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QN208)

作品数:3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丹利吴涧符传博郭俊杨富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海南省气象台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地球系统
  • 1篇日照时数
  • 1篇散射辐射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碳通量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 1篇晴天
  • 1篇全球变暖
  • 1篇全球变暖背景
  • 1篇陆地生态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 1篇净初级生产力
  • 1篇变暖
  • 1篇NEP
  • 1篇NPP
  • 1篇初级生产力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云南大学
  • 2篇海南省气象台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3篇丹利
  • 2篇符传博
  • 2篇吴涧
  • 1篇杨富强
  • 1篇彭静
  • 1篇郭俊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百年尺度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了加拿大地球系统模式CanE SM2(Canadian Earth System Model of the CCCma)的结果,针对百年尺度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这一问题,分析了1850—1989年间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趋势对二者响应,以及与关键气候系统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40年间,当仅仅考虑CO_2浓度升高影响时,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增加了117.1 gC m^(-2)a^(-1),土壤呼吸(Rh)增加了98.4 gC m^(-2)a^(-1),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平均增加了18.7 gC m^(-2)a^(-1)。相同情景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NPP呈显著增加的线性趋势(约为0.30 PgC/a^2),Rh同样呈显著增加线性趋势(约为0.25 PgC/a^2)。仅仅考虑气候变化单独影响时,NPP平均减少了19.3 gC/m^2,土壤呼吸减少了8.5 gC/m^2,NEP减少了10.8 gC/m^2。在此情景下,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NPP线性变化趋势约为-0.07 PgC/a^2(P<0.05),Rh线性变化趋势约为-0.04 PgC/a^2(P<0.05)。综合二者的影响,前者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幅度和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子,其影响明显大于气候变化。值得注意的是,CanE SM2并没有考虑氮素的限制作用,所以CO_2浓度升高对植被的助长作用可能被高估。此外,气候变化的贡献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亚马逊流域,由于当温度升高、降水和土壤湿度减少,NPP和Rh均呈显著减少趋势。
彭静丹利
近46年西南地区晴天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初探被引量:13
2013年
利用1960-2005年西南地区93个气象站晴天日照时数资料,对西南地区晴天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晴天日照时数呈现盆地地区低、中部山区高的分布,夏季高于冬季,冬季盆地最低值可降到5h·d-1以下。(2)近46年晴天日照时数呈现阶段性的下降趋势,其中年平均、夏季和冬季的趋势系数分别为-0.82,-0.86和-0.79,均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3)西南地区大、中、小城市晴天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与整个地区的平均结果基本一致,而且大城市晴天日照时数下降幅度比中小城市要大,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5,-0.19和-0.08h·d-1·(10a)-1。(4)西南地区大城市散射辐射与晴天日照时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年平均、夏季和冬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6,-0.818和-0.555,均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5)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溶胶指数呈现盆地地区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这与晴天日照时数的分布基本一致,而且气溶胶指数在过去27年来主要呈现一个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与同期晴天日照时数基本一致。(6)晴天日照时数与同期西南地区GDP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符传博丹利吴涧杨富强郭俊
关键词:散射辐射
全球变暖背景下新疆地区近45a来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及其突变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利用覆盖新疆大部分地区资料完整的93个站点资料,对1961-2005年新疆地区最大冻土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月最大冻土深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低海拔区域(海拔<1 800m)最大值出现在1月份,而高海拔区域(海拔≥1 800m)的最大值出现在2月份,比低海拔区域要滞后.新疆地区最大冻土深度的地理分布特征表现为北疆深于南疆,山区深于平原,且与气温的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全年和冬、春季最大冻土深度与气温场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795、-0.736和-0.848.年际变化表明,近45a来的最大冻土深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高海拔区域与低海拔区域年最大冻土深度的倾向率分别为-15.65cm·(10a)-1和-9.48cm·(10a)-1,且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69,均通过了0.001的信度检验.同时发现,高海拔区域冬季下降多,而低海拔区域春季下降多.新疆地区年最大冻土深度在近45a有明显的突变现象,高海拔区域和低海拔区域突变发生年份分别为1996/1997年度和1978/1979年度,说明新疆地区高海拔区域的年最大冻土深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比低海拔区域要滞后.突变年后高海拔区域与低海拔区域年最大冻土深度比突变年前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61.12cm和26.67cm.
符传博丹利吴涧魏荣庆
关键词: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