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321)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劲松黄辉孟平郑宁樊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水分
  • 1篇杨树
  • 1篇豫东平原
  • 1篇蒸散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水分运移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湿度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水分运移
  • 1篇土壤温度
  • 1篇土壤温湿度
  • 1篇气孔运动
  • 1篇人工林
  • 1篇温度
  • 1篇小麦
  • 1篇利用效率
  • 1篇耗水

机构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河南省林业科...
  • 1篇河南省国有济...

作者

  • 3篇孟平
  • 3篇黄辉
  • 3篇张劲松
  • 1篇何春霞
  • 1篇孙守家
  • 1篇樊巍
  • 1篇郑宁
  • 1篇田超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华北低丘山地人工林蒸散的控制因子被引量:10
2014年
人工林蒸散的影响机制研究对指导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低丘山区30年生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进行了连续2a的观测,以探讨蒸散的控制因子。结果表明:退耦系数(Ω)与冠层导度的季节动态有很好的一致性。2007、2008年的快速生长季Ω变化范围分别为0.12—0.62、0.08—0.54,平均值分别为0.37、0.23,快速生长季蒸散主要受气孔控制。2008年比2007年偏旱,该年快速生长季的退耦系数、冠层导度和蒸散低于2007年,发生干旱时蒸散主要受气孔限制。气孔对蒸散的限制作用在大气湿度较低时较高,并且这种限制作用在发生干旱时会进一步加剧。快速生长季内辐射是影响蒸散的主要环境因子,辐射资源丰富的年份气孔对蒸散的控制程度更高。
黄辉孟平张劲松郑宁贾长荣
关键词:蒸散气孔运动干旱
降雨对华北石质山地侧柏林土壤温湿度及水分运移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以华北石质山地侧柏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氢稳定同位素(δD)技术,结合大气、土壤的温湿度,探讨雨季和旱季降雨对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动态及水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雨季随降雨产生先减小后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旱季初期则随降雨持续减小,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雨季和旱季,土壤湿度随降雨先增大后减小,且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雨季前期土壤湿度较低时,中雨可使表、中层土壤湿度增加较多,且该层土壤水δD贫化,即降雨优先补给表、中层土壤;而前期降雨充足时,中雨使下层土壤湿度增加较多,而所有土壤水δD均贫化,即降雨可较快入渗到深层土壤。大雨使所有土层湿度增加且差异较小、δD贫化,即降雨可迅速入渗全部土层。旱季初期,中雨使表层湿度增加较多,即使前期土壤湿度较低时,雨后全部土壤水δD均贫化,即中雨也可较快入渗到深层土壤,进一步补给地下水。表层枯落物水δD值受降雨δD值直接影响,随降雨产生先贫化后富集;而浅层、深层地下水δD值皆较稳定,几乎不受短期降水影响,可为干旱季节植被生长提供重要水源。
田超孟平张劲松孙守家黄辉贾长荣李建中
关键词: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水分运移
豫东平原3种模式杨树-小麦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农林复合系统的林木和作物会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资源,但搭配不合理也可能产生资源竞争,其中,种间水分竞争尤为突出。本文在冬小麦4个生育期内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了豫东平原2年生、6年生和15年生3个间作模式的杨树-小麦复合系统的水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杨树和小麦的δ13C(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总体表现为小麦拔节期最高。在整个小麦生育期(拔节期除外),2年生杨树的δ13C和WUE都显著高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在小麦返青期,相比其他模式,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δ13C和WUE最高;在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则均为单作小麦显著高于3种间作模式小麦。单作小麦的耗水量比与2年生杨树间作的小麦低25.71%,但分别是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间作小麦耗水量的2.78和1.88倍。3种林龄杨树-小麦间作模式总体都表现为树行中间和西侧的小麦WUE和耗水量大于树行东侧。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株高、LMA(比叶重)、产量、总生物量、总耗水量和LER(土地当量)均高于单作小麦和其他模式间作小麦;但单作小麦的千粒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则最大。2年生杨树-小麦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最高,但随着杨树的长大,间作模式内不再适合种植小麦,可替代种植一些耐荫作物。
何春霞张劲松黄辉孟平樊巍
关键词:Δ^13C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