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2)

作品数:12 被引量:303H指数:8
相关作者:王二七付碧宏时丕龙贾营营许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青藏高原
  • 5篇地震
  • 5篇新生代
  • 5篇盆地
  • 4篇断层
  • 4篇青藏
  • 4篇走滑
  • 4篇晚新生代
  • 4篇龙门山
  • 3篇断裂带
  • 3篇裂带
  • 2篇地表变形
  • 2篇断层泥
  • 2篇断层相关褶皱
  • 2篇水系演化
  • 2篇水资源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盆地沉降
  • 2篇青藏高原东缘
  • 2篇中生代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日本产业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付碧宏
  • 5篇王二七
  • 4篇时丕龙
  • 4篇贾营营
  • 3篇许光
  • 2篇孔屏
  • 2篇陈亚宁
  • 2篇李卫红
  • 2篇孟庆任
  • 2篇王萍
  • 1篇雷永良
  • 1篇郑国东
  • 1篇王岩
  • 1篇苏哲
  • 1篇陈忠升
  • 1篇季建清
  • 1篇张进
  • 1篇刘锋
  • 1篇贾承造
  • 1篇钟大赉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3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南新生代构造作用以及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被引量:29
2009年
目的研究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过程。方法川西南构造变形野外研究。结果川西南山地的隆起破坏了四川原型盆地,大凉山中生代凹陷以及楚雄盆地原本可能是四川原型盆地的组成部分。川西南山地的隆升与两个背斜构造的形成有关:牛栏江背斜的形成造成川西南的隆起,始于北西—南东向挤压,是北西—南东向紫云—罗甸断裂的左行走滑引发的,该断裂是协调四川盆地顺时针旋转运动的主干断裂之一。结论川西南隆起受控于两次构造事件,分别发生在晚古新世或渐新世,导致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楚雄盆地向西挤出。晚新生代,随着青藏高原沿鲜水河—小江断裂左行走滑断裂挤入扬子西缘,川西南发生北西—南东向挤压,由此形成大渡河背斜,与此同时,楚雄盆地沿小江断裂向南运动并位移至现今的位置。
王二七尹纪云
关键词:走滑断裂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生长及水系响应
河流地貌对新构造活动具有非常敏感的响应,水系形态能够较好地记录构造活动方式,水系形态分析可以为研究新构造的演化过程提供有力的证据。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与四川盆地是青藏高原周边最陡的地形梯度带,沿高原东缘发育青衣江、岷...
贾营营付碧宏王岩时丕龙刘锋
关键词:水系演化断层相关褶皱走滑速率晚新生代龙门山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大型走滑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生长及水系响应被引量:15
2009年
大型走滑断裂带对调节印度板块和业洲板块碰撞后产生的陆内构造变形和地貌生长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沿青藏高原北缘主要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康西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发育的错断地质体、大型错断水系或水系拐弯等新构造地貌特征,表明这些大型走滑断裂带在晚新生代以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左旋走滑运动:前新生代地质体错位距离为80~120 km,大型水系累积的位移量可达80~90 km。根据这些走滑断裂带的长期走滑速率为8~12 mm/a,估算上述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开始于中新世晚期:东昆仑和康西瓦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开始于10±2 Ma;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甘孜—玉树段的左旋走滑运动的开始时间约为11.5~8 Ma。同样,如果大型水系的沿断裂带出现的大型错位或拐弯能够代表断裂带累积错位的上限,表明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金沙江、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等一级水系上游大致开始形成于9~7 Ma±。西昆仑山前盆地中河流相沉积的最早响应时间为8~6 Ma,与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等西昆仑山地区一级水系的形成时间基本一致,表明这些大型水系初始形成时间与左旋走滑构造运动的开始时间准同时。这表明中新世中晚期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发生了重要转变。
付碧宏时丕龙贾营营
关键词:走滑断裂带晚中新世青藏高原
新疆和田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基于和田地区2005年社会经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资料,选取21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和田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和田地区民丰县为可持续水平,其他区域则为弱不可持续和不可持续水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和田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制约类型可归为4类:可持续型(民丰县),受制于人口的无河型(皮山县),受制于水资源配置型(策勒县)和受制于人口的有河型(和田河流域,于田县,和田地区)。
黎枫李卫红
关键词:集对分析联系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熵权法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疆焉耆县水资源需求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县域水资源利用SD模型,并对焉耆县主要的水资源利用系统中的农业需水量、工业需水量、生活需水量、牲畜需水量和生态需水量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了焉耆县未来20年中各用水系统的动态趋势。通过仿真模拟可以看出,农业用水是该县的主要用水,用水量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量决定着总需水量的变化趋势,并极大地影响着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其他方面需水量在未来20年中虽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但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对总供需水关系产生明显的影响。从供水角度讲,提高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开发比例,可以较大缓解供水压力。文章旨在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建立SD模型,为认识焉耆县水资源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供一种途径。
祁洪刚陈亚宁李慧敏李卫红
关键词:水资源SD模型
河川径流的灰色拓扑预测研究--以新疆阿克苏河为例被引量:7
2010年
根据阿克苏河流域内出山口水文站1957~2006年的径流实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径流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阿克苏河年径流量具有相对稳定且振荡上升的趋势,年际变化小;径流序列在1993年发生突变,径流量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且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丰、枯水周期变化存在着25a左右的主周期,丰水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且大量连续出现,最长持续时间达7年,枯水年多以连续2年的形式出现,平水年年数占52%。运用灰色拓扑预测方法对突变前后两个径流时间序列分别进行了模拟和预测,模拟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2.06%,且位于同一突变区间的精度达97.7%,预测未来几年阿克苏河年径流量存在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
张霞陈亚宁黄海龙陈忠升
关键词:年径流量小波分析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生长及水系响应被引量:47
2010年
河流地貌对新构造活动具有非常敏感的响应,水系形态能够较好地记录构造活动方式,水系形态分析可以为研究新构造的演化过程提供有力的证据。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与四川盆地是青藏高原周边最陡的地形梯度带,沿高原东缘发育青衣江、岷江、涪江和嘉陵江等一系列斜交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水系。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构造地貌和水系特征,对龙门山构造带水系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龙门山南西段冲断带褶皱具有横向生长的演化特征,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影响青衣江和岷江水系的演化和重组,同时也控制着研究区晚新生代的沉积格局。受断裂带右旋走滑作用的影响,龙门山北东段水系表现出系统右旋错位特征,在北川县擂鼓镇至曲山镇一带涪江水系上游的重要支流—湔江出现3.8km的右旋错位,并导致湔江北川段出现河流袭夺和水系重组现象。根据涪江上游发生的5km和4km最大右旋错位及其涪江流域形成的最早沉积记录的年代大约为3Ma,估算映秀-北川断裂带和灌县-安县断裂带北东段上新世-第四纪以来的平均走滑速率分别为1.67mm/a和1.33mm/a,而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长期走滑速率至少为3.0mm/a。本研究表明可以将水系形态作为研究区域构造变形的重要地貌标志,该方法同样适用于世界上其他构造活动变形地区。
贾营营付碧宏王岩时丕龙刘锋
关键词:水系演化断层相关褶皱走滑速率晚新生代龙门山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5.12汶川大地震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现今的应力与应变场以及在历史中形成的构造格架极为复杂.龙门山构造格架先是形成于太平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后又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协调青藏...
王二七孟庆任
关键词:青藏高原汶川地震龙门山四川盆地
文献传递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被引量:94
2008年
5.12汶川大地震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现今的应力与应变场以及在历史中形成的构造格架极为复杂.龙门山构造格架先是形成于太平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后又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协调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水平生长,其现今的地质地貌格局就形成于这两构造事件的叠加作用.在晚三叠世,扬子西缘发生陆内汇聚作用,在川西形成龙门山构造带,并导致四川前陆盆地的形成,龙门山与四川前陆盆地表现出典型的盆山耦合关系.然而,在中生代大部分时间里,松潘-甘孜构造带与扬子地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造山极性.扬子地块沿一系列左行走滑断裂持续发生顺时针旋转,并主要在四川盆地发育一套河湖相沉积,而松潘-甘孜构造带则以大规模北东.南西向挤压缩短为特征,并发生整体抬升.在新生代大部分时间里,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对青藏高原的生长和抬升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构造和沉积响应.在地壳表面水平变形速率很低的背景下,现今的龙门山却呈现出非常年轻的高峻地貌特征,其地形梯度之大甚至超过喜马拉雅山.由此可以推测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汇聚作用可能发生在地壳深部,可能受下地壳流动的控制.晚新生代时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在龙门山山前突然卸载了大量的洪积物,充填在成都平原内,是气候还是构造成因?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和河流的堰塞,这些地质灾害给我们的启示是:成都平原的砾石沉积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与地质历史中大地震引发的洪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邑砾岩.在大邑砾岩之下还存在一套沉积特征截然不同的砾岩,其年龄可能是晚中新世(8~13Ma),这些砾岩连同上覆的大邑砾岩和下伏�
王二七孟庆任
关键词:青藏高原汶川地震四川盆地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同震滑动断层泥的发现及构造意义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产生了近30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科学考察发现地表变形以逆冲为主,并伴有右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大多沿古生代碳质泥岩、页岩和三叠系煤系...
付碧宏王萍孔屏郑国东王刚时丕龙
关键词:断层泥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