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C38B02)

作品数:11 被引量:212H指数:7
相关作者:赵翠萍郑斯华王勤彩陈章立周连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地震
  • 5篇水库
  • 5篇库区
  • 4篇地壳
  • 3篇震源
  • 2篇地质
  • 2篇噪声
  • 2篇三峡水库
  • 2篇深部
  • 2篇面波
  • 2篇反演
  • 2篇背景噪声
  • 2篇S波
  • 2篇层析成像
  • 1篇大姚地震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震成因
  • 1篇地震观测
  • 1篇地震活动

机构

  • 11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赵翠萍
  • 4篇王勤彩
  • 4篇郑斯华
  • 3篇杨卓欣
  • 3篇周连庆
  • 3篇陈章立
  • 2篇刘瑞丰
  • 2篇赵旭
  • 2篇郑现
  • 2篇蔡晋安
  • 2篇刘宝峰
  • 1篇张先康
  • 1篇丁锋
  • 1篇华卫
  • 1篇乐会军
  • 1篇宁百齐
  • 1篇王洪体
  • 1篇李国主
  • 1篇赵必强
  • 1篇李志雄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Earthq...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被引量:104
2011年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近几年积累的大量M_L≥2.5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在分别反演得到13个不同构造研究区域的介质衰减模型、348个台站的场地效应的基础上,自0.1~20 Hz的SH观测波形数据中逐步消除了仪器、噪声、儿何扩散、传播路径的介质衰减、台站场地效应等影响后,恢复了2573次3.0≤M_L≤6.0地震的震源谱,采用ω平方震源模型拟合震源谱后,利用Brune的圆盘模型计算了它们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中国大陆中小地震的震源特征,比较了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应力降释放水平,综合讨论了地震应力降与震源深度、机制解类型、地震大小等各种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大陆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在0.1~20 MPa之间,绝大多数在10 MPa以下.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青藏块体东北缘及龙门山断裂带东北缘是高应力降地震集中的区域,表明这里的断层受到相对较强的构造剪应力作用.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应力降△σ∝M_0^(3.14),不遵循常数应力降模型.在深度20 km以内,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对深度的依赖不显著,但在20 km以上深度显示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现象.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没有表现出与震源机制类型的相关性.本研究实现了震源参数的准实时计算,丰富了大陆块体内部地震震源定标率关系研究的样本.可以预见,随着中小地震数据的大量产出和积累,这些震源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将会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有实际物理意义的依据,得到的介质衰减模型及场地效应等也将对台网日常震级M_L测定所需的量规函数、台站校正值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赵翠萍陈章立华卫王勤彩李志雄郑斯华
关键词:震源谱震源参数应力降
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利波层析成像被引量:37
2012年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494个分布基本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和7个中国大陆周边地区IRIS台站资料,反演得到了中东部地区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本文使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从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首先通过对台站对间进行波形互相关和叠加运算,计算得到各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然后用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约125000条台站对间的频散曲线,并剔除了经验格林函数信噪比小于10的频散曲线.最后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周期8~40s、分辨率达0.5°的瑞利波群速度分布图像.不同周期的速度分布图像显示,研究区瑞利波群速度分布与地质构造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8~20s的瑞利波群速度在研究区内主要盆地表现为低速分布,而在造山带呈现高速分布;25~40s的瑞利波群速度图中,存在一条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分界线,该分界线与中国大陆东部的地壳厚度突变带基本吻合.25s以下周期,华北平原的显著低速区形态与该地区早第三纪以来的断块分布构造一致.揭示了盆地下方介质结构强烈的非均匀性,也与较厚的沉积层分布有关.低速的四川盆地中部,显示出显著的高速特征,揭示了四川盆地下方基底的上隆特征;20s以下周期的群速度图像中,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速度低于东南部,揭示出其地壳中上部介质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
郑现赵翠萍周连庆郑斯华
关键词: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地壳上地幔
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研究
金沙江下游水库区位于川滇地块东缘,由于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和华南地块的阻挡,地壳变形和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区域内四座梯级水电站规模巨大,其中向家坝和溪洛渡大坝蓄水后地震活动明显增加。在强烈的构造背景和水库蓄水的影响下,我们...
段梦乔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应力场
文献传递
新丰江库区上地壳三维细结构层析成像被引量:7
2013年
在新丰江库区布设一个范围约50km×40km、由50个地震临时台站组成的观测台阵,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人工震源产生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台阵中的20个台站和5个区域固定台还对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发生在库区的地方震进行了观测.本文联合利用人工地震莫霍面反射波走时和天然地震直达波走时,采用连续模型反演技术重建了库区上地壳P波、S波慢度扰动和Vp/Vs扰动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表明:新丰江库区东、西部地区上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库区东部地区构造复杂,多条断裂在该区呈交叉状分布.北西向的石角—新港—白田断裂带在库区段内具有复杂的岩性和构造特征,该断裂带在新港至双塘一线可能延伸至地下8km左右;近北东向的断裂带切割地壳较深.峡谷区及大坝以东附近地区存在上、下贯通的波速比高值区,尤其是大坝以西的深水峡谷区,存在一条顺河走向的陡倾角断层裂隙带,为库水渗透提供了良好通道.库区西部地区为相对稳定构造区,完整坚硬的花岗岩体透水性能较差,受库水渗透影响很小.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的形成与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峡谷区及大坝以东附近地区上地壳介质性质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微震分布在介质物性结构的特定部位,"软"、"硬"交错的介质环境是倾滑正断层型微小震产生的可能原因.
杨卓欣刘宝峰王勤彩赵翠萍陈章立张先康
关键词:水库诱发地震
新丰江库区深部地壳结构与构造研究
为了获得新丰江库区地壳结构和构造特征,根据测区地质构造条件和地震活动分布情况,布设了一个主动源深地震测深综合观测系统。它由一条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和一个三维地震台阵构成。宽角反射/折射剖面北西—南东向展布,穿过水库...
杨卓欣刘宝峰王勤彩王洪体赵翠萍
文献传递
三峡水库坝址及邻区中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被引量:11
2011年
利用三峡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Sg波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重建了三峡水库坝址及邻区中上地壳的三维速度图象,研究了地壳深部构造,主要结论是:①黄陵背斜的岩性具有固结程度高、岩体均匀完整、埋藏深度至少达14km的特征;②秭归盆地与边缘构造由于岩层一致,而速度结构相同;构造变形的强度决定了秭归盆地及周缘区域沉积层的厚度分布和速度结构特征;③中上地壳中存在上地幔部分熔融物质,主要分布在秭归盆地和培石附近下方;④结晶基底的构造不均匀,顶面和底面起伏变化大,厚度和速度变化较大;⑤速度梯度带与重力梯级带位置一致,重力梯级带成因需要考虑深部构造和介质因素.
李强赵旭蔡晋安刘瑞丰
关键词:三峡水库S波速度结构
利用尾波包络线反演方法研究2003年大姚地震震中区下方地壳的非均匀结构被引量:1
2010年
以单次散射模型、球形辐射源、一维线性速度模型为基础计算理论包络线,通过尾波归一化方法把理论与观测包络线结合起来形成非线性方程组,用迭代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大姚震区的散射系数空间分布.结果显示,MS6.2和MS6.1地震序列的主震和余震基本都分布在高散射系数区内.MS6.2地震序列震源深度在研究区中部向下弯曲绕过低散射系数区,在深度剖面上呈弧形分布;震源深度较浅的MS6.1地震序列向北西、南东方向的扩展终止于两端的低散射系数区.大姚强震区10km深度上的高散射系数条带沿震源断层分布,暗示了震区下方断层破碎带的存在.
王勤彩陈章立郑斯华
关键词:散射系数
三峡库区三维Vp,Vp/Vs,Qp和Qs精细结构层析成像
<正>地震波速度是决定地壳结构的重要参数。精确的速度结构对于地震定位、震源机制、矩张量反演等研究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以决定地壳介质的组分。然而,只通过地震波速度通常不足以充分了解地壳的精细结构,尤其是其中的流体分布状态。将...
周连庆赵翠萍郑现陈章立
关键词:三峡库区地质结构层析成像
文献传递
三峡水库库首区地壳深部构造环境与地震成因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利用地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和三峡水库蓄水前的地震,研究三峡坝址及邻近区域的地壳深部构造环境与地震关系,探讨地震成因。结论如下:三峡地区蓄水前地震与地壳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地震基本发生在地壳深部高速异常构造与低速异常构造接壤处形成的速度梯度带上或附近,这表明,速度梯度带是地壳深部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方,具有隐伏断裂的特征。三峡地区在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以及受上地幔部分熔融物质变形、膨胀、垂直向上的扰动场与伸张应力和热应力作用,导致地壳中断裂和隐伏断裂活动或产生新破裂,发生地震。
李强赵旭蔡晋安刘瑞丰赵翠萍
关键词:蓄水地震成因隐伏断裂
Study on the S-wave Splitt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ngtan Reservoir Area,Guangxi,China
2011年
In this paper,the shear wave splitting features of the Longtan reservoir area are studied by adopting the traditional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polarization analysis,using the data recorded by the seismic network founded by a project under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llar Program from April 2009 to April 2010.We found that most of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t seismic st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overall regional stress field,but local structures and faults may control or influence the fast shear-wave polarization direction.The time-delay normalized to source-station path is between 10 to 25ms/km,and among them,the time-delay is about 10ms/km at the LIL and XIL sites,which are farther away from the dam.The water depth is relatively shallow and seismic activity relatively weak after water storage,indicating the effect of reservoir water penetration,or loading,on the state of cracks in the reservoir area.We also found that the delay time changes consistently with the water level at stations DPD and GAL.It may be related to crack expansion and water penetration caused by the reservoir impoundment.
Shi HaixiaZhao Cuiping
关键词:水库区S波分裂剪切波分裂偏振方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