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30560)

作品数:7 被引量:76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建全陈立同赵长明杨瑞张茜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叶绿
  • 2篇叶绿体
  • 2篇叶绿体DNA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物种
  • 1篇单位面积
  • 1篇圆柏
  • 1篇云杉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生态
  • 1篇生态价值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碳稳定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机构

  • 5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刘建全
  • 2篇赵长明
  • 2篇张茜
  • 2篇杨瑞
  • 2篇陈立同
  • 1篇姬明飞
  • 1篇孟丽华
  • 1篇马仁义
  • 1篇程凯
  • 1篇邓建明
  • 1篇孙坤
  • 1篇贾东瑞
  • 1篇王钦
  • 1篇张敏
  • 1篇张强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被引量:25
2007年
小陇山林区位于秦岭西端,甘肃省东南部,是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对维护黄河、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费用法等对小陇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小陇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均总价值为40.236亿元,其中直接经济价值为2.204亿元,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大气组分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病虫害防治、休闲娱乐等生态功能价值为38.032亿元,直接经济价值与生态功能价值的比值为1∶17.26。在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优先认识到该地区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从而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马建伟张宋智郭小龙张会军陈立同赵长明
关键词:小陇山林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价值
线粒体DNA nad1序列在青海云杉青藏高原台面和周边地区种群中的变异被引量:2
2005年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迁的敏感区。但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的反复变化对该地区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至今未进行过仔细研究。线粒体DNA在松科植物中是母系遗传,其变异被广泛用于研究该科植物历史上由于气候变迁造成的瓶颈作用以及冰期后扩张中形成的奠基者效应。对青海云杉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其边缘甘肃和宁夏地区共12个种群155个个体的线粒体nad 1片段的全序列进行测序,研究该序列在各种群中的变异状况。通过测序发现该片段在青海云杉中十分保守,在所有个体中仅发现由于重复序列造成的5种单倍型(H ap A,H ap B,H ap C,H ap D和H ap E)。高原核心的所有种群均只有H ap A,而所有的4种单倍型都在高原边缘的甘肃地区存在,但这一地区仍然是H ap A占优势;但是在远离高原的宁夏地区则存在5种单倍性;多样性的变异趋势是宁夏地区高于高原边缘的甘肃地区,而甘肃地区又显著高于高原核心地区。这一结果表明,在过去气候变迁过程中,不同地区的青海云杉种群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影响,这种影响造成的奠基者效应或者瓶颈作用是造成目前这种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现有的单倍型分布格局,特别是高原上所有间断分布种群拥有相同的单倍型表明,森林回迁中的奠基者效应应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杨瑞孟丽华张茜刘建全
关键词:青海云杉线粒体DNA
代谢速率调控物种丰富度格局的研究进展
2008年
提出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普适性理论和探索其内在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假说被用来解释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但是这些假说的普适性均受到学者们的质疑。最新理论——代谢速率假说以能量相当法则和代谢分形分配网络模型为基础,定量预测了个体及种群生态进化动态过程与群落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种丰富度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代谢速率假说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问题,也回答了生物多样性如何维持的问题。该文重点综述了代谢生物多样性理论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进展。通过和其他假说比较、分析,我们认为随着代谢理论假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代谢生物多样性理论将更具有普适性。同时我们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假说需要解决的一些科学问题。
张强马仁义姬明飞邓建明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
基于叶绿体DNAtrnT-trnF序列研究祁连圆柏的谱系地理学被引量:26
2005年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貌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应对现今该地区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祁连圆柏JuniperusprzewalskiiKom.整个分布区内20居群392个个体的trnT-trnF序列变化进行了研究;共发现3种单倍型(haplotype),构成两种地理区域:高原台面上的居群主要固定HapA,而HapA、HapB和HapC在高原边缘居群均有分布。所有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HT=0.511,GST=0.847。在低海拔的高原边缘,HapA、HapB和HapC高频率固定在不同的居群中,表明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避难所,居群反复缩小和扩张的瓶颈效应造成了遗传多样性的丢失。而边缘的一个居群含有两种相似单倍型频率则可能是冰期后迁移融合而成或者该居群在冰期经受的瓶颈作用更弱。高原台面东部间断分布的居群只固定HapA,表明它们可能经历了冰期后共同的回迁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奠基者效应。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圆柏在冰期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瓶颈效应和奠基者效应造成了这些居群现在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式样。
张茜杨瑞王钦刘建全
关键词:青藏高原祁连圆柏叶绿体DNA谱系地理学
西藏急尖长苞冷杉与川滇高山栎叶片δ13C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被引量:11
2008年
以青藏高原东南部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和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自然分布海拔范围内采集叶片样品,测定其δ13C与单位面积的叶片重量(LMA),研究了急尖长苞冷杉和川滇高山栎叶片δ13C与单位面积的叶片重量(LMA)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叶片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28.88‰^-27.06‰之间,平均值是-28.11‰;而川滇高山栎叶片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29.11‰^-25.57‰之间,平均值是-27.63‰;与全球高海拔和青藏高原植物叶片的δ13C值相比,前者变化范围小且偏低,而后者变化范围及平均值相对比较接近.随着海拔的升高,急尖长苞冷杉叶片δ13C和LMA并不是线性增加,而是呈不规则的变化,而川滇高山栎叶片δ13C和LMA则显著线性增加,且δ13C和LMA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这说明,在青藏高原东南部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虽然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叶片δ13C和LMA响应趋势不同,但是δ13C和LMA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却不受树种种类影响而具有普遍性;这种差异可能是由群落内物种种内和种间竞争能力大小的差异,以及非生物环境因子如温度、降水等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
林玲陈立同郑伟烈罗建赵长明
关键词:急尖长苞冷杉川滇高山栎海拔
江孜沙棘和云南沙棘之间谱系分化和亲缘地理被引量:9
2009年
研究具有邻近分布的近缘类群的遗传分化和谱系筛选对于进一步揭示物种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沙棘属(Hippophae)临域分布的两个类群,江孜沙棘(H.gyantsensis)和云南沙棘(H.rhamnoides subsp.yunnanensis)为研究对象,进行群体水平上的母系分化研究。前一个种分布于西藏的中西部,而后者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两个类群在叶和果实性状存在明显区别。叶绿体在沙棘属植物中为母系遗传。共研究了两个类群14种群109个沙棘个体的叶绿体trnL-F、trnS-G序列;序列排序后共发现11种单倍型,江孜沙棘和云南沙棘分别有7种和6种,两种单倍型为两个类群共享。分支分析和嵌套进化分析进一步表明,两个类群之间的单倍型相互交错,单倍型分化与形态上划分的两个类群不一致,表明它们之间具有十分复杂的谱系筛选过程。这些发现明显不支持以前提出的有关江孜沙棘系统位置的假设。但是,目前所获得的证据不能区分该物种究竟是通过异域分化还是同倍性杂交起源的。不同种群固定特有单倍型表明,两个类群都在最后一次冰期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
程凯孙坤温红艳张敏贾东瑞刘建全
关键词:叶绿体DNATRNL-F物种形成避难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