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C35B01-8)

作品数:10 被引量:233H指数:8
相关作者:安张辉刘君陈军营范莹莹杜学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地震
  • 6篇汶川地震
  • 4篇震前
  • 3篇DEMETE...
  • 3篇M
  • 2篇地电
  • 2篇DEMETE...
  • 2篇HHT方法
  • 1篇地磁
  • 1篇地磁场
  • 1篇地电场
  • 1篇地电阻率
  • 1篇地电阻率异常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异常
  • 1篇地震预报
  • 1篇电场
  • 1篇电磁
  • 1篇电磁场
  • 1篇电磁扰动

机构

  • 9篇中国地震局兰...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天津市地球物...

作者

  • 8篇安张辉
  • 7篇陈军营
  • 7篇刘君
  • 6篇范莹莹
  • 5篇杜学彬
  • 5篇谭大诚
  • 5篇郑国磊
  • 5篇解滔
  • 2篇谭大成
  • 2篇元丽华
  • 2篇范滢滢
  • 1篇解涛
  • 1篇李宁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华南地震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M_S8.0地震前DEMETER卫星探测的离子温度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安张辉范莹莹刘君谭大诚陈军营郑国磊解滔
关键词:汶川地震
DEMETER卫星磁场波形数据分析方法初探被引量:6
2011年
为充分利用法国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中心提供的磁场波形数据对地震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详细介绍了峰度演化方法,并对峰度演化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最后将峰度演化方法应用于汶川地震前后DEMETER卫星所记录到的实际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所采用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处理DEMETER卫星记录到的磁场波形数据;汶川地震发生之前较长时间段内,磁场数据的峰度随时间的变化较为平缓,从地震发生前10天开始,其峰度演化在距离震中最近位置时刻附近出现尖峰现象,预示着有外部场源的信号的介入,这种现象在地震发生以后较长时间段内一直存在,这与此次地震的临震和余震对应较好,在对磁场的影响进行排除后,更进一步增强了尖峰现象和地震之间的联系。
安张辉谭大诚陈军营范莹莹刘君解涛
关键词:汶川地震
汶川M_S 8.0大震前的电磁现象被引量:73
2010年
本文应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MEM)等处理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地震震中周围电磁台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电、地磁场变化,得到:(1)在汶川大震前,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电磁台记录了显著的自然电场变化、地电场功率谱值增大以及地磁场日变化波形畸变等电磁现象,特别是地电场周期约小于3h的低频成分的谱值增大了3个数量级以上.(2)在距离主震震中约500km范围内,记录了地电、地磁场低频谱值增大为主的电磁现象,特别是距离主震震中最近的成都台地电场谱值增大了4个数量级.(3)震前电磁现象的时空分布与青藏高原的大震活动(包括2008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有大空间尺度的构造关联性.本文讨论了电磁现象的机理,认为在震前地下介质内部的微裂隙发展、定向排列过程中,微破裂"机-电转换"作用和地下水运移等多因素引起了地电、地磁场变化.在本次大震前电磁现象的时空强图像很复杂,可能原因是台站所在处的地下局部介质作用和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引起了复杂的电磁现象.
范莹莹杜学彬Jacques Zlotnicki谭大成刘君安张辉陈军营郑国磊解滔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电场地磁场
汶川MS8.0级大震前天基与陆基电场资料联合应用研究被引量:20
2011年
利用边际谱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前天基和陆基电场变化情况进行了联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电场方面,由重复轨道和连续轨道电场边际谱演化看出,电离层电场从2008年4月27日左右开始,其边际谱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现象(增大1~2个量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汶川地震发生.(2)陆基电场方面,中法合作的松山台从4月25日~29日开始出现电场边际谱增强现象(增大2个量级),成都台、陇南台和天水台在4月10日~14日开始出现了边际谱增强现象(增大2个量级),天水台和陇南台边际谱增强现象出现时间与成都台相差不大,但结束时间不完全相同,松山台、天水台的结束时间要早于陇南台和成都台.(3)陆基和空间电场边际谱出现增强现象的时间来看,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
安张辉杜学彬范莹莹刘君谭大诚陈军营解滔
关键词:汶川地震DEMETER卫星
几次大震前的地面和空间电磁场变化被引量:34
2011年
本文应用非线性谱估计方法(MEM方法)、电/磁场脉冲能量统计方法,处理了四川汶川M_S8.0(2008)、新疆于田M_s7.3(2008)和青海玉树M_s7.1(2010)地震及强余震附近的地面电/磁场和Demeter卫星电离层磁场观测数据,研究了地震电/磁场变化,得到:在震中附近及周围出现了震前地电/地磁场极低频成分功率谱密度(PSD)增大、电磁脉冲能量增大的电/磁异常现象;在出现地面电磁异常的时段内,电离层磁场出现了PSD增大、磁脉冲能量增大的震前磁异常现象.最后,我们讨论了地面、电离层电磁异常现象的机制.
刘君杜学彬Jacques Zlotnicki范莹莹安张辉
关键词:地震DEMETER电场磁场电磁扰动
在地震预报中的两类视电阻率变化被引量:128
2010年
研究了地震预报中的两类视电阻率变化及其产生原因.第Ⅰ类变化属于地震前兆现象,是震前中期、短临阶段的视电阻率异常;第Ⅱ类变化是在中国大陆或西北、华北等大区域,同步、似同步发生的视电阻率长趋势变化的转折/加速异常,或在长趋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下降/上升异常.此类异常的时空丛集现象对应中国大陆、大区域的高地震活动水平及其周边远距离的大震活动.基于两类变化的表现特征,研究了2008年四川汶川MS8.0大震前的视电阻率变化,认为在震前中期阶段,位于松潘-甘孜活动地块边缘的4个台记录了突出的视电阻率异常,但震前短期阶段的前兆信息弱、无临震信息,不能实施短临预报.
杜学彬
关键词:强地震视电阻率汶川地震
星载电场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2012年
给出一种新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处理方法——HHT方法,并把该方法首次应用于星载电场数据处理中.以2004年9月15日菲律宾6.0级地震前两天(13日)DEMETER卫星经过震中区域上空所记录到的数据为例,对ULF频段的电场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相应的HHT时频图谱.另外,还利用DEMETER卫星中心网站提供的SWAN软件计算得到了相应的小波变换时频图谱,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两种方法对异常信号出现的位置时刻的描述有相同的能力,但HHT方法在异常信号的细节描述上更为清晰,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安张辉元丽华范滢滢刘君谭大诚陈军营郑国磊
关键词:DEMETER卫星HHT方法
HHT方法在地电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10年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一种新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处理方法 HHT(Hilbert-Huang Transform)方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创新性,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数值检验.把该方法应用于新疆和田地电场台站和陕西西安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得到了各自的经验模态分解图、HHT时频图和相应的边际谱图,从这些图中可以清楚看出各自的频谱特征.最后阐述了HHT方法在地电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安张辉元丽华李宁范滢滢谭大诚陈军营郑国磊
关键词:HHT方法经验模态分解
断层构造对地震地电阻率异常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分析了典型震例,研究了断层构造对地电阻率异常空间分布的影响;应用弹-塑性二维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含断层的地质体中介质应变的空间不均匀分布,换算为视电阻率变化,解释了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空间不均匀分布的现象.研究表明,震源区周围地电阻率中期、短临异常空间不均匀分布的根本原因是断层构造以及不同震源机制引起的地下介质变形的不均匀性.
郑国磊杜学彬陈军营谭大成安张辉范莹莹刘君解滔
关键词:地震地电阻率不均匀性断层
汶川M_S8.0、海地M_W7.0地震电磁信号小波能谱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成都、江油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及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MW7.0地震前后DEMETER卫星记录的电离层磁场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电阻率和电离层磁场的小波能谱及其相对变化.结果表明:①对应汶川大震前成都台N58°E测道地电阻率中期下降变化和短期上升变化的时段,地电阻率小波能谱相对变化显著增大,江油台N10°E测道地电阻率在主震前记录到了临震异常,在临近主震前后,电离层磁场特别是x分量的能谱及相对变化显著增大,展现了与汶川大震明显对应的地电阻率、电离层磁场变化的似同步异常;②在海地地震前夕,电离层磁场x,z分量的能谱也出现了显著增大的现象,类似于汶川大震前后电离层磁场的能谱增大变化.
解滔杜学彬刘君范莹莹安张辉陈军营谭大诚
关键词: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地震异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