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2002DIB20067)

作品数:6 被引量:121H指数:5
相关作者:余锦华段丽瑶荣艳淑丁裕国刘晶淼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市气候中心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降水
  • 2篇汛期
  • 2篇汛期降水
  • 2篇西太平洋
  • 2篇华北汛期降水
  • 1篇地表
  • 1篇地表通量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日变化特征
  • 1篇盛夏
  • 1篇盛夏降水
  • 1篇涛动
  • 1篇特征及成因分...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西部
  • 1篇热带
  • 1篇西太平洋副高
  • 1篇西太平洋副热...

机构

  • 3篇河海大学
  • 3篇天津市气候中...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天津市气象科...
  • 1篇天津市气象科...
  • 1篇天津市气象台

作者

  • 4篇余锦华
  • 3篇荣艳淑
  • 3篇段丽瑶
  • 1篇刘晶淼
  • 1篇建军
  • 1篇丁裕国
  • 1篇任健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水文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20世纪80和90年代华北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1
2007年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乎有一半的年份出现干旱,90年代华北的干旱频率比80年代更高。本文从干旱基本状况、干旱强度和干旱空间分布出发,对华北地区这两个年代的干旱进行了比较,并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等方面,探讨了这两个年代干旱的成因。研究表明,在干旱强度和空间分布上,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表现了更显著的增暖趋势。8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极涛动显著增强,中高纬度地区为气压正距平带控制;9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正负距平波列相间分布,存在EU和PNA遥相关型。本文还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该指数90年代显著高于80年代,且与华北地区降水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华北地区旱涝预测的指标。
荣艳淑余锦华段丽瑶
关键词:干旱特征北极涛动
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型特征及其在初夏的预兆被引量:31
2006年
文中应用NCEP/NCAR 500 hPa逐日资料对影响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给出了盛夏旱涝分别与“西高东低”和“东高西低”流型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初夏与盛夏的环流演变特征,得知若在6月500 hPa华北出现异常增高过程时,则盛夏多出现“西高东低”流型,华北少雨;反之,6月华北出现异常低压过程时,盛夏多出现“东高西低”流型,华北多雨。6月华北高压区环流特征与盛夏的环流型相关系数达0.597,与华北中部盛夏降水相关系数为0.562,为初夏进行盛夏旱涝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依据。以此为根据建立了初夏对于天津盛夏降水短期气候预测的经验方法,在2002—2004年的业务应用中预报趋势都是正确的。
梁平德段丽瑶周鸣盛周梁丹
关键词:环流型
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对华北汛期降水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5
2005年
利用1980~2001年青藏高原月平均地表温度、1961~2001年我国160站月降水以及NEC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青藏高原5~6月地表温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场的正值中心位于高原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偏少年,青藏高原前期5~6月地温以负距平为主且距平值较小;相反,降水偏多年,青藏高原前期5~6月地温以正距平为主且距平值较大.EOF和SVD的分析表明,青藏高原5~6月地温和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第一典型场都表现出大体一致的变化特点.此外,诊断分析得到,青藏高原5~6月地温偏高年,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北;地温偏低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南.
余锦华荣艳淑任健
关键词:华北汛期降水西太平洋副高
青藏高原西部地表通量的年、日变化特征被引量:21
2004年
利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改则和狮泉河两个自动观测气象站1998年全年每天24个时次的风速、温度和湿度等梯度观测资料,采用湍流相似理论,计算了改则和狮泉河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以及潜热通量。结果表明:改则和狮泉河两地的地表湍流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且其季节变化的相同点表现在感热通量均在5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而潜热通量均在8月份最大。不同点表现在改则的潜热通量在12月份最小,狮泉河1~5月平均潜热通量为负,以凝结为主,改则的月平均蒸发及全年的蒸发总量比狮泉河的要大。而其感热通量比后者的都小。日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明显,表现在夏季地表通量的日变化幅度大,冬季要小得多。
余锦华刘晶淼丁裕国
关键词:青藏高原
华北汛期降水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相关分析探讨被引量:5
2006年
利用1980~2002年青藏高原月平均地表温度、1957~2002年我国华北地区104站月降水,分析了青藏高原地表温度与华北以及各分区汛期(7、8月)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5月地表温度与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高相关区域位于高原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偏少年,青藏高原5月地温以负距平为主;降水偏多年,青藏高原5月地温为大范围的正距平,距平中心也位于高原的东北和西南部。SVD的分析表明,青藏高原5月地表温度和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第一典型场表现出一致的变化特点,前者的分布型态与华北地区干旱或洪涝对应的合成分布以及相关系数场相似,高值区域分别位于高原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后者的高值区域,位于华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华北不同区域汛期降水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相关有明显的差异,华北中部和东部与5月高原地温的正相关最显著,其它地区与上年10~12月地温的负相关最显著,同时,影响各分区夏季降水的高原地温关键区也有所不同。
余锦华建军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对华北盛夏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8
2008年
应用1958~2002年NCEP/NCAR 500 hPa再分析资料,分析夏季逐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10°~130°E、20°~50°N区域脊线活动情况。发现盛夏(7~8月)副高在588 dagpm以上、脊线在30°N以北的日数与华北降水有大范围正相关区,中心相关系数0.561(显著性水平为0.001)。分析发现西太平副热带高压越过30°N的初日(连续3天副高脊线越过30°N的首日)早晚与华北盛夏降水量显著相关,初日与华北盛夏的平均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385,即副高北上早华北盛夏降水多,反之副高北上晚华北盛夏降水少。110°~130°E区域副高脊线越过30°N的日数和初日能更好地描述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乃至我国东部盛夏降水的关系,对实际业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段丽瑶荣艳淑梁平德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盛夏降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