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A406)

作品数:44 被引量:136H指数:7
相关作者:刘福利王飞久汪文俊孙修涛梁洲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7篇海带
  • 6篇配子体
  • 5篇紫菜
  • 5篇基因
  • 4篇条斑紫菜
  • 4篇配子
  • 4篇种质
  • 4篇海藻
  • 3篇养殖
  • 3篇种质资源
  • 3篇绿斑病
  • 3篇海带配子体
  • 3篇斑病
  • 3篇YEZOEN...
  • 3篇病害
  • 2篇蛋白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叶绿素荧光
  • 2篇叶状体

机构

  • 1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0篇中国海洋大学
  • 8篇上海海洋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江苏省海洋水...
  • 1篇黄海水产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孙修涛
  • 8篇汪文俊
  • 8篇王飞久
  • 8篇刘福利
  • 7篇梁洲瑞
  • 5篇茅云翔
  • 5篇莫照兰
  • 4篇姚海芹
  • 3篇李涛
  • 3篇周志刚
  • 3篇杨官品
  • 3篇李晓蕾
  • 2篇丁昌玲
  • 2篇毕燕会
  • 2篇李杰
  • 2篇刘坤
  • 2篇李贵阳
  • 2篇刘涛
  • 2篇牟宗娟
  • 2篇邹丹丹

传媒

  • 6篇海洋科学
  • 6篇河北渔业
  • 5篇渔业科学进展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水产养殖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齐鲁渔业
  • 2篇水产学报
  • 2篇福建水产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食品科技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南方农业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带育苗期间病害发生及防治措施被引量:4
2016年
海带育苗周期比较长,变数较大,育苗持续时间最小也需要60天,这就为一些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空间。本文对近几年来海带育苗期间出现的主要病害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每种病害的发病特点、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钱瑞张壮志李晓捷潘金华盛宝利姜永新
关键词:病害发生育苗期海带发病特点周期比
基于MSAP技术的海带DNA甲基化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DNA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表达和控制细胞分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为表观遗传修饰形式之一,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检测基因组CpG位点甲基化水平的MSAP技术(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对海带配子体与孢子体世代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孢子体世代甲基化水平(25.64%)显著高于配子体世代(♂5.50%和♀4.48%);低温处理能引起DNA甲基化位点及比率的变化,直接反映在配子体克隆同步发育率的显著提高;对于海带孢子体世代不同组织部位甲基化程度的检测表明,同一株海带不同组织部位的甲基化程度不同(21.79%~29.49%),其中以Ⅳ型为主,同一组织部位在不同个体中甲基化程度也存在差异。研究为进一步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海带不同倍型的发育机制和配子体对低温的应答机制奠定基础。
曲洁琼王翔刘翠李晓蕾郑晓丽刘涛
关键词:海带配子体克隆发育MSAP
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绿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被引量:8
2019年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李杰牟宗娟牟宗娟茅云翔茅云翔莫照兰
关键词:条斑紫菜叶状体绿斑病
氮磷浓度对筒柱藻生长及理化成分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探索了不同氮磷浓度对筒柱藻生长及其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筒柱藻生长的适宜氮浓度和磷浓度分别为440μM、9.08μM,而在氮浓度为880μM或磷浓度为72.64μM时,叶绿素含量、胞内蛋白、胞内多糖及胞外多糖的含量达到最大值。
陈书秀王伟伟孙娟李霞宋少锋王青岩
紫菜腐霉侵染对条斑紫菜叶状体防御性物质含量及保护性酶类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研究了紫菜腐霉侵染对条斑紫菜叶状体防御性物质脯氨酸(Pro),保护性酶类苯丙氨酸转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防御信号活性氧(ROS)和细胞损伤指示性物质丙二醛(MDA),在不同时间点(0、1、3、5、7、9d)的含量和活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紫菜腐霉侵染能够打破细胞ROS的动态平衡,引起ROS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进而影响细胞渗透压平衡,表现为Pro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并导致细胞内保护酶类PAL和PPO活性极显著增加(P<0.01),并且ROS积累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MDA含量发生极显著变化(P<0.01)。由此推测条斑紫菜叶状体对紫菜腐霉侵染的生理响应过程为:紫菜腐霉侵染引起藻体ROS含量积累上升,积累的ROS激活机体防御系统,Pro含量增加以调节细胞渗透平衡;同时积累的ROS激活细胞内保护酶类,PAL和PPO的活性增强。迅速积累的ROS引起细胞损伤,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生并积累MDA。本实验为全面了解条斑紫菜防御紫菜腐霉侵染的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后续条斑紫菜赤腐病抗性品系的选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张晓南孙佩佩茅云翔邹丹丹唐祥海莫照兰
关键词:条斑紫菜侵染丙二醛
海带属配子体DNA提取及ISSR-PCR体系优化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建立一个重现性好、稳定性高,适用于海带属ISSR遗传分析的PCR反应体系,从海带属配子体材料中提取基因组DNA作为模板,应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反应体系中各因子的不同浓度进行组合优化。结果显示:适用于海带ISSR扩增反应的最佳体系(20μL)为:1×PCR buffer,1.2 mmol/L Mg2+,0.2 mmol/L d NTPs,1.0μmol/L ISSR引物,40 ng模板DNA,0.25 U Taq DNA聚合酶;扩增PCR程序为:95℃预变性3 min;95℃变性45 s,52℃退火45 s,72℃延伸2 min,共38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在优化的海带ISSR反应条件下,扩增条带稳定,重现性好,为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海带属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子鉴定奠定了技术基础。
李言崔翠菊罗世菊李晓捷赵聚萍赛珊钱瑞武瑞娜
关键词:海带属配子体DNA提取ISSR
多肋藻夏苗培育及养殖技术被引量:5
2017年
采用种质库内保存的多肋藻[Costaria costata(C.Agardh)Saunders]雌雄配子体,进行扩增培养,然后利用雌雄配子体进行人工苗种繁育,并在自然海区进行栽培。2015年8月3日开始育苗,经过75d培育,多肋藻幼苗生长至0.83cm,出库下海暂养。下海后,经过40d生长,幼苗生长至平均长度约25cm,开始分苗养殖,分苗后每隔25~30d观测藻体长度和宽度生长变化,并同步监测海水温度。至2016年4月20日观测到多肋藻平均长度达到最大值,约228.3cm,此时海水温度约9.4℃,藻体平均宽度约29.3cm,平均鲜重量约528.4g,平均干重约79.7g,鲜干比约6.6。得出结论:多肋藻适合在我国北方海区进行人工育苗并养殖,最佳收获期在4月下旬前后。
梁广津潘金华张壮志赵楠孙娟史良刘鑫蓬李晓捷
关键词:育苗
海带3个着丝粒蛋白编码序列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2016年
本研究根据海带基因组及糖海带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的编码着丝粒相关蛋白CENH3、Nuf2和Ndc80的contig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自海带中克隆得到它们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分别命名为Sj CENH3、Sj Nuf2和Sj Ndc80,大小分别为432、1365和2172 bp,相应地编码由143、454和72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同源序列比对表明,Sj CENH3由氨基端尾巴和羧基端的组蛋白折叠域组成,后者包括4个α螺旋(αN、α1、α2和α3)和2个环(Loop1和Loop2);但与组蛋白H3相比,Sj CENH3的氨基端略长且序列不相似,同时组蛋白折叠域的α1、α2螺旋及Loop1序列更多变;Sj Nuf2主要的结构域有Nuf2 domain、Spc7和SPT2;Sj Ndc80主要的结构域除了具有与Sj Nuf2相似的SPT2和Spc7结构域以外,还有Ndc80_Hec、Fo P_duplication和Kin17_mid。基于海带和其他物种的CENH3、H3、Nuf2和NCD80蛋白序列所构建的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显示,Sj CENH3和Sj H3分别被显著地聚类在CENH3和H3两支中,H3在物种间是高度保守的,而CENH3在物种间的差异相对较大;来自不同生物的Nuf2和NCD80均可显著地分为被子植物和藻类2支,它们可能存在着共同演化的关系。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海带着丝粒蛋白Sj CENH3、Sj Nuf2和Sj NCD80编码序列的特征,为制备特异抗体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来定位海带染色体着丝粒的具体位置,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获得海带染色体着丝粒DNA序列及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徐梅周志刚
关键词:海带动粒蛋白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
中国黄海封闭与开放水域大叶藻种群动态研究
2018年
为探明黄海海域不同生境下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种群特征,自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对黄海山东半岛两处不同大叶藻生境[烟台四十里湾海区(开放水域生境SSL:37°02.531′N,122°32.693′E)和荣成爱莲湾海区围堰池(半封闭水域生境AL:37°14.925′N,122°35.716′E)]种群季节动态规律和繁殖状况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显示:处于半封闭水域生境的爱莲湾大叶藻种群平均峰值植株高度、地上/地下干重生物量、种群植株密度、繁殖枝密度(107.42cm,754.84g/113.21g·m-2,364株·m-2,109.21株·m-2)显著大于开放水域生境四十里湾大叶藻种群(66.98cm,487.63g/127.63g·m-2,273.21株·m-2,69.21株·m-2)(P<0.05)。两生境下大叶藻种子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开放水域生境四十里湾大叶藻种群种子大小(平均长4.17mm,宽2.02mm,重11.13mg)显著大于半封闭水域生境爱莲湾种子(平均长3.43mm,宽1.75mm,重6.97mg)(P<0.05)。处于半封闭水域生境的种群具有更高生物量和种群密度,产生更多繁殖枝,但是种子远小于开放水域生境大叶藻种群产生的种子,表明浪冲击生境下大叶藻种群具有更强的有性繁殖拓殖能力。
潘金华张壮志李晓捷江鑫韩厚伟孙娟崔翠菊罗世菊杨官品
关键词:大叶藻种群动态
北方用维尼纶苗帘培育海带夏苗的实验研究
2017年
根据南方和北方海带夏苗培育采用苗帘苗绳差异,在山东烟台国家级海带良种场海带育苗基地进行两种夏苗培育工艺的实验研究。在同一个育苗车间内,利用种海带采集游孢子并附苗,跟踪观测维尼纶苗帘和棕绳苗帘对海带育苗期间配子体发育、孢子体(幼苗)生长的影响,并比较两种不同苗帘育苗成本差异。结果显示:相同育苗条件下,维尼纶苗帘采苗后,配子体发育速度、孢子体形成速度显著优于棕绳苗帘上的配子体和孢子体;转化孢子体后,在育苗第15~31天时间内,维尼纶苗帘海带幼苗相对生长速率(RGR)显著大于棕绳苗帘幼苗(P<0.05);维尼纶苗帘幼苗经55天培育,幼苗平均长度长至1.53 cm±0.13 cm,达到出库下海暂养规格,此时棕绳帘幼苗平均长度约0.47 cm±0.03cm。至70天,棕绳苗帘幼苗平均长度约1.78 cm±0.19 cm,维尼纶绳苗帘幼苗平均长度达7.87 cm±1.35cm,显著大于棕绳苗帘幼苗。采用维尼纶苗帘育苗,每1m3育苗水体育苗量约为60万株,综合育苗成本约为23元/万株,采用棕绳苗帘育苗,每1m^3育苗水体育苗量约40万株,综合育苗成本约为31元/万株。综上所述,北方采用维尼纶帘进行海带育苗在生产上具有可行性,并且可降低生产成本约25.8%。
潘金华张壮志孙娟李晓捷曲善村盛宝利杨官品
关键词:海带夏苗培育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