害,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发病。毒源、感病品种和介体叶蝉是该病害发生的基本条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这三者达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引起该病害发生流行。栽培抗病品种、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毒源是控制玉米鼠耳病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
李小珍刘映红李雪燕
关键词:玉米鼠耳病
温度对二点叶蝉的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被引量:9
2004年
在15℃,20℃,25℃,28℃,32℃,35℃恒温条件下,研究温度对二点叶蝉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拟合二点叶蝉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求出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发育上限、下限温度,组建不同温度下实验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计算种群增长参数,分析种群增长参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5℃下,卵不能完成发育,在35℃条件下3龄若虫不能存活。二点叶蝉种群增长最适温区为25~32℃。在该温区范围内,内禀生殖力为0.0631~0.0463,周限增长率为1.0561~1.0497,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I型,而在15℃不利条件下,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III型。
李雪燕刘映红魏劲青玲
关键词:二点叶蝉发育生命表温度
玉米鼠耳病及其介体二点叶蝉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玉米鼠耳病(Maize wallabyeardisease,MWED)是由介体昆虫二点叶蝉Cicadulina bipunctella(Mats)、Cicadulina bimaculata(Evans)以及Nesocluthapallida(Evans)传播的一种重要系统性植物病害。该病最早发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四川、贵州省和重庆市的多个县(市)爆发,近年来又在日本九州、冲绳等地区发生,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玉米鼠耳病的发生发展与介体叶蝉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传毒规律、玉米品种、玉米生育期、环境条件以及栽培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毒原、栽培抗性品种、选择合理的栽培措施是有效降低该病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从玉米鼠耳病的发生发展、病原,介体二点叶蝉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传毒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二点叶蝉及玉米鼠耳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玉米鼠耳病及其介体叶蝉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李小珍刘映红青玲李雪燕
关键词:二点叶蝉玉米鼠耳病
六种寄主植物对二点叶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20
2004年
在 2 5℃恒温条件下 ,以盆栽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大麦及虮子草为食料 ,研究了食物对二点叶蝉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二点叶蝉在虮子草上不能完成世代发育 .在其余 6种寄主植物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雌成虫寿命及单雌平均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 .从卵到若虫期的发育历期在高粱上最短 (2 4 1d) ,玉米上次之 (2 4 2d) ,小麦上最长 (2 5 5d) ;取食水稻时 ,若虫的存活率(4 0 8% )最低 ,成虫寿命最短 (12 2d) ,单雌平均产卵量 (12 3粒 )也显著低于其它 5种寄主植物 .用生命表参数综合评价表明 ,6种寄主植物中 ,谷子和玉米最适合二点叶蝉生长发育及繁殖 ,其次分别为高粱、大麦、小麦、水稻 .
李小珍刘映红田艳
关键词:二点叶蝉生命表参数寄主
二点叶蝉自然种群的时空动态被引量:3
2004年
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K值 ,描述玉米上二点叶蝉自然种群在 3个海拔高度上的空间格局及时序动态。在玉米生育期间 ,二点叶蝉种群即可作聚集分布亦可作均匀分布。 4月中下旬 ,二点叶蝉种群呈均匀分布 (K <0 ) ;5月份 ,呈聚集分布 (K >0 ) ;6月上中旬呈均匀分布 (K <0 )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呈聚集分布 (K >0 ) ,表现为扩散→聚集→再扩散→再聚集的总趋势。K值亦表明 ,5月份高海拔聚集强度最高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则低海拔的聚集强度最高。根据Taylor的幂函数法和Iwao的M -X回归方程的系数 ,高。
李小珍刘映红赵志模周利飞
关键词:二点叶蝉自然种群负二项分布昆虫
玉米鼠耳病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5年
玉米鼠耳病(maize wallaby ear disease,MWED)是近年在我国玉米上新出现的病害,已对四川北部、重庆及贵州等地的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该病在玉米上引起显著矮缩,叶变小,僵硬,叶背面形成白色、扁平的腊泪状瘿瘤等典型症状。玉米鼠耳病毒(Maize Wallaby Ear Virus,MWEV)可能与我国发生的玉米鼠耳病有关,国外报道MWEV的昆虫介体有3种:二点叶蝉(Cicadula bipunctella)、斑翅二室叶蝉(Balclutha punctata)及Nephotettix pall-ida,但研究表明我国发生的MWEV仅与二点叶蝉及斑翅二室叶蝉有关。更新栽培技术、改变生态条件及传播介体暴发是引起MWED流行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MWED的分布与危害、病原致病因子的鉴定、病害流行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青玲牛颜冰刘映红李小珍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玉米鼠耳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