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2BJY031)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建林孙自保李萍熊伟王元林更多>>
相关机构:西藏农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生态
  • 2篇农业
  • 2篇农业生态
  • 2篇农业生态系
  • 2篇农业生态系统
  • 1篇影响参数分析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结构
  • 1篇数学模型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晚更新世以来
  • 1篇西藏农业
  • 1篇灰色关联
  • 1篇灰色关联分析
  • 1篇更新世

机构

  • 4篇西藏农牧学院

作者

  • 3篇王建林
  • 1篇李萍
  • 1篇胡单
  • 1篇王莉
  • 1篇孙自保
  • 1篇包再德
  • 1篇王元林
  • 1篇熊伟

传媒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系统工程理论...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藏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1995~2002年西藏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的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主要受农业发展的影响。种植业时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最大,而从各种农产品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分析,青稞和小麦的贡献率最大;畜牧业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为第2位,而猪的饲养量是影响畜牧业产值的主要因素;木材采伐对林业产值的贡献率最大,林产品次之。针对西藏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宜重点发展的产业为蔬菜和饲料作物种植、家禽养殖业和林产品开发。表6,参8。
孙自保李萍冯平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灰色关联分析
小麦-玉米间作生态系统能流参数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以小麦-玉米间作生态系统为例,较系统地研究了初级生产者(农作物、杂草)、次级生产者(害虫、天敌)和分解者(微生物、原生动物和腐生动物)的能流参数值结果表明,该生态系统能流具有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化效率高,通过食物链递减率大,各营养层内每生产单位能量所需的能量相对较少,上一营养层对下一营养层能量利用程度逐渐增大等特征。
王建林王莉包再德王元林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最优增长单部门模型的建立与影响参数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在对农业生态系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建立了描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最优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并对能量参数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随着α、β、b和ρ值的增大,D、C、K和Y值逐渐增大;但随着n、a和δ值的逐渐增大,D、C、K和Y值则逐渐减小。
王建林胡单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数学模型
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迁移与气候变化关系被引量:5
2004年
根据西藏地区50 KaBP以来18处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资料,整理西藏旧石器中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三次迁移”假说,即五万年以来西藏古文化发生过三次迁移与融合:第一次,50KaBP^10KaBP,居住在藏南定日苏热一带的旧石器古人类向藏北迁移与扩展,形成了藏北旧石器与中石器文化区;第二次,6 KaBP^3.6 KaBP,居住在藏北申扎、双湖一带的中石器古人类沿唐古拉山南麓向东迁移,形成了新石器早期著名的昌都卡若文化,而生活于普兰霍尔的中石器古人类则沿雅鲁藏布江流域向东迁移,形成了林芝文化;第三次,3 KaBP^2.2 KaBP,居住于昌都和林芝的古人类向拉萨和山南一带迁移,促进了藏南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繁荣和以雅隆为主的藏文明的兴起,气候变化是这三次文化变迁的主因。
王建林熊伟
关键词:气候变化晚更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