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439)

作品数:9 被引量:70H指数:4
相关作者:赵金垣关里张雁林温韬王喜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一氧化碳
  • 7篇中毒
  • 7篇急性
  • 7篇急性一氧化碳
  • 5篇一氧化碳中毒
  • 4篇急性一氧化碳...
  • 3篇脑病
  • 3篇迟发
  • 3篇迟发性脑病
  • 2篇血液
  • 2篇血液流变
  • 2篇血液流变学
  • 2篇症状
  • 2篇中毒后
  • 2篇体外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学习记忆
  • 1篇学习记忆功能
  • 1篇学习记忆功能...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大学

作者

  • 9篇赵金垣
  • 8篇关里
  • 6篇张雁林
  • 4篇温韬
  • 4篇王喜福
  • 1篇王现伟
  • 1篇沈扬
  • 1篇朱明霞
  • 1篇徐希娴
  • 1篇李宗洋
  • 1篇邓敏
  • 1篇张俊
  • 1篇樊东升
  • 1篇贾彬彬

传媒

  • 3篇中国工业医学...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年份

  • 3篇2010
  • 4篇2008
  • 2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在体微透析观察大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对大鼠脑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CO中毒组,采用腹腔注射CO法染毒,首次染毒剂量为120ml/kg,然后每隔4h注射一次,共3次维持剂量60ml/kg,对照组以同样方法和剂量注射空气。观察首次染毒后24h内各组动物血碳氧血红蛋白(HbCO)浓度变化,同时利用在体微透析技术观察脑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在末次染毒后11h内及第10d的变化特点。[结果]腹腔注射CO染毒后,大鼠血HbCO浓度迅速增高,在首次染毒后1~2h达高峰,维持剂量连续染毒时,血HbCO浓度可维持在55%以上达15h,末次染毒6h后降至正常水平;朱次染毒后,大鼠脑纹状体DA水平增加,其代谢产物明显减少,至第4~6h开始逐渐恢复,第11h恢复到正常水平;末次染毒后第10天中毒组动物纹状体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再次明显降低,其代谢产物水平明显升高。[结论]CO中毒血HbCO浓度恢复正常水平后,提示DA及其代谢产物再次出现异常变化可能与急性CO中毒迟发性锥体外系神经精神症状有关。
关里赵金垣温韬张雁林
关键词: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多巴胺纹状体锥体外系症状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2
2007年
一氧化碳(CO)是急性中毒导致死亡最常见的窒息性气体,大量进入体内的外源性CO能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损害。其中最严重的是部分患者表现为急性期意识障碍恢复后(“假逾期”),出现以神经精神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NS)。急性CO中毒性DNS病患者经过临床“假逾期”再次出现以认知和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双相”的临床过程特点,患者以痴呆表现为主,可伴有精神和意识障碍、锥体及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等。
关里赵金垣
关键词: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精神症状
外源性一氧化碳对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性一氧化碳(CO)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SH—SY5Y的影响,进一步探讨CO中毒脑损伤的机制。方法SH—SYSY细胞在含有不同浓度CO的装置中培养12h,然后用MTI'法检测细胞存活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用荧光酶标仪测定caspase-3的活性,并用Western印迹的方法检测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000、10000ppmCO处理SH—SY5Y细胞12h后显著降低细胞的存活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分别达29.03%和41.6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caspase-3的活性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红/绿荧光强度的比值由正常的5.97分别降低为1.56±0.07和0.34±0.02;而且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100ppm CO对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的存活率、caspase-3的活性、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以及Bax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高浓度的外源性CO(1000、10000ppm)对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造成损伤,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而低浓度的CO(100ppm)对SH—SY5Y细胞没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邓敏赵金垣樊东升张俊沈扬
关键词:一氧化碳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
大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血液流变学动态变化的特点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其在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NS)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CO法制备急性CO中毒大鼠模型;采用Pulsinelli-Brierley方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根据神经病理学检查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试验鉴定大鼠是否发生DNS,并进一步观察出现脑病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特征.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在再灌注后很快出现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明显增加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血液凝固性增强等凝血功能障碍;急性CO中毒DNS模型大鼠早期可见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36.717±1.818),且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29.65±0.61)亦均降低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同时凝血功能明显下降,此间未见明显的循环功能障碍.在末次染毒1 d后上述指标开始向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表现转变,7~14 d后达到高峰,但不及缺血再灌注组变化剧烈.结论 急性CO中毒后可诱发微循环障碍,且具有与其他原因所致循环障碍不同的特点,此变化可能是CO中毒后发生DNS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关里李宗洋赵金垣徐希娴温韬张雁林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血液流变学再灌注损伤
血红素加氧酶-1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海马损伤的保护性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系统(HO-1)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90只大鼠分为4组,即空气对照组、急性一氧化碳(CO)染毒组、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CO组、锡原卟啉(SnPP)+CO组,每组15~25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HO-1蛋白的表达情况;测定各组大鼠脑水肿程度及大鼠24 h死亡率,脑海马丙二醛(MDA)浓度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及活性水平变化;以HE染色观察脑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学改变及损伤程度。结果急性CO中毒组大鼠脑海马出现严重损伤,表现为染毒24 h后海马组织含水量为88.9%,死亡率为25%,海马MDA浓度4.23 nmol/mg,海马caspase-3活性(光密度值:4.67)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和空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学检测结果亦显示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发生坏死,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密度降低44%。给予Hemin预处理能诱导大鼠海马HO-1高表达,并对海马损伤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表现为Hemin预处理大鼠海马组织含水量降低,为84.2%;24 h死亡率降低为5%,海马MDA浓度为2.5 nmol/mg,caspase-3活性(光密度值:2.18)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CO染毒组。此外,Hemin预处理亦使染毒大鼠的病理学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坏死数目显著减少。HO活性抑制剂SnPP可部分阻断上述保护性作用,表现为SnPP预处理后CO染毒大鼠海马组织水肿程度加重(海马含水量为91.2%),24 h死亡率增加(30%),氧化损伤加重,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出现明显水肿和坏死。结论HO-1诱导表达对急性CO中毒引起的大鼠脑海马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HO-1系统在防护急性CO中毒海马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HO-1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其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caspase-3蛋白表达和活性对抗细胞凋亡有关。
关里温韬王喜福张雁林赵金垣
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血红素加氧酶海马CASPASE-3
微透析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近几十年来利用微透析技术在许多组织中开展了监测内源性及外源性物质浓度及其含量的研究。该技术已经逐渐显示出其能直接且在线反映某物质在组织器官中信息的特点,同时微透析技术对组织器官是安全的,因其产生的损伤机体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本文主要综述了微透析技术原理及其在疾病进展监测等临床研究领域的应用,同时展望了该技术在职业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关里赵金垣
关键词:微透析灌流液药代动力学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特点被引量:3
2008年
一氧化碳(CO)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的窒息性气体。中毒除可造成急性中毒性脑损伤外,约有10%-30%患者经过“假逾期”又可发生迟发性脑病(DEACMP),其原因至今仍困扰着临床医生。本研究重点比较了急性CO中毒与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动态变化及神经病理学改变,综合探讨血液流变在DEACMP发病中的意义。
关里温韬张雁林王喜福赵金垣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变化神经病理学改变急性CO中毒DEACMP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家兔脑血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家兔脑血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在迟发性脑病(DEACMP)中的可能作用。方法腹腔注射CO制备急性中毒模型,使血HbCO浓度达50%以上持续30~36h,动态检测初次染毒后30min、6h及末次染毒后10min、6h、12h、18h、24h、3d、7d、14d颈静脉血的全血粘度(200s-、100s-、50s-、3s-)、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钙离子浓度([Ca2+])、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PT)的变化,并进行全血细胞分析。结果家兔末次染毒后10min,不同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即有显著降低,24h后则逐渐升高,14d时仍高于正常;末次染毒后10min至14d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粘度亦均高于对照组;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于末次染毒后10min明显延长,3d后方大致恢复正常;血浆[Ca2+]于末次染毒后10min明显下降,24h后恢复正常;红细胞(RBC)计数和红细胞压积(Hct)于末次染毒后18h升高,14d仍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CO中毒早期,脑循环即出现血液浓缩和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RBC和Hct升高,血[Ca2+]下降、凝血时间延长等;3d后凝血功能虽见恢复,但血液浓缩未见改善,RBC、Hct、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持续升高,这些脑循环障碍的高危因素可能是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王喜福王现伟关里张雁林赵金垣
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凝血功能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家兔红细胞微观血流变学变化及其意义的探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家兔红细胞微观血流变学变化及其在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CO方法制备急性CO中毒模型,使血中HbCO浓度达到50%以上持续30~36 h。动态检测初次染毒后6 h及末次染毒后30 min、24 h、3 d、5 d、7 d、14 d时颈静脉血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流动性、红细胞电泳率、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家兔末次染毒后30 min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渗透脆性、膜流动性显著下降,逐渐恢复后,于第3天再次降低,持续约14 d;末次染毒后30 min,红细胞电泳率增快,而后逐渐恢复正常,但3 d后其值逐渐减慢,持续约14 d;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于末次染毒后30 min明显升高,而后虽然出现下降趋势,但中毒3 d后再次升高,14 d时仍高于正常。结论急性CO中毒早期和后期均出现了红细胞变形性、膜流动性、渗透脆性、电泳率等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变化;红细胞微观血流变学的此种异常变化不仅加速了急性CO中毒早期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的发生,而且很有可能在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病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则可能是造成红细胞上述流变学异常变化的病因学基础。
王喜福贾彬彬关里张雁林朱明霞赵金垣
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