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7-34)

作品数:6 被引量:139H指数:5
相关作者:司建华张凯王润元冯起常宗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荒漠
  • 3篇气候
  • 2篇植被
  • 2篇气候变化
  • 1篇地表
  • 1篇地表辐射
  • 1篇地表辐射平衡
  • 1篇地表能量
  • 1篇地表能量平衡
  • 1篇多时间尺度
  • 1篇多时间尺度分...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沙尘
  • 1篇沙尘暴
  • 1篇生长季
  • 1篇树干
  • 1篇树干液流
  • 1篇气候特征
  • 1篇热脉冲技术
  • 1篇小波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6篇司建华
  • 5篇张凯
  • 2篇王润元
  • 2篇席海洋
  • 2篇常宗强
  • 2篇冯起
  • 1篇刘宏谊
  • 1篇杨启国
  • 1篇苏永红
  • 1篇郭铌
  • 1篇张小由
  • 1篇王鹤龄
  • 1篇王小平
  • 1篇张强
  • 1篇韩海涛

传媒

  • 3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3篇2008
  • 3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绿洲荒漠过渡带夏季晴天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被引量:35
2007年
利用张掖试验基地2006年6月24日至7月17日的加密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张掖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带总辐射值还是比较大的,并且净辐射值也很大,这说明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具有比较充足的可利用热能,为加热大气和土壤提供了必要的热能条件。在地表能量分配中,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区主要用于大气运动引起的感热交换,其次是土壤交换,用于水蒸发相变的能量相对较小。近地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刚好相反。气温白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夜晚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近地层大气温度变化要比地表温度缓慢。白天土壤辐射增温,越接近地表增温越快,夜间辐射冷却,地表温度下降最为明显。近地层水平风速在白天较大,夜间逐渐减小。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全天以上升气流为主,水平风速随高度增加明显递增。
张凯王润元张强司建华杨启国刘宏谊王鹤龄
关键词:地表辐射平衡地表能量平衡小气候绿洲荒漠过渡带
阿拉善地区气候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本文利用阿拉善盟各气象台站40年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降水、大风日数、沙尘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不仅为预测区域气候要素发展趋势提供基础资料,也为揭示区域环境演变规律和生态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韩海涛胡文超司建华张凯
关键词:降水沙尘暴
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生长季树干液流变化被引量:36
2007年
应用热脉冲技术和自动气象站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Oliv.)的树干的液流流速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2a的连续观测,对胡杨树干液流日、季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胡杨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树干液流流速变化曲线呈多峰型。夜间,胡杨同样存在明显的树干液流现象,这主要是由根压引起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7月最高,6月、8月次之,9月液流速率高于5月,10月最小,主要生长期6—8月胡杨日均蒸腾量占整个生长季的70%以上。不同林龄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不同,表现为15龄>25龄>50龄。树干液流量变化与环境因子中气象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液流速率与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同时给出了依据常规气象因子估算液流速率的统计模型。
司建华冯起张小由常宗强席海洋张凯
关键词: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树干液流热脉冲技术
气候变化对阿拉善荒漠植被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1
2008年
利用1982—2003年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阿拉善左旗、右旗和额济纳旗气温和降水资料,对阿拉善地区NDVI变化和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82—2003年东部地区(左旗植被指数略有增加,而中部(右旗)和西部地区(额济纳旗)则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东、中、西部表现不同。左旗和额济纳旗多年平均NDVI的月变化和右旗相反。②东部地区升温率最大,其次是西部和中部地区。降水表现为东部和西部地区(额济纳旗)稍有增加,而中部地区(右旗)呈缓慢减少趋势。季节变化东、中、西部表现不同。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月变化趋势东、中、西部一致,呈单峰型曲线。③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降水量与植被指数存在明显的年相关、隔季和当季相关,而西部地区额济纳旗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阿拉善地区NDVI同温度的相关性不好。
张凯司建华王润元王小平韩海涛郭铌
关键词:荒漠植被气候变化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残体碳库贮量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采用野外调查测定、野外定位研究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植被类型变化较大林区,选择邻近相同海拔、坡向和土壤类型的天然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人工林(13 a华北落叶松)、牧坡草地和农田几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残体碳库贮量、组成与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林残体碳总贮量为510.09~639.7 gC/m^2,农田和草地分别为71.4 gC/m^2和169.65 gC/m^2,人工林为503.75 gC/m2。天然林地上残体碳年形成量为63.48~485 gC/(m^2.a)、地下为267.8~314.3 gC/(m^2.a),人工林地上为203.7gC/(m^2.a)、地下为187.2 gC/(m^2.a),农田地上为47.8 gC/(m^2.a)、地下为106.4 gC/(m^2.a),草地地上为98.3 gC/(m^2.a)、地下为147.3 gC/(m^2.a)。在不同植被类型中,从天然林到农田或草地,残体碳库贮量及形成量减小。
常宗强冯起司建华苏永红席海洋
关键词:植被类型
阿拉善荒漠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利用阿拉善地区1961-2005年的气温、降水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揭示了阿拉善地区近50 a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并根据主周期对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阿拉善地区的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幅度上升,突变点在1986年。80-90年代降水量很少,为干旱期,年降水量的突变点为1980年。根据气温和降水小波变换的主周期预测:未来阿拉善地区的气温可能升高,降水可能减少,即气候有暖干化的趋势。
韩海涛胡文超司建华张凯
关键词:气候变化小波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