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676)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 相关作者:肖小敏周娟王绮李雪罗惠娟更多>>
-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输卵管炎对血清炎症因子及输卵管结构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为了寻找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有效方法,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WJMSC)治疗输卵管炎的应用前景。【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模型组大鼠双侧输卵管注入混合菌后,再随机分成5组;急性治疗前组(5只)于造模后第20天取材;急性治疗组(10只)于造模第20天,给予腹腔注射WJMSC(1×106/mL),7 d一次,共3次,疗程结束1周后5只取材;慢性治疗前组(5只)于造模后30 d取材;慢性治疗组(10只)于造模第30日开始上述治疗,1周后5只取材;慢性模型组(10只):造模第51天5只取材,余下鼠与雄鼠同笼。比较各组输卵管形态、上皮分泌输卵管特异性糖蛋白(OVGP)、血清INF-α和TNF-γ水平、受孕率和妊娠数。【结果】急性期输卵管水肿,上皮坏死,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慢性期上皮扁平上皮化生,管壁纤维化,治疗后无明显改善。血清TNF-ɑ、INF-r在急性输卵管炎治疗前〔(1358.75±134.05)pg/mL,(1280.38±240.69)pg/mL〕、慢性输卵管炎治疗前〔(1335.33±60.35)pg/mL,(1041.02±146.25)pg/mL〕明显增高,急性治疗后明显下降〔(579.44±47.44)pg/mL,(843.29±312.42)pg/mL〕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组治疗后不能恢复正常。OVGP的分泌在急性输卵管炎治疗前(5.92±3.74)、治疗后(3.15±2.20)与正常组(4.40±3.84)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OVGP在慢性输卵管炎治疗前(1.77±1.55)、后(0.41±0.54)和慢性模型组(0.37±0.22)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受孕率和产仔数在急性治疗组(100%,(11±3.87)与正常组(100%,10±2.7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慢性治疗组(20%,2.2±4.92)、慢性模型组(40%,2±2.83)均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JMSC腹腔注射治疗大鼠急性输卵管炎能恢复输卵管的功能,但对慢性输卵管炎疗效差。对输卵管炎的及时治疗是保存生育功能的关键。
- 罗惠娟周娟肖小敏魏伟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卵管炎炎症因子
- 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规产检并且足月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68例(乙肝组)及同期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孕妇64例(对照组)。乙肝组分别检测不同分娩方式临产前母血乙肝病毒标记物、胎盘型碱性磷酸酶、HBV-DNA含量;同时采集脐带血检测胎盘型碱性磷酸酶及HBV-DNA含量,采集新生儿出生后1天内外周血检测乙肝病毒标记物及HBV-DNA含量。对照组分别在临产前及分娩后采集孕妇外周血及脐带血定量检测胎盘型碱性磷酸酶。结果:乙肝组和对照组的选择性剖宫产胎儿脐血中胎盘型碱性磷酸酶含量均低于顺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外周血HBV-DNA、HBsAg均为阴性,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比顺产更能减少母血向胎儿血的渗透量。
- 王绮李雪肖小敏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分娩方式
- 大肠埃希菌致兔慢性输卵管炎症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利用大肠埃希菌建立新西兰兔输卵管慢性炎症模型。方法制备3×109/m L的混合菌液(大肠埃希菌:金葡菌:链球菌按2∶1∶1体积混合)和3×108/m L大肠埃希菌混悬液。18只新西兰雌兔随机分三组,其中正常组2只、混合菌液实验组8只、大肠埃希菌液实验组8只。通过经阴道宫腔插管灌注术分别将混合菌液和大肠埃希菌液注入两组实验兔体内。于菌液宫腔灌注术后第5、10、15、20天观察大体标本及光镜下输卵管炎症形成情况。结果混合菌液组和大肠埃希菌液组兔均于灌注术第15天呈慢性输卵管炎症改变。结论两种建模方法均具有接近人体感染途径、成模率高、操作简便的优点,是建立输卵管慢性炎症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
- 冯子聪张昭黎哲冯博仪陈思艾李君宇肖小敏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LPS的耐受性分析
- 2019年
- 目的分离并纯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观察脂多糖(LPS)对hAMSCs活性的影响,探讨利用hAMSCs修复胎膜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取无妊娠合并症的足月剖宫产产妇的羊膜组织,采用机械分离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并纯化培养hAMSCs,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鉴定hAMSCs干细胞特性;LPS(0、1和10μg/mL)处理hAMSCs,分别于处理后第1、3、5天,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传代培养至第3代的hAMSCs培养3 d已达到80%~90%融合,均呈规则的长梭形排列,提示纯度增高。在成脂诱导液诱导下,细胞形态逐渐变短变饱满,呈短圆梭形,诱导9 d后可见折光性变强的空泡,提示可能有脂滴形成;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胞浆内的脂滴逐渐增多,诱导15 d后油红O染色细胞内脂滴被染成红色。在成骨诱导液诱导下,hAMSCs逐渐变细长,诱导20 d后,胞浆内可见钙质沉积和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可见胞浆被染成红色。MTT法检测hAMSCs细胞OD值,结果显示其细胞OD值从培养后的第3天开始迅速升高至第11天,呈现明显的指数增长;11 d后开始下降进入衰老期。LPS(0、1和10μg/mL)处理hAMSCs 5 d后,三组hAMSCs细胞OD值比较,其中仅10μg/mL LPS处理组低于0μg/mL LPS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μg/mL LPS处理组的hAMSCs在5 d的培养过程中细胞活性仍在上升、细胞形态无老化现象;10μg/mL LPS处理组的hAMSCs细胞在5 d的培养过程中体积略微增大,细胞活性轻微下降,但第5天与第1天细胞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hAMSCs对LPS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 向静文周娟肖小敏
- 关键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脂多糖胎膜早破