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YZDA2010-03)

作品数:11 被引量:595H指数:6
相关作者:郭朝先金碚廖建辉李钢刘戒骄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制造业
  • 2篇中国产
  • 2篇碳排放
  • 2篇自由贸易
  • 2篇货币
  • 2篇货币体系
  • 2篇工业化
  • 2篇国际分工
  • 2篇国际货币
  • 2篇国际货币体系
  • 2篇分工
  • 2篇产业结构
  • 1篇新兴经济
  • 1篇新兴经济体
  • 1篇新型国际分工
  • 1篇英特
  • 1篇英特尔
  • 1篇再工业化
  • 1篇增长极
  • 1篇中国产业发展

机构

  • 11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华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篇金碚
  • 3篇郭朝先
  • 2篇刘戒骄
  • 2篇李钢
  • 2篇廖建辉
  • 2篇马祥祐
  • 1篇向奕霓
  • 1篇杨丹辉
  • 1篇赵龙华
  • 1篇渠慎宁

传媒

  • 3篇中国工业经济
  • 2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财经问题研究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产业组织评论

年份

  • 1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国再工业化及其思考被引量:41
2011年
过去几十年美国去工业化给就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少突出问题,引起朝野各界对再工业化问题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再工业化成为当前美国总统和国会的一个重要议题。美国正在采取措施促进国内制造业发展,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我国重视和借鉴。全球化、新技术和不断增强的国际竞争迫使制造业比以往更具创新性。作为高收入国家,美国的再工业化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领域,而是采取以创新为中心、以高端为重点的战略重建制造业竞争力。此战略要求政府加大对特定领域支持力度,提高公共和私人投资水平,发挥美国制造业企业与众不同的技术和组织能力。
刘戒骄
关键词:再工业化制造业
全球竞争格局变化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新型国际分工的视角被引量:1
2011年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链的深度分解和分工深化,进而引发国际竞争格局变化,全球产业发展和竞争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在不断演化的竞争格局中,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也面临着新的路径。后危机时代,中国应加快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杨丹辉
关键词:国际分工金融危机产业转型升级
决定国际竞争格局变化的重大趋势
2011年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风暴,不仅使世界经济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而且进一步促使国际竞争格局加速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自由贸易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最重要的关键因素,能掌握并融入自由贸易发展趋势,根据自我要素禀赋积极配合发展的国家,都因此享受到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并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占到重要的位置。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金融格局,却是一个不完善的体制,埋下国际经济波动的风险。而在上述背景下,当前的国际竞争格局已正在出现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成为影响未来国际竞争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新国际共通货币的出现,尤其是亚元的形成走势,以及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别是亚洲区域化的发展,成为决定国际竞争格局变化的两大重要趋势。发展中国家除了应积极融入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妥善应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变迁外,应该积极发展和建立有效管理和适合国情的金融资本市场,并借此将资金引导进入本身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科技创新中,才能在未来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走出自己的成功道路。
马祥祐金碚
关键词:自由贸易国际货币体系
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被引量:28
2011年
本文提出并结合案例分析了生产分割后制造业的四种基本组织方式。分析表明,制造业企业根据市场竞争强度权衡技术和成本,选择生产分割方式和程度。在竞争强度较低的产业,企业优先考虑维持技术优势,倾向选择内部一体化生产组织方式,自己投资建造工厂。在竞争强度较高的产业,企业优先考虑营造成本优势,倾向选择外购,最大程度利用第三方设施。竞争强度提高将推动企业在更大范围寻求更有效率的制造地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采取更加开放的组织方式。只有科学把握制造业组织方式演进规律,创造并利用制造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才能改善中国这个发展中工业化大国的产业国际分工地位。
刘戒骄
关键词:制造业
中国省域工业结构的聚类与时空演化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使用我国31个省份2000~2009年面板数据对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一个基本固定的分类格局,不同类别分布的空间特征为大致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二市为中心并逐渐向外过渡,证明了三个增长极对地区工业结构影响的重要性。研究发现,不同类别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类Ⅰ(三个增长极外加福建)主要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类Ⅱ(紧邻增长极的东中部部分省份)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资源利用偏向加工;类Ⅲ(内陆纵深处的中西部部分省份)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资源利用偏向于加工,且地区经济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依然较大;类Ⅳ(边疆省份)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资源利用为开采和加工并重;类Ⅴ(西藏)工业化水平极低。此外,本文还发现,无论是各类别成员之间还是整体上,地区产业结构都存在趋同缓慢加强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以来组间贡献率稳步提高,2008年后省域工业结构趋同主要是由组间趋同导致,这表明中国工业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快。
李钢廖建辉
关键词:聚类分析产业结构产业趋同增长极
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被引量:227
2010年
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碳排放继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或者地区结构的变化、传统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国碳减排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短时间内,在产业内部推进产业内升级,特别是工艺创新和工艺升级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则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选择;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减排的目的。
郭朝先
关键词:碳排放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被引量:149
2010年
利用STIRPAT模型对未来中国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首先,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展示目前我国各地碳排放的基本情况;其次,对中国198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从中得出我国总体碳排放趋势;再次,在先前回归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碳排放的峰值出现时间进行预测。研究发现:技术对峰值的影响较为重要。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高,而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相对较低,则不能在2050年内出现峰值。同样,若碳强度降低速度相比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为快,则会推动排放提早达到峰值。按照目前发展趋势,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碳排放强度合理下降,中国的峰值到达时间应为2020-2045年之间。因此,保持碳排放强度的不断下降对我国尽快出现碳排放峰值至关重要,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应是今后的重点工作任务。
渠慎宁郭朝先
关键词:STIRPAT模型碳排放
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被引量:70
2012年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出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新变化。除了苏联解体这样的政治性事变导致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之外,促使世界工业化基本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首先是国际经济格局特别是产业发展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其中,世界经济重心东移是这一变化的最重要表现之一。中国崛起成为加速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巨大引擎。中国工业化进程不仅表现得惊人的快速,往往被称为"压缩式的工业化",即在一个相对很短的时期内完成其他国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而且突出地具有区别于,甚至是相反于其他国家的许多特点。当前,中国工业正处于进军世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关键阶段。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化而在其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各种结构不平衡现象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一个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国工业化过程,一方面是西方工业化技术路线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受到东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因此,中国工业化尽管在技术路线上同西方工业化没有实质性区别,但在体制机制上却有极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既有中国改革开放尚未深化、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的因素,也有许多中国特色因素。当中国工业化进入在30多年辉煌成就基础上继续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历史时刻,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又成为全社会最重要的关注焦点。
金碚
关键词:工业化中国产业发展
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过高了吗被引量:87
2011年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研究大多认为中国第二产业比例过高,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本文从发达国家三次产业效率、三次产业供给与需要、国际贸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以下基本判断:一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并非反映了第三产业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也绝非说明了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高级;二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的同时,最终消费中第二产业提供的商品比例并没有大幅下降;三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是以发达的国际贸易为基础,以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前提,因而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不具有全球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高的基础;四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的不断提高也是以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价格扭曲为基础,如果第二产业价格大幅上升,其占比将会大幅上升。本文利用购买力平价分行业的数据计算了我国2000—2009年的产业结构;计算结果显示目前通行的产业结构数据高估了第二产业近14百分点,本文计算的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32∶63。2009年的产业结构已经与日本等国2000年相接近;与目前中国人均GDP相同时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相比,中国第二产业的比例不是高了,而是低了;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还有提升的空间,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加快发展仍旧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及产业政策的着力点。虽然经过30年快速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要素禀赋在不断发生量变,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要素禀赋的质变尚未发生,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仍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研究表明至少在"十二五"期间这一状况不会改变。
李钢廖建辉向奕霓
关键词:产业结构竞争力
当前国际需求变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当前国际需求变化的特点是发达经济体的需求相对下降、新兴经济体需求相对上升。对中国产业外部需求而言,发达经济体的需求仍居于主导地位,但重要性程度有所降低,而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则呈快速增长态势。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需求向新兴经济体转变的步伐,但发达经济体需求的下降很难直接由新兴经济体需求的扩张来弥补,中国产业外部需求条件在一定时间内将呈恶化状态。这给中国产业发展既带来直接的威胁,又展带来潜在的机遇。
赵龙华郭朝先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发达经济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