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019)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尚庆华李淳徐丽宋春晖杨用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加拿大自然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三叠
  • 4篇三叠世
  • 2篇英文
  • 2篇三叠纪
  • 2篇中三叠世
  • 2篇晚三叠世
  • 1篇定年
  • 1篇新属
  • 1篇新属种
  • 1篇鱼龙
  • 1篇属种
  • 1篇头骨
  • 1篇凝灰岩
  • 1篇爬行动物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北缘
  • 1篇两性异形
  • 1篇环境意义
  • 1篇灰岩
  • 1篇古环境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加拿大自然博...

作者

  • 5篇尚庆华
  • 4篇李淳
  • 1篇胡思虎
  • 1篇苗运法
  • 1篇夏维民
  • 1篇孟庆泉
  • 1篇杨用彪
  • 1篇徐光辉
  • 1篇宋春晖
  • 1篇刘俊
  • 1篇徐丽
  • 1篇赵梧迪

传媒

  • 4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晚三叠世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头骨新观察及其演化趋势
2012年
鱼龙类是中生代统治海洋时间最久的海生爬行动物类群之一.依据产自贵州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大型鱼龙骨骼化石新材料,从侧视、顶视和后视三个观察方向补充介绍了Shastasaurus tangae(邓氏萨斯特鱼龙)头部骨骼形态和骨骼间接触关系,并重点描述了鱼龙的枕部骨骼结构.S.tangae发达的前颌骨鼻上支向后伸至外鼻孔背缘中后部,鼻骨参与构成外鼻孔的背后侧缘,上颌骨的鼻后支分隔了泪骨和外鼻孔.外鼻孔周缘骨骼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变化指示了鱼龙类外鼻孔具有位置逐渐向后、与眼眶距离逐渐缩短的演化趋势.鼻骨后缘和额骨锯齿状缝合,后外侧支和后额骨相交,分隔额骨和前额骨.上颞孔前平台发育中等,长度随个体变大而变短,显示与个体发育的相关性.顶脊前端自顶孔后部分叉,在额骨背面形成显著的V形脊状结构,顶脊侧支后平台略发育.由轭骨、眶后骨、方轭骨和方骨围成颊部腹缘,鳞骨既不参与构成颊部深湾也不参与构成上颞孔边缘.顶骨后缘内凹,基枕骨两侧具较大的翼状突起,上枕骨工字形、稍高,枕大孔较大,后耳骨呈大而宽的板状,镫骨小而窄.枕部骨骼的研究和对比表明,鱼龙类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的进化历程中,颅骨呈现出基枕骨外枕髁区域逐渐缩小,枕髁相对增大,后耳骨逐渐变小,镫骨逐渐变大的演化趋势.产于北美洲晚三叠世的Shonisaurus枕髁外翼状突起大小与本种相当,但后耳骨小于Shastasaurus tangae,推测它应该比S.tangae进步.
尚庆华赵梧迪李淳
关键词:晚三叠世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5
2009年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中绝大部分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流水搬运和改造的磨光面与V型坑微形态特征组合,与现代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缘洪积扇上的现代风沙沉积物石英砂颗粒表面的麻面与蝶形坑组合不同。粒度分析也显示这些沉积物的粒度曲线特征与风成黄土和现代沙丘粒度曲线有明显差别。结合沉积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期间不存在大范围的风沙沉积物,推断亚洲冬季风此时可能尚未激发,而该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由行星风系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炎热气候以及全球变冷事件造成。
宋春晖孟庆泉夏维民徐丽苗运法杨用彪胡思虎
关键词:古近纪古环境青藏高原北缘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英文)被引量:6
2009年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Maisch et al.,2006)。虽然Maisch et al.(2006)对G.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
尚庆华李淳
关键词:晚三叠世
三叠纪关岭动物群邓氏萨斯特鱼龙的两性异形被引量:2
2013年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迄今为止已产出了大量大型长吻鱼龙化石骨架,其中见于正式文献的有14件之多。头骨结构的相似性指示它们均归属于同一种:邓氏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对比已发表标本和尚未发表的本种新材料的头后骨骼发现,这些大型长吻的邓氏萨斯特鱼龙化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A型)前肢和后肢大多不发育附生指列,且后肢第Ⅱ远端跗骨、蹠骨和第2趾前端1~2个趾节骨明显小于正常尺寸,甚至缺失;另一种类群(B型)前肢多发育一列后附生指,后肢发育一列前附生指。与此相对应,A型头骨顶脊前端分叉角度大,头骨略粗壮;B型头骨顶脊前端分叉角度小,头骨相对略纤长。鉴于这些化石均产自同一地区的相同层位,每一类型的骨骼数量大体相等,身体大小范围接近,虽然也可以据两种类型的微小差异划分为两个形态种,但依据头骨和头后骨骼结构的相似性本文更倾向于将这些标本置于同一种,而将彼此间区别判断为两性之间的差异。依据躯干和尾部长度比等推测A型鱼龙可能为雌性个体,B型鱼龙可能为雄性个体。
尚庆华李淳
关键词:三叠纪鱼龙两性异形
论广西武鸣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东方广西龙(鳍龙类)的时代被引量:4
2014年
广西武鸣产出广西地区迄今唯一一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东方广西龙(Kwangsisaurus orientalis)。受限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条件,有关该化石产出地点、地层层位和时代信息一直比较模糊,对后人阐述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演化过程及探究鳍龙类在华南的古地理迁移历史造成了一定阻碍。本文从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入手,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定年结果,对武鸣地区早、中三叠世地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着重研究了含东方广西龙地层的岩性组合、生物群面貌及地层时代。东方广西龙产于板纳组薄层泥晶灰岩中,伴生有丰富的菊石化石,所属地层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对含东方广西龙地层上部层状凝灰岩中具有岩浆韵律的锆石进行了SIMS原位U-Pb年代学测试,获得了(244.2±0.7)Ma的绝对年龄值,时代相当于安尼期中晚期。东方广西龙时代的厘定排除了鳍龙类早三叠纪世晚期在下扬子区和右江盆地同时出现的原有结论,同时同位素年代学新证据证实广西武鸣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与贵州盘县海生爬行动物群基本同期,表明了鳍龙类在华南东部起源后在三叠纪中期向西南地区辐射扩散范围的广阔性和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尚庆华刘俊徐光辉王立亭
关键词:中三叠世
云南东部中三叠世始鳍龙类—新属种(英文)被引量:10
2011年
根据一保存完整的骨骼(包括头骨、下颌和全部头后骨骼)建立了鳍龙类的一新属新种——利齿滇东龙(Diandongosaurus acutidentatu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上段。新属种既具有肿肋龙类(包括Dactylosaurus,Anarosaurus,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吻部两侧不收缩、眶前区域长于眶后区域、眼眶大于上颞孔等典型特征,同时又具有幻龙类(包括Simosaurus和nothosaurians)前颌和下颌前部犬齿型齿发育、上颌具1或2个犬齿型齿等典型特征。新种的额骨和顶骨均愈合,额骨两后外侧支的末端后延超过上颞孔前缘,轭骨和鳞骨相交将眶后骨排除于下颞孔之外,方轭骨发育,锁骨前外侧缘具一突起,3对荐肋以及最前部尾肋的外侧端均未见明显收缩。这些特征也多表现出肿肋龙类和幻龙类的混合特征。此外,新种还具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特征,包括前额骨和后额骨沿眼眶背缘相交,第3至第8对尾肋的长度超过荐肋,后肢末端发育异常膨大的爪趾骨。系统关系分析表明,滇东龙既不是肿肋龙类也不是幻龙类;它可能与由乌蒙龙、幻龙类和传统的肿肋龙类所构成的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为始鳍龙类基干类群。
尚庆华吴肖春李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