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0093110001)

作品数:9 被引量:237H指数:8
相关作者:洪雁顾正彪张雅媛朱玲蔡旭冉更多>>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淀粉
  • 6篇黄原胶
  • 5篇糊化
  • 4篇复配
  • 3篇流变学性质
  • 3篇马铃薯
  • 3篇马铃薯淀粉
  • 3篇米淀粉
  • 3篇复配体系
  • 2篇玉米淀粉
  • 2篇糊化性质
  • 2篇大米
  • 1篇淀粉糊
  • 1篇淀粉糊化
  • 1篇动力学方程
  • 1篇豆胶
  • 1篇乙酰
  • 1篇乙酰化
  • 1篇乳化
  • 1篇乳化性

机构

  • 9篇江南大学

作者

  • 9篇顾正彪
  • 9篇洪雁
  • 5篇张雅媛
  • 3篇蔡旭冉
  • 3篇朱玲
  • 2篇李兆丰
  • 2篇唐敏敏
  • 1篇姜欢欢
  • 1篇方芳
  • 1篇张慧
  • 1篇程力
  • 1篇汪振炯
  • 1篇杨英
  • 1篇刘月

传媒

  • 4篇食品科学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食品与生物技...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玉米淀粉与黄原胶复配体系流变和凝胶特性分析被引量:96
2011年
为考察胶体对淀粉流变及凝胶特性的影响,该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入不同比例黄原胶,研究两者复配后流变及凝胶特性的变化,对其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玉米淀粉及两者复配体系属于屈服-假塑性流体,随着黄原胶比例的提高,复配体系的稠度系数显著增加,流体指数降低,假塑性增强,但黄原胶比例大于10%时,增加不再显著。动态流变学试验显示,复配体系具有更为优越的黏弹性,黄原胶可与淀粉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氢键,使得分子链段间的缠结点增加,同时,可延缓及阻止部分直链淀粉分子间的重新排列,从而抑制淀粉凝胶体系的回生,复配体系形成了质地更为柔软的凝胶。综合考虑,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玉米淀粉与黄原胶质量比为9.0∶1.0 g/g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可为更好的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玉米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及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张雅媛洪雁顾正彪朱玲
关键词:淀粉黄原胶复配
黄原胶对大米淀粉长期回生的影响被引量:27
2013年
研究了黄原胶(Xan)对大米淀粉(RS)长期回生的影响,黄原胶和大米淀粉可以形成质地更为柔软的凝胶,黏着性升高,内聚性下降。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黄原胶能降低淀粉的重结晶度,用Avrami方程拟合结晶动力学,大米淀粉/黄原胶体系支链淀粉的重结晶生长为一次成核(n<1),添加黄原胶后,结晶速率常数k降低,表明大米淀粉的成核速度和重结晶增长速度都降低,支链淀粉回生受到较大抑制。扫描电镜(SEM)显示黄原胶能填充于淀粉颗粒片段间,体系表面孔洞缩小,表面更加光滑,形成的结构更加致密。
唐敏敏洪雁顾正彪姜欢欢
关键词:大米淀粉黄原胶重结晶动力学方程SEM
氧化-乙酰化复合变性淀粉的乳化性能被引量:5
2012年
淀粉基乳化剂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天然安全和产品配伍性能好的优点,在食品工业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文中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氧化和乙酰化双重变性,研究了变性淀粉的糊化和乳化特性。研究表明,深度氧化对乙酰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样品的变性剂添加量之比(乙酸酐/次氯酸钠)在1.33~2.67时,可获得羧基含量为0.26%并且乙酰基/羧基比值在1.64~3.03的氧化-乙酰化淀粉,该淀粉质量浓度为6%时糊黏度在273~295 mPa.s,具有较优的乳化性能。
方芳杨英顾正彪洪雁李兆丰程力
关键词:淀粉乙酰化乳化性质
淀粉与瓜尔豆胶复配体系糊化及流变特性研究被引量:33
2012年
以玉米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入不同配比的瓜尔豆胶,比较两者复配后糊化及流变特性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复配体系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添加瓜尔豆胶可使玉米淀粉及蜡质玉米淀粉体系具有更好的增稠性,复配体系表现出更优越的黏弹性。胶体分子与直链淀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玉米淀粉与瓜尔豆胶复配体系流体指数和淀粉成糊温度显著降低,协同作用更为显著的主要原因。微观结构观察表明淀粉与胶体复配体系呈现出更加均一、紧凑的结构。
张雅媛顾正彪洪雁蔡旭冉
关键词:玉米淀粉瓜尔豆胶复配糊化
瓜尔胶和黄原胶对马铃薯淀粉及其变性淀粉糊化和流变性质的影响被引量:40
2011年
研究瓜尔胶和黄原胶对马铃薯淀粉、马铃薯磷酸酯淀粉和马铃薯阳离子淀粉糊化和流变性质的影响。糊化性质实验表明瓜尔胶增加了3种淀粉的峰值黏度和成糊温度,降低了淀粉糊的热稳定性。黄原胶降低了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磷酸酯淀粉的峰值黏度并提高了糊的热稳定性和成糊温度,但对马铃薯阳离子淀粉起相反作用。动态流变实验表明加入黄原胶显著提高了3种淀粉的G′、G′′值,降低了损耗角正切值tanδ,黄原胶对马铃薯阳离子淀粉动态流变学性质的影响最大,瓜尔胶对3种淀粉的动态流变学性质的影响不显著。静态流变实验表明加入瓜尔胶和黄原胶后的淀粉糊仍为假塑性流体,滞后环面积减少,稳定性提高,两种胶对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磷酸酯淀粉的作用比对马铃薯阳离子淀粉作用明显,并且黄原胶比瓜尔胶对淀粉作用更为显著。研究发现胶体与淀粉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对复配体系的糊化性质和流变学性质起重要的作用。
蔡旭冉顾正彪洪雁张雅媛朱玲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马铃薯变性淀粉瓜尔胶黄原胶糊化性质流变学性质
黄原胶对绿豆淀粉糊化和流变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2
2013年
研究黄原胶(XG)对绿豆淀粉(MBS)的糊化和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并与目前应用较多的玉米淀粉(CS)、马铃薯淀粉(PS)进行比较分析。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曲线表明黄原胶可增加绿豆淀粉的峰值黏度和起始糊化温度,降低崩解值和回生值。动态流变学实验表明黄原胶能够提高绿豆淀粉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G’、G")值,体系表现出更为优越的黏弹性。静态流变学实验表明绿豆淀粉与黄原胶体系的稠度系数K增加,流体指数n降低,滞后环面积减少,稳定性提高。与玉米淀粉+黄原胶体系、马铃薯淀粉+黄原胶体系相比较而言,玉米淀粉呈现出与绿豆淀粉相类似的性质,而马铃薯由于其带电荷的差异性,表现为混合体系的峰值黏度降低,稠度系数减少。
唐敏敏洪雁顾正彪刘月
关键词: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黄原胶糊化特性流变学性质
3种谷物全粉中淀粉的消化性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2年
以常见谷物(小麦、苦荞和大米)为研究对象,采用Englyst法测定和比较了全粉、脱脂样品、脱蛋白样品及淀粉的体外消化性,并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分析仪器,从淀粉自身结构和全粉中其他组分(脂质和蛋白质)两方面,初步探讨了3种谷物全粉中影响淀粉消化性的因素。结果显示:小麦粉中脂质和蛋白质共同影响小麦粉中淀粉的消化性;苦荞粉中脂质对淀粉的体外消化性影响更明显;大米粉中蛋白质对淀粉的体外消化性影响甚微。
张慧洪雁顾正彪汪振炯
关键词:小麦苦荞大米淀粉
盐对马铃薯淀粉及马铃薯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9
2012年
研究不同种类以及不同浓度的盐对马铃薯淀粉以及马铃薯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糊化性质以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的加入均增加了马铃薯淀粉的成糊温度和回值,降低了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崩解值,且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值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成糊温度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显著升高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对于马铃薯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盐的加入升高了复配体系的成糊温度、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并且复配体系的黏度值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流变学性质表明盐引起马铃薯淀粉糊的假塑性增强,并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假塑性先增强后略有减弱,相反盐引起马铃薯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的假塑性减弱,并与盐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蔡旭冉顾正彪洪雁李兆丰张雅媛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黄原胶糊化性质流变学性质
木薯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中淀粉糊化机理被引量:18
2011年
采用光学显微镜(L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木薯淀粉、木薯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在糊化过程中淀粉颗粒形态的变化。淀粉糊化是淀粉与水分相互作用的过程,利用核磁共振仪(NMR)测定质子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来反映体系糊化过程中黄原胶对水分运动性的影响;通过测定渗漏直链淀粉含量,反映黄原胶对木薯淀粉糊化过程中链段运动性的影响,从而探究木薯淀粉在黄原胶为连续相体系中的糊化机理。结果表明:黄原胶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升温过程中淀粉颗粒的膨胀,同时SEM图显示黄原胶包裹于木薯淀粉颗粒周围,形成空间位阻使得淀粉颗粒分散均匀,与淀粉糊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升温过程中质子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的差异体现了糊化过程中水分分布及结合程度的变化,由于黄原胶的吸水及包裹作用使得淀粉糊化温度升高,热糊稳定性提高,表现为T2先降后升的拐点由50℃升高至60℃及95℃较高的T2;黄原胶的加入使得体系中链段运动性降低,表现为直链淀粉渗漏量随着黄原胶配比增加而减少。
朱玲张雅媛洪雁顾正彪
关键词:木薯淀粉黄原胶水分糊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